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法虽然练得勤,但不多花心思。多余的心思,他花在了其他道法上。符箓咒术,奇门机关,但凡辰陵宫现下拥有的典籍,他都能用上三四。
明信在辰陵宫不变的风月中等到了白知秋从青葱少年长成翩翩公子,等来了辰陵宫春来的第一场雨,和在那一场春雨里再一次回到辰陵宫的人。
杨雨撑一把白伞,行走在雨幕中,恍惚如当年与他讨下辰陵时。
白知秋向杨雨拜了一礼:“师兄呢?”
“他还想在人间行走几年。”杨雨望着他,“你呢?”
白知秋极轻地蹙了下眉,
修者的时间很长,短短五年其实很难在他们身上留下什么痕迹。明信却敏锐地感觉到了出现在杨雨身上的颓象,还有修为的衰退。
“我上通天路。”白知秋轻声道。
但明信没有想到,杨雨上了仙京,白知秋却没走过去。
明信看见他撑了杨雨回辰陵宫时打的那把伞,绕过水洼,抬步上阶,一如往常般推开阁楼的门。
“杨雨仙师去仙京了?”明信抹平了桌边一隙裂痕,问道。
白知秋愣了下,“嗯”一声:“是。”
明信就懂了,良久之后,点了下头。
“那你……”
白知秋眸色平静,他坐回桌边,抖了下桌上宣纸,开始研墨。
“我回头了。”他道,“师父告知了我,她曾如何改了辰陵的阵局。”
窗外的雨乍然下大了。
闷雷滚过屋顶,划过天际的闪电映亮了白知秋无波无澜的眸子。他倦倦地向外看了一眼,便就此收回目光。
“辰陵的阵局太小,不够。”白知秋边说边画,辰陵阵局逐渐在笔下成型。在第二张纸上,他起了另一个阵局的初形。
“现下,仙路已经到了尽头了。”明信劝道,“你想做什么?”
“不是留给仙路,是留给后世。”
留给后世。
这话说得太没道理,且狂妄。
在明信眼中,白知秋一直在事不关己的。没有什么能让他特别注意,也没什么能占走他的心神。
好似这世间一切皆如过眼云烟,看过,便罢了。
一切皆无不可。
可他就是这样做下去了。
白知秋用的时间比杨雨用的时间更多。整整十七年,天坑中才落定了所有的阵眼。
阵成之日,落了一场雪。风扬起白知秋的衣袂,天地浩然,飞雪寂静。
属于学宫的传说,就是在这时才开始的。
***
其实除却明信和白知秋,已经没人知道了:汀舟学宫最开始更名的想法,是明信提出的。
明信说,辰陵自古避世,叫桃源吧。
更名这事白知秋不太上心,明信写名字,他就在旁边静坐凝神。
他本该是听不到外界话语的,但在明信自言自语的这一句话落后,却骤然睁开了眼。
“世如江河,何来桃源?”白知秋反问。
明信沉默许久,换掉了那张题字,问:“你如何想?”
“仙道皆没落。” 白知秋又阖上了眼。
是,连仙道都没落,世间何物能够长久?所谓桃源,也不过是世人一时的逃避罢了。
等了好半晌,明信等到笔尖的墨都要干了,白知秋才又睁开眼,道:“世如江河,方隅寸地,是为汀洲。”
明信重新润了笔,落完“汀”字,白知秋起了身,从他手中接过笔,写下了第二个字。
一笔一划,落得淡然而平稳。
“舟”。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最终于纸上落下的,是“汀舟学宫。”
“它是留给后世的。”白知秋隔空点了点未干透的墨痕,眼角很温柔地敛下去。
明信却看了那张字许久许久。
作者有话说: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出自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
出自《周易·系辞下》。
《易经》还是蛮好玩的,感兴趣的小可爱可以去看看。
今天满课,摸了两节鱼,不加更。
感谢观阅。
第47章 风波
“那座花费了整整十七年的大阵, 就是万象天封禁大阵。以此为始,汀舟学宫正式落成。”
谢无尘捂着白知秋的指节:“以人力改换天地阵局需要代价。所以,连你和明掌门在内, 八个人, 分别镇着万象天八座阵局。”
白知秋没说是不是,阖上眼,抽回手,“好了,时候不早了, 你去歇罢。”
“白师兄。”谢无尘轻声喊住了他, “我信你。”
白知秋身形一怔。
“那些黑气,我相信与你无干。”
良久,白知秋只是笑了下。
谢无尘撑着手臂, 坐在屏风外将就着小憩了片刻。白知秋不知睡没睡, 再往外看的时候, 天已经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