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顺既已入朝,那么朔方节度使又该改派何人担任为好呢?”皇帝看着太子问道,“太子曾去过朔方察视,对那里镇守的武将们应该有所了解。”
李怏持笏弓腰,“回陛下,臣知道有一个人可以担任。”
“何人?”
“九原郡太守,苏仪。”太子回道。
皇帝很是耳熟这个名字,他看了一眼雍王,随后说道:“太原苏氏,将门之后,崔裕在吏部的时候,曾与朕说过这个人,兵部也上呈过他的功勋,朕很熟悉他的父亲。”
“陛下,万万不可啊,而今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反叛,这朔方节度使,乃长安后盾,至关重要,岂能轻易委任。”张国忠连忙反对道。
“那依右相所言,该委派何人呢?”皇帝脸色阴沉的看向张国忠,“你的人吗?”
张国忠闻言色变,旋即跪了下来,“臣不敢。”
因张国忠的一番刺激,皇帝遂当即下诏,以九原太守苏仪为朔方节度使。
当朝议进行到一半时,继博陵与常山后,河北诸郡又有城池沦陷,军报便在此时送入了朝中。
群臣闻言大惊,纷纷恐慌道:“叛军如此攻势,怕是不出几日,整个河北道都要沦陷。”
“陆善二十万大军,整个河北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兵力,那些郡县太守,哪里敢抵抗。”
皇帝为此也很是苦恼与忧心,“河北道有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位忠贞义士吗?”
群臣陷入沉默,太子旋即奏道:“陛下,叛军势众,恐风长卿一人所不能敌,朝廷应当在长安招募义士,组织援军前往河南驰援。”
皇帝觉得有理,于是询问诸臣,“诸卿,可有人敢往河南东讨叛贼?”
“反贼来势汹汹,我军士气低落,恳请陛下,以皇太子殿下为征讨元帅,领军平乱,定能鼓舞士气,一鼓作气,拿下叛贼。”左相卫素奏道。
然而听到要以太子为主帅时,皇帝便有些不悦,他深知,倘若太子平叛立功,那么自己很可能就会成为第二个□□皇帝。
太子李怏也知道皇帝不会允许自己领兵出征,于是奏道:“臣不懂军事,无法担任这样的重任,不如由荣王代替。”
默不作声的荣王听到太子的话后,吓得连忙坐起,“不…不,我不行的。”他起身走到殿前,“陛下,臣也不懂军事,臣…”
“可以让大将军高仙之为副帅。”太子李怏又道,“十四郎素有仁德之名,若代臣前去,必能鼓舞人心。”
皇帝听后,脸色逐渐好转,于是问道高仙之,“卿对太子提议的东征可有异议?”
高仙之于是起身出列,跪伏道:“臣蒙陛下与殿下信任,此次东征,与风将军联手,定一举扫平叛乱。”
“好。”高仙之的话,令皇帝大喜,也不管荣王是否愿意,便与诸臣敲定了此事。
对此,毫无反驳之力的荣王很是郁闷,太子李怏拉着他回到议座,“十四郎莫要忧心。”
“可是兄长,我…”荣王为难的看着李怏,随后又看了一眼张国忠。
“别怕。”李怏宽慰道,“叛军当前,他还敢作乱么。”
“报!”监门将军边令承踏入宣政殿,奏道:“河北道平原郡司兵参军李明求见。”
作者有话说:
坐朝论道
第144章 长恨歌(九十八)
青衫官员第一次来到宣政殿, 看着满堂朱紫,强压住心中的不淡定,走到御前跪伏道:“平原郡司兵参军李明, 叩见陛下。”
作为掌管州郡军防、烽驿、门禁、田猎、仪仗等事的低级军官, 这也是李明第一次面见天子。
他旋即上呈平原郡太守严真清的奏疏,“严太守命臣入京奏报陛下, 陆善于范阳以讨伐张国忠为名起兵谋反,并于治下各郡下牒通传协从。”
李明从平原郡一路赶来, 等他到达长安时,天子与百官早已知晓陆善反叛之事。
于是群臣对于李明的话,并没有放在心上, 以为平原郡与河北诸郡一样, 面对强敌不敢抵抗,所以皇帝对严真清的奏疏也毫无兴趣。
“朕已经知道了, 不用卿千里迢迢跑回来报信。”皇帝说道。
冯力朝宦官们使了使眼色,李明于是急切的说道:“严太守此前已获陆善将要造反的消息,于是在暗中招募义士, 填充粮仓, 而今平原郡依旧在坚守, 并没有归顺叛军。”
“太守还说,诸郡之所以投城, 乃是因为叛军势众, 只要有州郡拼死抵抗,必然会有其他的一同响应, 大唐仍有忠义之士。”
当李明的话说出时, 皇帝从御座上站起, 连忙制止了拉他下去的宦官, 随后还查看了严真清的奏疏,字迹工整,自成一派,皇帝见字与内容,欣喜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