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主任:“.....”
那人见一直没人搭理自己,愣了下,耸耸肩,“hello?”
黄主任急到额头上汗都出来了,“小姜......”
“Thomas先生在问现在摆在这里的机器就是我们国内最先进的机器吗,还说这个早就被他们那淘汰了,没想到还能在这里看到,又问日产量如何。”
姜音快速准确地将Thomas的话翻译成中文,在场所有人脸都绿了。
一来就就给他们下马威?
第83章 合同上的坑
能在这个时候混成机械厂领导,大家都有两把刷子。
虽然听不懂那黄毛的话,但是那人眼底的嘲笑讥讽他们可是看的一清二楚。
但他们确实技不如人。
而且还要求着他们买东西。
“小姜同志,你告诉他们,我们国家工业起步比他们晚那么多年,以后肯定会赶上来的。”
姜音点点头,然后流利地翻译成英语。
她知道现在的环境,特意保留了中式发音和中式习惯。
果然,那从外国语学院请来的老师听姜音的英语反而能听懂一些,也没有怀疑什么。
做老师这一行,谁没见过几个天才啊。
特别是语言,真的太看天赋了。
他们请来的这位年轻女同志就属于语感特别好那一类。
老师在这里感慨,姜音在帮他们沟通。
那外国人到底是来卖设备的,秀了一下优越感后,就开始认真沟通了。
他们带了一台样机过来,还带了一份说明书,不过全英文。
翻译的工作自然又落到姜音身上。
她用钢笔把中文直接誊抄在白纸上,刚才还轻视她的人现在看她的眼神都带着崇敬和尊重。
虽然都说先敬罗衣后敬人,但在这个朴实的年代,大家都佩服的是那些有真才实干、那些品德高尚的人。
“小姜同志现在在哪里高就啊?”
专业翻译讲究的是信达雅,姜音的翻译就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这样的人才,要不是现在外语学院坑满了,老师都想把她挖过去。
写完最后一个字,姜音将说明书递给赵寅,笑道:“我在插队的公社广播台当播音员。”
什么?
大伙脸上都出现了同样的震惊脸。
英语这么好,竟然就是一个公社广播员?
姜音感受到他们诧异的目光,弯了弯嘴角没说话。
现在的工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太多坑太少,要不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下乡知青。
这种事情不是自己着急就能解决的。
反正她已经尽力帮大家干活、在领导面前刷够存在感了。
这可不是一般的存在感啊。
姜音本来就年轻靓丽气质好,就算不说话,站在那里都惹眼。
现在所有人和外国人的沟通都要依赖她一个人,而且从她的表现来看她对机械知识甚至还有所了解,肯定是提前做了工作的。
进退得当,遇事不慌,准备充分。
林书记都开始琢磨等回去了,想个法子把姜音调到他们厂来。
这样不仅给他们厂子拉拢了人才,还卖了拖他多照顾赵寅的老首长一个人情。
外国的机器确实好,姜音按着说明书上跟大家讲解一遍后,在场的人眼睛都亮了。
有了这机器,他们工厂的产品升级换代不是就近在眼前了?
虽然价格很肉疼,但还是咬咬牙,准备直接订购一百套。
县城机械厂也准备订购三十套。
订货合同也是英文版,现在国内连律师都没有,单位也没有法务,基本都没有什么法律意识。
姜音把合同翻译成中文,他们看了一下觉得没什么问题就准备直接签了。
姜音眼皮子都跳了下,连忙拦住他们,把几条重点条款画了出来。
这处处都是坑啊。
类似产品售出概不退换、先付全款再发货。
又不是都在国内,隔着大洋呢。
要是直接签了钱也打过去了,出现什么问题再找人都找不到。
刘安康皱眉:“小姜同志,你只要确认你翻译的没有问题就行,而且对方是国际大公司,难道还会坑我们了?”
对方坑的就是你!
机械厂现在可以说是最好的单位之一,他们平时都被捧惯了,也格外讲面子、充大款。
但姜音知道,这五十套设备直接去了厂子半条命。
除了自己身为华夏人的责任感外,这次也事关她和赵寅的工作。
姜音耐心解读了一遍:“谢谢刘主任的提醒,我也只是履行翻译的职责,觉得这些条款太过强硬,
是否可以先付一部分货款,等货到了没有问题,再把剩余的货款打过去比较合理?”
“对方公司是不是应该留一位技术指导员在这里,等全部设备到了,指导贵单位工人上手操作后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