正因唐昀如此,她也愿意倾心去跟着太后学东西,愿意花时间去琢磨如何去治理这满后宫的杂事,不让后宫的事情,烦扰了他的前朝。
她想,他们若能长久这样下去,便就是最好的。
烛火微晃,两人靠在一起,不必过多言语,已然是彼此最亲密无间之人。
十五这日是宣政殿大朝会。
因涉及官员换任之事,平日里不必来朝之人亦齐齐而至。好些先帝朝的老人也来了,百官一堂,宣政殿里自是热闹非凡。
辰时正,相阁大臣和诸多老臣被景安帝留了下来,入紫宸殿议事。
景安帝舅父晋国公荣显和龚太傅是最先进来的一批,两人才被吴英领着跨进紫宸殿大门,就见大殿左侧多了两张书案来。
两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正坐姿端正地拿着毛笔在写,面色凝重又认真,旁边已然堆了好几张布满墨迹的宣纸了。
两个老人家都是年过花甲的人了,见着这两个粉团子在那,那个心哦,真是。
晋国公忙拉了吴英来问:“大皇子和三皇子这是?”
吴英正疑惑晋国公拉他做什么呢,一听是问这个,立刻笑着解释道:“大皇子和三皇子前些日子摔碎了陛下的砚台,陛下和良妃娘娘罚他们在此抄书呢。”
“抄书?”龚太傅吃惊得很,“大皇子倒是到了年龄,三皇子这样小,陛下也舍得?”
第210章 新旧老臣
“陛下是心疼的,可是良妃娘娘教导说。既是一同犯错,就不能只责大的不责小的。这才一并罚了,权当是启蒙了。”
晋国公连连颔首,“良妃会教啊。”
龚太傅也赞:“是啊。”
入了内殿,唐昀已经在等着了,一见他们来立马就起身来迎。
“舅父和太傅请坐。”
两人行了浅礼,又推让一番这才坐了红木官帽椅。
他们这资历已然是大邕朝内顶顶的了。如今两人都即将致仕,又年迈了,景安帝对两人十分敬重。
两人得此待遇,也心暖啊。
他们终其一生在朝堂上奋战,虽说也是为了家族而奋战罢,却也实实在在是替帝王分了忧,身居高位多年,未曾以权柄欺压百姓,亦未曾教导出作奸犯科之子侄,为官数十载,从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如今要退了,得帝王如此敬重,谁不觉得圆满呢?
“方才入殿时,见两位皇子如此,臣实在感慨。”晋国公是太后亲兄,这么些年风风雨雨的过来,见过皇室衰退,也碰见如今大邕之兴盛,很是唏嘘不已,“这一转眼,陛下都登基四年了,大邕在陛下的治理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子公主们渐渐长成,陛下更是教导有方。大邕蒸蒸日上,是天下之幸啊。”
“我再有心理朝,若无诸卿,便是孤掌难鸣。大邕能到今日,少不了舅父太傅及诸位臣子日夜之辛劳。”唐昀在这两位面前,不曾称「朕」,更是敬重。
龚太傅轻叹,“臣蒙幸于同康陛下,历事先帝朝又至陛下之盛朝,本欲终身尽忠于陛下,怎奈腿骨已然不便,陛下准允臣乞骸骨,臣感念万分。”
同康帝便是唐昀的祖父了,龚太傅历任三朝,如今功成身退,毕生心愿已圆。
晋国公亦是如此。
唐昀无限慨叹,惋惜两位近臣又是老臣的致仕。
两位老臣则适时地将即将新任的相阁大臣们提溜出来夸赞一番,言明新旧交替之宜,唐昀再予下两位老臣致仕后家族的荣光,龚太傅等旧朝相阁大臣们才算翻了篇。
两人出紫宸殿时,外头候着的五人齐齐向两人拱手。
五人皆着紫色官服,佩金鱼袋,这是三品以上官员之配,此外五人手中笏板镶赤金之边,此是相阁大臣之专属。
天下之权尽归于此了。
晋国公和龚太傅浅浅拱手,算是回应,“日后辅佐陛下兴盛大邕之重责,便落在诸位身上了。”
为首之人拜得更深了些,缓笑道:“晋国公和太傅虽致仕,可二位之功绩,陛下念于心间,吾等亦以二位为表率,不敢轻忘。”
此人年过半百,鬓发花白,可却目光炯炯,颇为精神。
这是新上任的门下侍中符申,景安帝登基之初的相阁大臣里,唯有他与尚书令杜宴还在了。
唐昀执政期间,诸位大臣之间偶有间隙,可那是朝政上不可避免的,终究这么些年一同掌事的情谊还在,如今惜别,竟是恍惚不已。
可两位老臣并非因错致仕,而是受陛下百般恩赏后荣退,即便退了,倒也不是什么憾事。
晋国公笑了笑,“陛下已在内等候诸位了,诸位快进罢。”
七人齐齐拱手,五人往紫宸大殿走,两人径直出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