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389)

李怏不但没有责罚还升任严真清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仍让其担任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并降下赦书,命人快马送往河北。

新帝的诏书送到河北后,严真清面西而跪,感激涕零,当即便将诏书颁布于河北、河南、江淮诸郡。

于是诸道皆知,新帝已于灵武即位,各郡守城报国之心也由此更加坚定。

新帝刚刚登基,朝廷初立,正是急需用人之际,燕军的自取灭亡,使得李怏创建的朝廷规模迅速壮大,对于不远万里来到灵武投奔的官员,都得到了李怏的重用,其中还包括投降了叛军的京兆尹崔光原。

继各地官员之后,就近的河西与安西兵马也陆陆续续抵达,其中就有一直支持长平王李淑的河西节度副使李司言,收到新皇召命,当即便领折冲府五千兵马至灵武,安西行军司马李喜昀也率精兵七千人赶赴行在。

原本糟糕的局面,在李怏登基之后开始好转,这也是李怏始料未及的,叛军的残暴,让民心迅速归附李唐,也让李怏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陛下,陛下,大喜,大喜。”宦官林进忠迈着急切的步伐进入殿内,“待诏翰林李必,前来谒见。”

李怏放下手中的笔,高兴得连靴子都忘了穿,林进忠只好拿着靴子一路追赶,“陛下,鞋。”

来到庭外,看着一身白衣的道人,李怏喜极而泣的奔跑上前,“长原。”

李必旋即跪伏,“山人李必,叩见陛下。”

李怏连忙将其扶起,“朕登基后,一直在朔方盼望你,朝廷刚刚建立,人心还不稳,如今你来了,朕就有信心了。”

“李必何德何能,让陛下如此挂念,使者至山中时,李必未敢忘陛下当初所托。”李必说道。

李怏拉起李必的手,往殿内走去,“快快随我入内说话,朝廷诸事,还要请教你呢。”

李必入朝后,凡国家事,无论大小,李怏皆与之商议,二人出行同乘,入寝同榻,不以君臣之礼约束,而以宾友相待,亲密无间。

-----------------------------------

——蜀中——

一月前

将太子留下御敌,自己继续奔逃蜀中的老皇帝,并不知道这样的做法,会使自己彻底失去皇权。

六月下旬,皇帝分扈从将士为六军,命颍王先行赶赴剑南准备接驾,又令吴王李恪、永王李愉分别率领六军。

七月,皇帝入蜀,兵部侍郎房贯来谒,皇帝任命房贯为同平章事,拜为宰相。

七月中旬时,太子李怏已于灵武登基,然而初入蜀中的皇帝却并不知晓此事,于是下制以太子李怏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收复长安、洛阳。

由于边将的反叛,导致皇帝不敢再轻信外人,于是想分天下诸镇兵权给随行入蜀的诸子,遭到宰相拒绝后,皇帝仍执意分权。

遂以永王李愉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赐其仪仗、甲士。

以吴王李恪领禁军,而其余诸王因年幼未出阁,故只有永王李愉领命赴镇。

制书下达后,天下臣民这才知道,潼关失守后,天子竟逃亡去了蜀中。

七月下旬,皇帝终于抵达成都,此时跟随他入蜀的官员与禁军,从原本数千人的规模,到如今只剩下了一千余人。

然而一直到八月仲秋,太子李怏派人从灵武赶赴成都时,皇帝才知道太子已经继位,而自己则成为了太上皇。

作者有话说:

第173章 平胡曲(七)

——灵武——

乾德元年八月一日, 朔方节度使苏仪与李光必率兵五万从河北赶赴行在。

李怏闻讯,其高兴不亚于李必谒见时,苏仪抵达灵武的当日, 新帝穿戴齐整, 与文武百官一同出城相迎。

面对天子率百官亲自迎接的隆重礼仪,苏仪很是受宠若惊, 这是继朔方一别后,君臣二人第一次相见。

苏仪急忙下马, 跪伏道:“臣,朔方节度使苏仪,见驾来迟, 望陛下恕罪。”

李怏高兴得像个孩子, 他拉起苏仪,激动的说道:“苏卿, 朕在灵武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了卿,李唐遭此劫难, 多亏有卿在前方抵挡。”

苏仪感到惭愧, “未能阻拦叛军攻入潼关, 还望陛下降罪。”

“潼关失守乃朝廷决策之误,非卿之过, ”李怏说道, “只是可惜了卿在河北的苦战,错失了灭敌的良机。”

“国朝如今有陛下重新坐镇, 一定能够顺利平叛, 收复两京。”苏仪叉手道。

“收复两京, 还要靠苏卿。”李怏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手握重兵的苏仪身上。

“臣, 定不负陛下所托,驱除敌寇,收复汉土。”

随后李怏拉着苏仪上了自己的车架,尽管苏仪再三推脱,却拗不过李怏的坚持与皇命。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