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茂仪道:“听闻太子殿下不但倡导科举改制,还主动请了国子监的先生,公开架设讲坛,为学子们讲学,殿下德才兼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这话说到前半段时,靖轩帝面上还和颜悦色,待后半句说完,靖轩帝面色便冷了几分。
“朕竟不知,太子在民间有如此声望?就连太尉这隐居养病之人,都听过太子的事迹?”
薛弄康见势,便继续添油加醋:“官家久居深宫,可能不知民间情态,如今太子的事迹,不但被编撰成了话本,还被唱成了歌谣,就连镇南军中,也有不少士兵会唱了……是不是?”
薛弄康递了个眼色给镇南军的副将,副将立即会意,连连点头附和。
靖轩帝唇角依旧虚虚勾着,但面色却已经彻底冷了下来。
他似笑非笑地看向赵霄恒,道:“看来,事迹传得还真远啊……恒儿,如今你是众望所归,可千万不要让百姓失望啊!”
赵霄恒与宁晚晴交换了一个眼神,便立即起身,走到了大殿中央,道:“儿臣一定谨记父皇教诲。”
说罢,赵霄恒又侧身,对薛茂仪道:“不过,方才有一事,太尉却说错了。”
薛茂仪听了这话,不禁有些疑惑,他看着赵霄恒,沉声问道:“什么事?”
赵霄恒笑了下,道:“民间确实将此次科举改制、大力选拔人才之事编成了话本和歌谣,但歌颂的不是孤,而是父皇。”
说罢,赵霄恒便开口唤道:“福生——”
福生快步上前,他手中端着一个托盘,托盘上放着不少书,叠起来约莫有半尺高。
靖轩帝有些意外,忍不住问道:“这是?”
赵霄恒对靖轩帝深深一拜,道:“父皇,儿臣前几日在京城体察民情之时,去城中书局逛了逛,发现有不少文人,将今年科举改制一事写成了话本,且销量可观,儿臣一时好奇,便买了些回来……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原来文人们,竟然如此看重改制一事,父皇更是成了其中的关键人物。”
靖轩帝本就对民间的评论好奇,听到赵霄恒这般说辞,便递了个眼神给李延寿。
李延寿立即会意,匆匆下了台阶,将福生手中的托盘接了过来,呈到了靖轩帝面前。
靖轩帝看了一眼这两摞高高的话本,随意从中抽出了一本,打开一看——
“靖轩二十四年初,帝察民间疾苦,体寒门不易,特改恩科,以福泽黎民……”
靖轩帝才翻了两页,便又换了一本,再次翻开,里面写着——
“古有元帝敛世家特权,正朝堂之风,今有明君不问出身,选贤任能……”
靖轩帝有些不可置信,“这……”
李延寿立在旁边,也瞄到了书上的内容,便笑着开口道:“官家,这些文人将您比成了开国元帝呢,可见对您的拥戴!”
开国元帝乃是靖国最伟大的君主,靖轩帝见文人将自己与元帝相比,便道:“这些文人,当真是写得名过其实了。”
话虽这么说,但靖轩帝的唇角却不自觉地勾了勾。
赵霄恒道:“父皇实至名归,是儿臣学习的楷模,这些书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百姓们对父皇的爱戴可见一斑,儿臣代千万寒门学子,拜谢父皇!”
说罢,赵霄恒便恭恭敬敬地拜了下去。
一众进士见状,也连忙随太子拜倒,齐声高喝,“多谢官家隆恩!”
靖轩帝居高临下地看着众人虔诚跪拜,心中也不免涌起一股激荡之情,道:“尔等数年寒窗苦,如今终于金榜题名!日后入朝,需克己奉公,奋进不息,成为我大靖的肱骨之臣!”
众人得了靖轩帝的鼓舞,高昂应是,整个集英殿,都被年轻进士们的决心震了一震。
群臣见靖轩帝如此重视进士们,便也纷纷向他们示好,觥筹交错间,场面再次热闹起来。
靖轩帝手里翻着话本,心中十分满意。
薛家父子坐在一旁,薛茂仪面色铁青,而薛弄康则神情阴郁。
宁晚晴忍不住笑道:“太尉大人的消息,当真不大灵通,不若本宫送你们一套最新的话本看看?”
第85章 赏花
宁晚晴这话说得轻飘飘的, 薛弄康面上却有些挂不住了,正要开口,却被薛茂仪打断了, “多谢太子妃好意,是老臣孤陋寡闻了,只是,半年不见,不想太子殿下竟能独当一面了。”
赵霄恒淡淡一笑:“多亏了太尉之前的提点,孤才能有所进益,孤敬太尉一杯。”
赵霄恒说罢, 把拱手举杯,仰头饮下了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