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高兴,何氏还说周子奇开了一个好兆头,因为今年秋闱许文崇也要下场了。
不过童生才是科举的起点,还是得要考中秀才才拥有一点地位,周子奇高兴过后,也就继续认真读书了,许文崇见了点点头,觉得他不骄不躁,能静下心来还算难得。
日子悄悄流淌,某一天,周子墨终于想起洞房花烛夜时,许文崇在他耳边念的诗,他踟蹰片刻,还是好奇占据了上风,他去问许文崇了。
在知道是许文崇写的一首情诗的时候,盯着许文崇写出来后,周子墨默默的收好放进了空间里的小盒子里,和许文崇写给他的信放到了一块。
然后周子墨就把这件事给过去了,因为后续许文崇时常看着他发会儿呆,然后挥笔写下一首诗,或是隐晦,或是大胆热情。
情诗多到周子墨看都看不过来。
周子墨全都收起来了,并且不许许文崇往外传,许文崇很是淡定的答应了。
周子墨很是满意,但他其实不知道新婚夜的那首诗,早就传的人尽皆知了,之前还有不少人在为这首诗争论诗里抒发的到底是什么感情。
许文崇对此是真的很淡定,他那首诗是写得不错,但汴梁才子从不缺,精于诗词一道的人也很多,他那首诗能出上一会儿的风头已实属不易,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好诗出来了,取代他那首诗,成为了诗坛新宠。
他不担心周子墨会听到别人再度提起这首诗,自然很是淡定。
很快,时间就到了八月份。
乡试是八月九日开始考,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分别考三场,每场考试考三天。
也就是连贯着考九天。
周子墨和何氏都很是紧张,倒是当事人许文崇很是怡然自若,还反过来安慰自己夫郎和娘亲。
周子墨也知道自己现在再紧张也没用,只能想办法把可以带进考场的东西准备齐全,尽善尽美,何氏比周子墨更镇定,不过也是她不清楚吴先生对许文崇的乡试名次的要求,只知道考得好了会收他为徒。
周子墨就是知道了要前三名,然后想想这乡试可比高考困难多了,就忍不住的紧张。
作者有话要说:
虚弱按爪。
作者只查到了清朝县试是二月份的,连考五场,但具体的查不到,府试是四月份的。
然后秀才试是三年两考的。
明朝乡试是农历八月九日开始考的,春闱也就考进士的也是九天,农历二月九开始考,放榜时间也在二月份。
还是那句话,作者都是查百度的,一切以史料为准哦。
第五十七章
周子墨看许文崇这么镇定, 也慢慢的镇定了下来,他想清楚了,他这个时候想的都是他考不考的到前三名, 达到吴先生的要求, 就没担心过许文崇会不会考不上, 就这点来讲已经比其他秀才好了很多。
周子墨也开始替许文崇一起劝何氏放宽心。
周子墨和之前替周子奇准备时一样,帮许文崇打点妥当,乡试号房不提供食物,现在天气又十分闷热,只能准备干粮,周子墨只能做几张白面饼子让许文崇带去吃。
第一场结束时, 许文崇看神情还不错, 也就脸色有点苍白。
许文崇上了车就闭上了眼睛, 看上去很疲惫, 下河村离得近,他们就直接回去了, 没有住客栈, 不过现在客栈人满为患, 都是来汴梁考试的其他地方的学子, 他们想住也住不到。
这边有些人在打量着许家的骡车。
来府城考试的学子很多都是第一次听说了许文崇这号人,对许文崇自然比较好奇,不过他们看就看了,倒不是很在意。
因为许文崇出名的点在于他的诗词,而不是经义, 而现在的科举项目里, 诗词是占比最小的。
大多人都觉得许文崇日后中举不难, 毕竟据说很得吴大儒青眼, 但这一次还是需要沉淀一下的,毕竟他中间有一年的时间是没有看书的,还有半年的时间在给幼童启蒙,也不像是有时间钻研经义的。
所以没把他当作有力的竞争对手,倒是和他相熟的几个友人觉得他这次应该就能中举。
不过他们几乎都是举人身份,个别两个还是秀才之身的,也都对此次乡试志在必得。
也正因为大家的水平都在汴梁年轻文人圈子上面,所以才能相互欣赏交好。
周子墨不敢这个时候让许文崇吃的太荤,所以拦住了何氏,跟她解释还要考试,要是万一吃坏了肚子,那就糟糕了。
最后许文崇回到了家,也只有一碗肉粥可以喝。
许文崇对此没有什么不满,他回去了没有看书,只是紧紧抱着周子墨,很快就睡着了。
周子墨不敢动弹,僵着身子,感受着许文崇平缓的呼吸声,倒也渐渐有了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