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婚之后,她的户籍文书就在许家,所以木槿能够拥有自己的地契。
王宝山和王李氏也想到了分家的问题。
往后崇文崇武各自有了孩子,指定要分家,他老两口跟着长子过,闺女并外孙外孙女却不好,在旁边单独有座院子倒也可行。
思虑过后,他们同意了木槿的建议。
王李氏把王宝山拉到旁边:“闺女带两个孩子不容易,等买砖瓦的时候,别让她往外掏银子了,反正咱家不缺银钱。”
他们手里不光有往年的积蓄,还有从土匪窝里得来的银子,所以比木槿身家丰厚得多。
建茅草屋的话,并不用多少银钱,可建青砖大瓦房至少需要十几两银子。
正因为房屋造价高昂,所以经常一辈子不会挪地儿,并且建完房屋,好几代人都会住在里头。
王李氏明显考量到吉祥如意长大之后的事了。
此时的木槿,并不知道爹娘已经给她安排好了后路。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2-05-07 21:08:08~2022-05-08 20:08:1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心中想的还是他 10瓶;佳文难觅 5瓶;坐上来自己动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48章 安居
不用再荒野求生
偶然知晓王宝兴的童生身份后, 里正对待他愈发礼遇。
里正不过识得几个字,勉强做户籍登记的活计罢了,当遇见不会写的字, 他常用独创的符号代替,除他之外再没人能看懂。
像这种事大家早已司空见惯, 半点不会影响到里正在织女镇的威望。
单拿木槿在章阳府遇见的事来说。
当初有个小吏给站在木槿前头的灾民登记造册, 结果遇见不常见的字, 小吏直接画上个圈圈。
甚至没办法说小吏失职, 因为这个社会文盲率委实过高, 能够认得几个字就比大多数人更强。
如果认识字又懂得变通,足够去官府里谋个差事了。
木槿原本觉得自己半蒙半猜勉强认识字太丢人,见识到小吏们的做法之后, 终于重新拥有信心。
里正明白读书人的出路比平头百姓更多,他对待王宝兴礼遇些又不会少块肉,而且还能给人卖个好, 何乐而不为呢。
在乡土人情社会中, 里正已经足够体面, 族老们见到里正肯给自己这群外乡人面子,晓得要念着人家的好, 所以同王宝兴商量要不要给里正送点礼过去。
他们饱经风霜, 最明白人情冷暖,总觉得有来有往才好。
“俺瞧外头的形势, 往后三五年恐怕不得安生, 俺活了四十多岁, 恐怕再也等不到回西边的时候啦, 总要给儿孙留些香火情。”
车队初来乍到, 往后少不得和织女镇的人打交道, 既然人家愿意先卖好,他总不能不识抬举。
对待里正,既不能太冷淡失礼又不能过于热切,否则热脸贴冷屁股人家还以为自己立不住,到时候肯定会欺侮他。
简单的相处里头门道可多着呢。
族人们有足够吃用的粮食,银子也不缺,然而因为从远处逃荒而来,手里头没有旁的东西,想与人家互通有无都没法子。
在过于匮乏的物资面前,谈话戛然而止。
王宝山和同辈的几人想法差不离,崇文崇武却年轻气盛,觉得不该讨好他们。
崇文崇武觉得族人们那么多,虽然初来乍到,但过段时日自然能好起来,委实没必要讨好别人。
木槿和他们持有不同意见:“人家愿意向我们卖个好,我们当然也要投桃报李,不过现在手里没东西,倒不急于一时。”
一边是世代居住于此的土著,一边是刚从远方迁徙而来的灾民,两边未曾深入了解,现在尚且处于磨合期,后面还有很长时间相处,倒不必太过着急。
王宝山对木槿感叹:“大家人生地不熟,建房屋的匠人还是里正引荐的,你二伯同样觉得日日空手过去不合适。”
“若城里还有猪羊,倒可以在建完房之后延请织女镇的乡民们过来用迁居宴,如此既能偿还人情,又可以与织女镇等人交好。”
王宝山听完,觉得不失是个好主意,等瞅到空,他定要与二哥说说。
——
族人们从明州城里头请来数十位专门建房的匠人,又买来青砖红瓦,从此开始建设家园的旅程。
队伍里年轻男女着实不少,所以倒不必请旁人过来帮忙。
他们在干苦力活方面无疑是把好手,但打地基、吊房顶却需要熟练的匠人帮忙,毕竟房子是要住几十上百年的,切不可马虎。
木槿和栓柱媳妇、有粮媳妇等年轻妇人在旁边帮衬,她们主要帮忙生火或递砖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