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听起来难听极了,可是处在野心勃勃的八阿哥的位子上,他这也算得上是豁出一切,孤注一掷了。
不过……一些思路比较发散的臣子垂下头,眼观鼻鼻观心,纵然他有万般苦衷,就这样轻易地同异族联手,也是极不该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他们也许可以猜得到原因,但绝不会赞同。
于是胤禛就看见所有人都在谴责八阿哥,个个脸红脖子粗的,恨不得冲到前线将八阿哥狠狠教训一顿,胤禛相信,若是八阿哥此时此刻正在这里站着,那一人一口唾沫或许就可以将他喷死。
所以他静静地等着所有人表了态,听到大家无一例外都表明了自己誓与此人不共戴天的决心,他面上浮起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浅笑,然后两手下压,示意这些大臣说完了就快点闭嘴,重新获得一个安静的环境之后,他冷不丁突然出声:“老八做出此等错事,朕痛心之余亦无法容忍,故而朕决定,御驾亲征,到准噶尔去,清理门户。”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大家纷纷劝阻道:“皇上不要”“皇上三思”“皇上千万不能去啊啊啊”
胤禛:“……”
好吵。
他不耐烦地拍了桌子,决定做一个独断专行的皇帝,冷声道:“卿不必多言,朕去意已决。”
胤禛本来就不是一个爱解释的人,但他余光瞟见了有史官在奋笔疾书,于是他为了自己在后世的名声,想了想,放下一句明明是大实话却莫名有点扎心的话:“老八此事殊异,唯有朕可破,尔等若去,必败。”
众大臣:“……”
怎么回事,看不起我们?
难道皇帝就可以看不起人了么?
……可以。
第141章 出征前夕
胤禛这句话倒并不是真的看不起这些大臣们, 主要揍八阿哥这件事还真得他自己做。
除了两人宿命一般的对立需要有一个结局之外,还因为八阿哥身上有一个极为不确定性的因素——那便是主系统,他身上那个还不知名字的所谓子系统对于他们来讲确实是个威胁。
若是没有他在场, 普通兵士定然抵抗不住,全军覆没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为了彻底了结他与八阿哥、主系统之间的冤孽, 胤禛深思熟虑过后,觉得这事还真的非他不可。
再者说了,经过了两年的整顿,目前来看,朝中一片祥和,异样的声音都被排挤出了政治中心, 基本上没什么大乱子, 所以胤禛还是比较放心的。
与潜在且未知的风险相比,还是迫在眉睫的危险更需要尽快解决。
于是这个早朝,大臣们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一个个在苦口婆心劝说皇帝无果之后,又遭遇到了胤禛无意间的戳心一刀,于是便不得不无奈地接受胤禛的做法, 保证为皇帝守好大后方。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老臣还是担心皇帝一去不复返,连个子嗣都没能留下来, 于是顺势又一次上奏请胤禛在出征之前先填一下空空如也的后宫,留下一点血脉。
然后胤禛冷着脸让他们滚。
一众老臣哭天抹泪宛如他下一刻就要殡天,苦苦哀劝他赶紧娶个媳妇, 胤禛不为所动, 最后烦不胜烦, 直接撂下一句“朕是皇帝,不是下崽的种猪”这样粗鄙的大实话堵上了他们的嘴。
老臣们被他噎得差一点归了西,于是讪讪之下只能闭嘴。
谁让他是皇帝,谁让他说一不二。
胤禛很满意他们的识相,于是平静已久的皇宫终于开始了新的躁动,宫里的人纷纷忙着为皇帝准备出征事宜。
在那次早朝后不久,胤禛便单独叫来了年羹尧,两人在书房里商量离京的事。
“年羹尧,此次出征,朕并不打算带你。”胤禛头一句话就给年羹尧来了个晴天大霹雳。
年羹尧圆睁着眼,似乎有些不可置信,以一副看负心汉的眼神看着胤禛,表示不能接受:“不……”
“少在这儿演,”胤禛啧了一声,有些伤眼地瞪了他一眼,然后解释道,“朕登基不过两年,根基实在是不够深厚,即便是汗阿玛那样雄才大略的人,也免不了在离京之后被人算计。朕思前想后实在是心有不安,特留你把守后方,替朕看着点朝中之人,朕会下一道旨意,让你与老十三、鄂尔泰、李卫共同协理朝中大事。”
“此事鄂尔泰他们便可胜任啊,做什么非要让臣留下……”年羹尧还是不能理解,“皇上知道,臣于打仗之事上还算有点用处,为什么不让臣前去祝您一臂之力?”
“因为朕最信赖你,”胤禛看着他,长叹一声,“朕说了,朕在位仅两年,实在没有多少可信之人,你与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朕总得在朝中留个人来替朕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