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笙说了自己的疑惑,楚王却道,那石宗年也说了,季晏明一向聪明,也许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了这点计谋让事情看起来变得不合理,好到时想法子狡辩一番,将自己摘出来。
洛铭觉得这话简直就是诡辩:“就算是为着避嫌也要合乎常理,这事实在弄得有些四不像,怕是其中还有文章。”
这第一条算是指控,第二条提供了物证,第三条则是人证,便是当初写帮着季晏明用馆阁体誊抄消息之人,只不过现在人已失踪,不管是衙门当中还是这人家里,都已经找不到了此人踪迹。
若是被对方灭口之后,季晏明想要自证清白怕是更难一些。
楚王本来想找桃笙来商量对策,此时看到洛铭心中一动:“听说大理寺卿徐大人是洛大人同窗。”
“正是。”
其实洛铭和徐大人不仅是同窗还是同科,只是两人都是身居要职,为了避嫌,表面上来往并不多,但一直感情很好,是遇事之后会相互照应的朋友。
“有熟人就好办事了。”楚王看洛铭越发顺眼了几分,“你看能不能走走路子,让你那个同窗多关照一下我们小季。你知道的,这人一旦进了大理寺,难免会吃一些苦头,刑讯逼供是一方面,还有一种是细碎的折磨人的法子,尤其是那些睿王之流不上台面的人,就喜欢在后面使一些小动作,总要提前防范一些。”
楚王心中也有些懊恼。
自己这些年发展实在太慢了,虽然最近也算是皇帝跟前排得上号的皇子了,但距离发展出可以左右大理寺的心腹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况且现如今京中喜欢站队的官员基本都被太子牵连,停职或者进去了,余下的那些本来就是不喜欢轻易站队的,且这会儿经历了太子的事情,都在继续观望,也不敢太挨着楚王。
就算楚王去找大理寺中熟人说了此事,那边顶多给他几分颜面,也会多少关照一下季晏明,但肯定不如洛铭跟徐少卿的关系说话好使。
楚王这话说得在理儿,洛铭起身应道:“我这就去,想来那边也有好些相近案子的卷宗,到时我请徐大人帮着一并查阅一下,若是有手法差不多的案件,可以重点查看其中办案过程,也能使得此案尽快水落石出。”
现如今的情况是他们都知道季晏明是被冤枉的,只要可以完成自我证明就好。
洛铭从前在大理寺和刑部都曾任职过,后来又入了内阁,在这方面算是行家,由他帮忙办事,自然效率会更高一些。
楚王对着洛铭点了点头,也算是承了他的情。
听到洛铭的承诺之后,桃笙原本悬在半空的心也安定了不少。
在这整个过程当中,谢怀安都没有说过一句话,桃笙转过头来,正好看到对方若有所思的神情,似乎知道些什么。
桃笙生怕错过什么接近真相的细节,便开口对着谢怀安问道:“谢公子还有什么要说的?”
谢怀安摇了摇头:“没什么,就是这事实在有些出人意料。”
看来谢怀安也没什么线索,桃笙轻轻叹了口气:“那位石大人如今正是你们翰林院的官员,你对此人有多少了解?”
“是个有才之人,文章写得不错,这几年也很得上峰欣赏。”谢怀安道,“这位石大人……表面上还是仁义正直的,尤其对贫寒的学子很是关照,不会因为家世看轻他们,虽然多少有些钻营,但是并不算堕了文人风骨。”
“石大人平常在衙门当中也算热心,尤其自己门生出了问题,一般都会不计成果的帮衬,对于犯错的下级官员也很是宽容,从不胡乱责罚,在朝中和翰林院风评也还算不错。”
桃笙惆怅地点了点头。
这位石先生在翰林院就是老好人似的人物,和原文当中写得差不多,谢怀安并没有提供其他有价值的消息和发现。
谢怀安想了想,道:“我再回去打听打听,看看有没有其他有用的消息,你也回去多想一想,季兄从前有没有同你透露过什么相关的事情,咱们到时互通有无。”
桃笙也道:“我虽然也在朝中为官,但一直只在太乐署和国子监,还有一大部分功夫用在御前,处境相对闭塞,对于翰林院和刑部办案流程并不熟悉,少不得还要公子多费心。”
“季兄和我的关系,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说这话就实在太见外了。我这里倒是还有一事要嘱咐你,莫要因着此事茶饭不思,急坏了身子,季兄出来后反而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