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年囤粮记(329)

冬天的气温低到过分,略潮湿点的地方居然出现了冻土,如果不让它融化掉,建起来的房屋更容易倒塌,为了能有个坚固的家,木槿等人不得不生火把冻土烤化掉,并且在砌墙的区域保持温暖。

上百个人共同发力,不过十来日就建好了头两户人家的房屋。

刘福贵看着面前气派的青砖大瓦房,身子仿佛飘在半空中,他从没想过自己会住进如此气派的房屋。

若非车队里的人太多,绝不会花费这样短的时间就建起座房来。

同样,建造房屋的速度过快,导致房门窗户等十分紧缺。

织女镇就有木匠,族人们乐意给乡民们卖个好,所以便没有再去明州城找,直接请织女镇的陈木匠把活计包揽了。

家家户户都要建新房,需要不少门窗,然而陈木匠却乐在其中。

这可是他一年的活计啊,而且在他同那群外乡人说不要银钱要粮食时,人家竟也爽快地答应下来,就冲这点,他必须把活计做好。

那群人安安生生带着粮食来到明州,必定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想必清楚外头已经买不到粮食,肯给自己粮食已经十分厚道了。

陈木匠跟他婆娘估摸着把二十几家人的门窗全打出来,最后能得来上千斤粮食。

寻常年份或许不觉得有什么,在荒年里绝对算了不得的数目。

“你且歇歇,人家房屋还没有建完,你倒先急起来了。”

木匠媳妇不停劝丈夫休息会儿。

自打接了那群外乡人的活,丈夫就带镇上十来个地少常给人做短工的人去林子里砍树,花费好几日功夫才备齐所有的材料。

结果没来得及喘口气,丈夫居然又干上了活。

白天干活是理所应当的,然而他常常深夜还在院子里借着月光干活,女人总担心丈夫挨不住。

“我心里痛快,那么多粮食呢!”

平摊到每户,不过五六十斤粮食而已,可整个车队加起来给的就太多了。

即使需要木匠忙活好几个月,他心里照样高兴,荒年里囤下更多粮食,自己就比别人多一分底气。

“若想做快点,他们去明州城雇木匠也是使得的,人家把活计给我是给面子,你再见到那群外乡人,千万别再在背后说些有的没的了。”

“我晓得,往后见着他们我也好声好气与人家说话。”

织女镇乡民们并不欢迎逃难而来的灾民,不少人躲在背地里嘀咕,崇武就碰见过几回,想到爹娘的叮嘱才堪堪忍住。

这种情形时常发生。

王宝顺两口子曾听见过有人背后说道,按照王宝顺的性子,谁吃亏也不能让自己吃亏,二话不说就同人对骂起来,幸好族人们两边劝着才没有将事情闹大。

当时劝架时,王宝顺婆娘又抓又挠,险些在木槿手上挠出个血印子。

幸好把人给劝下来了。

在宗族意识过分强烈的时代,王宝顺夫妇的言行举止代表整个车队的态度,如果真的闹僵,且不提车队里的人如何做,单说织女镇,乡民们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人受欺负,到时候少不得帮衬几把,如此很容易将简单的口角转变成打群架。

他们在织女镇根基未稳,必然落不到好。

在磕磕绊绊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越来越多房屋被建好。

建房屋几个月来,明州城里的砖瓦匠每日都会过来送好几趟砖瓦,竟逐渐与车队里的人熟稔起来。

眼前的中年汉子颇为豪爽,说起当初不熟悉时憋在心里的话:“我以为逃难过来的人口袋里半个铜子都没有,就靠吃树皮过活,你们可真不像灾民,若再穿体面些,说财主老爷照样有人相信。”

莫说灾民,普通百姓在建房时能用上砖瓦就已经十分了不起,够他在外头吹嘘好几年,至于整个房子都用砖瓦建造,那得是富裕的商人地主才成。

中年汉子没想到一群逃难而来的人竟然用得起青砖建房。

家家户户都建上五间砖瓦房,光买砖瓦的银子就要有小十两,男人不敢想象这群人在逃难之前家底有多厚实。

族人们即使心里得意,嘴上却不会跟他说实情。

他们自己也没想到在经历过生死考验之后,不仅将性命保住了,而且还得来一笔丰厚的银两。

除却王宝兴和王宝山两家,其余人从没见过那么多银两,拿在手里觉得烫手,他们怕数额巨大的银两被弄丢亦或挥霍掉,觉得盖房置地才能让财富传下去,传给子孙们。

这便是许多人花费大价钱建砖瓦房的一大原因。

在他们的观念里,房屋和土地都是能够传给子孙的,即使花费再多也值得。

过去将近四个月,大家才全部住进新房。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