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她拉着儿女来到后厨,只会架篝火烤肉的苏荷,被这难烧的灶火熏了一脸黑。
好不容易生着后,却又没有控好火候而糊了锅,见李忱过来了,苏荷强颜欢笑道:“马上就好了。”
李忱走到灶前,将那柴火捣拾了一下,火便立马变得温顺了。
“大将军掌万物,唯独不会掌勺。”李忱笑了笑。
苏荷鼓起嘴,“嫁你之前我就说过,我不会琴棋书画,也不会烧火做饭。”
李忱起身,从妻子手中接过勺子,“娘子只管提刀纵马,这些琐事,就交由你的夫君来做吧。”
李忱劳累了一天,苏荷本想拒绝,但看着李忱认真的模样,于是就在一旁认真学了起来,“今日可还顺利?”
李忱点头,“进士人选有一百八十人。”
“可有你钟意的?”苏荷又问道。
李忱再次点头,“此人的文章风格独特,其见地,七娘看了,应该也会喜欢。”
“我可与读书人说不上话。”苏荷说道。
李忱抬起头,“我当初在朔方,也是一副书生模样呢。”
听到这儿,苏荷羞涩的脸红了起来,“我当初可没有…没有什么目的。”
“哦?”李忱撇了一眼,“那娘子为何脸红。”
李忱的话,让苏荷不禁想起了当年,父亲苏仪在太守位已经多年,始终不得升迁,中年不得志,于是便想通过联姻的方法来换取仕途,恰逢当时天子的宠臣,陆善之子正在追求于苏荷。
父亲心中的盘算,苏荷又怎会不知,而李忱出现的刚刚好。
苏荷虽久在军中,却也知道世家子弟的家风严谨,而李忱的容貌穿着以及谈吐,皆非普通人。
又身患残疾,苏荷便在那时,动了一丝不该有的心思,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在筑场之上,苏荷会在万人围观当中,单独与李忱对视一眼。
这也是当时苏荷所回复孝真公主的原因,私心,人皆有之。
“天下间哪有那么多偶然与巧合。”苏荷看着李忱,满心欢喜的笑道,“能够成功的预谋,一定是上天早就已经安排好的命中注定。”
李忱抬起眉眼,温柔的回笑,“当然。”
作者有话说:
殿试过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典礼——传胪
不过传胪始于宋代,之前写的书中有提到过,就不一一赘述。
唐朝的选仕制度有三个,门萌入仕,流外入仕,科举入仕,很显然,门萌会占据很大一部分,因为唐朝的科举,每年取士只有二三十人,而且世家子弟占据了七成。
第249章 风定长安(二十三)
——长安城——
礼部官员拿着一封文书, 在贡院念道,随后又将其张榜公示,“圣人重科举, 凡通过省试参与殿试者, 皆入大内宣政殿,按位次听候揭榜, 届时,圣人将会御临唱名, 谓之传胪大典,此制本朝始,永无更改。”
“特令, 一甲前三人, 着释褐公服入殿谒见。”
此消息一出,全城沸腾, 尤其是通过了省试的寒门考生。
“圣人取消吏部复试,改由殿试入仕,今后再也不用看考官的脸色, 对我等寒门子弟, 乃是天大的好处。”
“此番揭榜, 竟能在宣政殿进行,圣人还会亲临, ”众人对皇帝重视科举的程度感到震惊, “古往今来,读书人无不向往登科, 可登科后, 也未必就能进入宣政殿, 满堂朱紫, 岂容小小青衫,更何况我等白衣。”
“临轩唱名,究竟是什么样的?”众人看着公告,纷纷好奇道。
“听闻如大制命,文武百官皆会齐聚。”
“能在宣政殿这样的地方,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喊出名字入殿登第,有此殊荣,怕是比当了相公还要让人兴奋。”所有考生都被这一改制所吸引,纷纷期盼着揭榜日的到来。
比起以往在宫门前张贴黄榜,显然天子御临,百官陪同,更让他们激动。
“殿试过后,我等皆为天子门生,圣人如此看中我等,今后定要努力报效国家,为君王分忧。”
“对,说的在理。”
在完善科举之制后,天下读书人对于难如登天的科举选仕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而对于如此重视低层的天子,加之李忱为雍王时,在中原救济灾民的举动,使他们心中更生敬仰与爱戴。
在百姓与世家之间,皇帝选择了百姓,而触怒了世家,然而经过历代皇帝对世家的打压,加之长安之乱,陆施叛贼在河东一带的作乱,如今的士族,已经再无法撼动皇权。
-------------------------------
兴元二年暮春,天子于宣政殿举行传胪大典。
考生们统一穿着襕衫进入大明宫,宫城四周禁军戒备森严,巍峨的宫殿让从未踏入过宫城的士子无不感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