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皇帝对严真清这个人却并没有什么印象,“朕虽然不知道严真清是何相貌,但凭他的字,便能知道他一定是个刚正的忠贞义士,没有想到,他做事竟如此出色。”
皇帝面露喜色,群臣纷纷疑惑,皇帝遂解释道:“原来常山郡是诈降,而平原郡太守严真清与常山郡太守严高清为族兄弟,他二人商议诈降,待叛军西进时,在其背后发兵牵制。”
皇帝越说越高兴,似觉得胜利在望一般,“有严氏兄弟这样的忠义之臣,何愁叛军不能平定。”
群臣听后,觉得虽是喜讯,但他们明白平原郡与常山郡兵力薄弱,光靠两个郡牵制二十万大军,无疑是以卵击石。
“平原与常山两郡如今都在叛军的后方,兵力虽然不多,但也能给叛军造成不小的麻烦,只要朝廷出兵,与他们前后夹击,成效就很大了,对于收复失地,也是极大的帮助。”太子李怏说道。
“即刻打开内库,招募平叛义士,凡是平乱者,朕必重赏。”
“陛下圣明。”
因严真清之事,让皇帝与群臣都看到了平乱的希望,然而张国忠却没有像群臣一样感到喜悦,因为当年正是他将严真清排挤出京的。
一但平乱成功,严真清必然会受到重用,届时,自己的地位恐将不保。
“而今叛军即将渡河,东征行军尚需时间,太原为阻挡叛军西进要地,当安排武将领兵驻守,河南道乃东京所在,绝不能落入贼人之手。”太子李怏又奏道。
对于皇太子的话,群臣纷纷点头,皇帝看着自己平日里面对自己懦弱无刚的长子,心中顿时百感交集。
无奈战乱严酷,于是皇帝又下诏,以羽林大将军王成业为太原尹,于河南置节度使,领陈留十三郡,并以卫尉卿章介冉为河南节度使,置防御使,以章介然为之,命其守陈留,又以陈千礼为潞州长史,于河南道组成一道抵御叛军的防线。
是月,皇帝下诏,以陆善谋逆,于河南道要路张榜悬赏,以高官厚禄重金购贼首,又晓谕河南道,叛贼长子陆子庆宗等人已于长安伏诛。
-------------------------------
天圣十四年十一月下旬,又以荣王李惘为元帅,以大将军高仙之为副元帅统兵东征。
又于内府调拨银钱,于长安募兵十日,市井子弟纷纷响应入征,共计五万余人,皇帝赐号——天武军。
天圣十四年十二月一日,以东征讨贼副元帅高仙之为御史大夫,率飞骑、彍骑及五万新募兵与朔方、河西、陇右在京兵马,出潼关与风长卿一同讨伐陆善。
——兴庆宫——
出征当日,皇帝前往兴庆宫勤政楼颁布召命,然而并不想去前线的荣王,只得含泪离别妻儿,来到勤政楼接受任命。
“吾儿此去,刀剑无眼,当万分小心。”皇帝赐下兵符时,还不忘温情嘱咐。
荣王拿着沉甸甸的兵符与帅印,重重叩首道:“儿,一定不辱使命。”
任命之后,皇帝与荣王一同来到禁苑之东的望春楼。
这里集结着即将出征的三军将士,皇帝特意于望春楼设宴,为副帅高仙之践行。
“叛军在河北攻势迅猛,风将军一人前去御敌,朕放心不下,如今有高卿相助,便有十足的把握了。”皇帝举杯说道。
高仙之双手托杯,向皇帝壮言道:“臣蒙圣人信任,必不辜负圣人之托。”
然而就在高仙之离开望春楼,准备上马拔营之时,张国忠却在皇帝耳侧进献谗言。
“圣人。”张国忠抱着袖子来到皇帝身后。
皇帝负手看着楼下数万将士,“何事?”
“那高仙之并非汉将,平胡,可会尽心也?”张国忠提醒道。
皇帝眉头深皱陷入了思索,“吾记得,当年是因为监军边令承,才让朕知道安西还有高仙之这样的人才。”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时候,军中的实情,将领不一定都会如实上奏,因而监军,就至关重要了。”张国忠道。
“那就让边令承继续为监军吧。”皇帝道。
是日,皇帝于望春楼慰问送行之时,下诏命监门将军边令承为监军,随同高仙之东征。
------------------------------
长安城北,长平王李淑推着李忱来到了城楼上,看着禁苑兵众,蓄势待发。
“十四王叔率兵十万之众,加上风长卿所部,是否足够对抗叛军?”长平王问道。
李忱抱着一只暖炉,看着城楼底下,迎风而立即将出征的将士一言不发。
李忱的沉默,让李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陆善所率部众皆为常年征战的精锐之师,然而我军出征将士,皆为临时所募,不但未曾操练,且从未接触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