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575)

“可是不论我做什么,母亲都不会再回来了。”李忱又道,“但至少,我能够让天下的母亲,不会再经历同样的事。”

崔裕顿住了,他没有再继续争论,但他的话,却让李忱伤心至极,最不愿意提起的过往,成为了李忱身上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每揭开一次,都是如深渊般的痛苦。

------------------------------

——崇仁坊·崔裕宅——

一辆从宫内出来的马车停在了宰相宅门前的细沙上。

崔瑾舟坐在中堂的正位上,崔裕则是站着,“皇太后殿下。”

“阿爷为什么要那样做?”崔瑾舟质问着父亲,“崔家能逃过一劫,阿爷重返中枢,都是因为阿兄。”

“阿爷没有子嗣,为什么要同那些人一样与阿兄作对呢?”

崔裕猜到了女儿为何而来,他看着已经贵为皇太后的女儿,“殿下以为圣人的新政,即使没有我带头反对,就能顺利下去吗?”

“他的做法,无疑是在自掘坟墓。”崔裕又道,“真正的困境,还未开始。”

“他的坚持,最终只会一步步将他逼入暴君的路上,你想你的兄长,变成这样的人吗?”

崔瑾舟沉默了一会儿,随后回道:“不管她变成什么样的人,她都是我的兄长。”

作者有话说:

新文开的时间会在围脖通知~

第257章 风定长安(三十一)

元兴七年, 崔裕被罢相,出贬地方。

作为外戚重臣,崔裕的被贬, 让群臣感到更加惶恐, 每一次加大力度的惩处过后,朝中都会获得短暂的安宁, 这次也是一样。

崔裕对于被贬,没有作任何反抗, 反而劝告自己的门生故吏与同僚。

他虽然无法理解皇帝的做法,但作为舅舅,他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 来缓和朝中剑拔弩张的气氛, 以减小皇帝所受到的压力,但他深知, 这只是暂时的。

是年春,皇帝为长女李钰举行了及笄礼,并按照亲王的冠礼, 在宣政殿举行。

几乎与男子加冠一样, 受封, 改名,赐字, 开府, 置属。

一加,“令月吉日, 始加元服, 弃尔幼字, 顺尔成德, 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再加,“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三加,“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皇长女李钰,封,齐国公主,赐名李珺,敕字,璟。”

初次受封,便以大国之号,并改名赐字,可见李忱对皇长女的重视。

但似乎所有人都遗忘了,道宗朝时曾经落水溺亡的皇九女,就叫做李珺。

只有苏荷知道,李忱取此名的用意,以及将自己原来的名字赐给长女。

李珺向双亲叩首,李忱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小珺,你长大了,阿爷只希望你能够快乐,平安顺遂。”

苏荷看着父女俩,便提醒道:“你阿爷把一切都给了你,你明白吗。”

李珺抬起头,随后枕在父亲膝上,“女儿全都明白。”

元兴七年秋,李忱为皇长女齐国公主李珺开府置属,其规制,依旧等同亲王,以朝官充齐国公主府长史,并以中书舍人裴宁为公主傅,又特许李珺自由出入宫禁之权。

-------------------------------

元兴八年,在中书舍人裴宁的建议下,新政暂缓,而将重心转移到朝政的其他弊端,先行稳定民心。

元兴八年五月,裴宁充任诸道盐铁转运使,主持改革漕运及茶税以及盐铁等积弊。

元兴九年,裴宁因功升任御史大夫,授爵河东县开国子,仍兼盐铁使之职,掌税收财政。

同年,皇长子李汶年满十六,李忱为其举行了冠礼,并封吴王。

皇帝无子,遂有朝臣上奏请立吴王为太子,为李忱拒绝。

九年冬,朝廷的财政稳固后,裴宁开始辅佐皇帝,继续施行改革。

进入御史台后,裴宁上奏,请求修改并完善《唐律》获允,于是便与大理寺、刑部开始对律令进行改动,将对妇人以及幼童的保护条例进行完善与添加,并修改了夫妇之间,不平等的规定。

元兴十一年,唐律修缮完成,是年九月,裴宁奉命守礼部尚书,并赐金紫。

裴宁至礼部后,开始正式施行开设女科之事,从修建学馆到内省官制再到律令的修改,每一步都异常艰难,整整十年之久,中枢的官员已经更换了一批,那些老臣也都已经致仕,所以李忱才决定开设女科。

然而她却没有想到,这些新提拔上来的官员的态度与决心依旧,甚至比那些老臣还要更加坚定,并抱着赴死之心来阻拦。

而裴宁,作为皇帝最信任的臣子,也作为新政与改革的主持者,无疑是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