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文,桃笙觉得,其中最坑表兄季晏明的,大概就是这位睿王殿下了。
当年季晏明入朝之后,先是跟随着恩师投入了太子的麾下,后来太子倒台,睿王惜才,便把季晏明招到了自己身边来。
对于睿王的知遇之恩,季晏明心中是不无感激的,那些年一直为睿王的团队做了很多事,也是睿王整个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但就是比不过有裙带关系的关暮云和睿王亲近。
关暮云和季晏明在这里也可以说是一组对照组。
不管是季晏明多聪明,多能干做多少贡献,睿王心尖上最信任最依赖的人依然是关暮云。
睿王身体一直不算好,后来又沉迷于修道和丹药,年纪轻轻身子就一日不如一日。
成为新帝后的睿王亏了身子,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他身边最得力的两个助手关暮云和季晏明相比,虽然他情感上更加偏向关暮云,但在内心深处也是更加认可季晏明的能力,于是最后将太子托付给了季晏明,也正是这个举动,帮季晏明坐到了首辅的位置。
关暮云的姑母是睿王继室,而这位被托孤的太子是原配王妃所生的孩子。
太子和继母有过节,上位之后难免会打压那些并非同胞所出的兄弟,继母关太后以及支持他们的关家。
再后来就是季晏明和关暮云两派人马展开了持久的斗争,季晏明最大的短板就是他辅佐的少帝身子一直不好,病殃殃的,膝下也没有什么子嗣,总让很多朝臣看不到希望。
而关暮云辅佐的皇弟健康活泼,一看就是个多福多寿的,就算是日后继位无望,怕是日后皇帝也要从这一支过继过来。
所以朝中观望之人很是不少。
季晏明行事狠辣,曾经多次向新帝建议,对于关家和关太后一脉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然而新帝优柔寡断,不忍手足相残,也怕自己在史书上留下不好的一面,为后世所唾弃,所以不光不允许季晏明行动,还限制了他手上调用禁卫军的权力和一部分兵权。
季晏明也知道新帝心慈手软,不堪大用,且身体差劲没有子嗣,都是作为皇帝的硬伤。
可顾念着睿王当年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事,季晏明还是不能完全放弃这人。
再到后来,新帝在一次狩猎途中坠马身亡。季晏明要过继当年楚王之孙为嗣子登位关,暮云却要扶持自己的表弟登基。
季晏明把持朝政和兵权,送楚王之孙登上皇位不是什么难事。
眼看着朝局向着季晏明这里一边倒,关暮云突然出现,道是自己从侍奉先皇胞妹护国公主那里刚刚拿到了睿王遗诏,里面写着是太子身体一直不好,不堪大任,而关皇后之子,宅心仁厚,深肖朕躬,故令继承大统。
桃笙当时在看书时候,看到这一段剧情直呼好家伙。
这是睿王临死之前留的最后一步棋,就是怕太子身体不好,日后继位后出了事情,便宜了旁人,所以写了这么一封诏书。
毕竟废太子是动荡朝纲的事情,睿王顶不住这个压力,也不想去跟支持太子的那些东宫派系之人进行博弈,所以会选择在自己生前将皇位安安稳稳地传给太子,而后又留下了这道旨意。
如此一来,如果太子一直身体很好的话,就让他一直坐在皇位之上。如果太子当真身体不好出了问题,就让妹妹将遗照拿出来,让二儿子继位名正言顺,也给关暮云一个正大光明的当国舅的机会。
睿王这番做法既保住了自己和太子的体面,又为了小儿子着想,给他日后的继位铺好了路子,同时也保住了心腹关暮云和关家的荣华富贵。
可他从来没有想过,就是自己的这一番操作,彻底将季晏明打入了深渊。
也就是说,季晏明辅佐太子建功立业,站稳脚跟,休养生息这么多年,辅佐的不是真正的皇帝,而只是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子。
任是季晏明聪明绝顶,也不会想到自己还能被已经死去的睿王这样插了一刀。
桃笙一边看书一边感叹,真是没十年脑血栓大概想不出来这种操作。
睿王考虑了继妻和孩子,考虑了关暮云和关家,唯一没有考虑的就是季晏明如何自处。
原本作者大概也是想让季晏明有个身败名裂,愤懑而亡的结局,但因着这个角色在原文当中人气实在太高,读者抗议十分厉害,有不少读者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威胁,如果作者敢发刀给季晏明,他们就要给作者寄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