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皇帝看不到这种情感,自以为言听计从,将所有的宝物与珍玩赏赐下去,就能像内宫中其她妃嫔一样,得到她们的真心。
李忱将视线挪开,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坐在她身旁的苏荷遂轻轻拍了拍她的手,“或许,你可以去与她见上一面。”
“听闻十三郎去年离京时,去了中原。”孝真公主忽然在宴上提起了雍王的事。
雍王离京众所周知,以及她前往中原所做的一些事,唯独一直退居在内宫的皇帝不知道。
孝真公主借与弟弟李忱关心之语的话,将一旁的张国忠惊得不轻。
因为雍王的事一但泄露,那么他在中原的罪行也将暴露无遗,他费尽周折才将这些事瞒下。
李忱也知道,孝真公主此言,是想借她打压张国忠在朝的嚣张气焰,除此之外,还能让皇帝疏远她。
“十三郎去了中原?”皇帝听后果然重视了起来,他挑眉看着李忱。
李忱艰难的从席座上撑起身体,尽管有苏荷搀扶,但依旧不能站稳,“小心。”
李忱因无力的双腿差点载倒,幸而有苏荷,他向皇帝行礼,如实的交代了自己的去向,“臣去了江南,只是途径中原而已。”
“江南?”听到江南二字,皇帝眯起了疑惑的老眼。
“朔方的冬天太过寒冷,雍王有腿疾,所以妾身带着雍王去了江南过冬。”苏荷向皇帝解释道。
皇帝身侧的冯力也弓腰提醒道:“去年冬,朔方有雍王的上奏,其中内容便是雍王要前往江南之事,但是大家去了华清宫,所以一直搁置着没有看。”
很显然,皇帝已经不记得此事了,但观李忱的状态,与离京时无异,便又打消了心中的疑虑。
“江南可是好地方。”张国忠旋即说道,“东靠大海,每年产海盐数万旦。”
既然已经开口提及,孝真公主又岂会罢休,“十三郎只是途径中原,就能引起如此大的动静,想来在江南也是的吧?”
孝真公主的话彻底吸引了皇帝的注意,张国忠想要开口撇开话题,却被皇帝怒视。
“雍王在中原做了什么?”皇帝问道众人。
事情过去了一年之久,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当时,如今再提起,李忱也有了应对的方法,便不怕自己在中原的事情被皇帝知晓。
而孝真公主在此时提及,也让张国更加确信,李忱的作为乃是受东宫指使。
其他人都低头默不作声,只有孝真公主与张国忠在对峙,李忱便主动向皇帝说道:“臣途径中原,发现官道上都是逃荒的灾民,他们围困了臣的马车,还打伤了护卫,臣见他们可怜,便将车中带来的干粮全部分给了百姓,哪知消息越传越快,灾民也越来越多,臣寸步难行,只得卖了金银器物换成粮食施舍,这才得以离开中原。”
“谁知道就是这样一件事,却在整个中原传开,这也是臣没有想到的。”李忱又道。
皇帝对李忱的话将信将疑,他问道张国忠,“你不是说庄稼的长势极好么,中原怎么会有灾民?”
张国忠旋即跪伏,“关中的大雨,导致黄河水泛滥,殃及了农田,但这只是一部分的,圣人明鉴,大唐疆域辽阔,又岂能所有地方都是丰年呢。”
“圣人为国事殚精竭虑,日夜操劳,臣不想圣人为此等小事而忧虑,所以才没有上奏。”张国忠又解释道。
皇帝对张国忠的话竟信以为真,但是对于雍王,却仍存疑心,“宴后雍王留下,到飞霜殿来见朕。”
孝真公主今日本就只是试探,而张国忠三言两语就让皇帝相信了,见皇帝如此信任一个外臣,便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但今日皇帝当着宗室以及外戚的面如此作为,不免让李氏宗亲为之心寒。
——华清宫·飞霜殿——
皇帝喝了一些酒,在飞霜殿单独召见了李忱,与此同时,一名宦官也将雍王妃请到了张贵妃的居所,莲花汤。
飞霜殿内,皇帝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江南之事,“你去江南做什么?”
“王妃生长于满是风沙的北方,对于诗人绘画的江南景色十分憧憬,加上北方寒冷,这才想到要去江南。”李忱回道。
“只是为了游玩?”皇帝依旧不信。
“圣人既然不信,为何还要问臣呢?”李忱对于皇帝的疑心,显得有些不耐烦。
“你这是什么态度?”皇帝很不高兴。
“臣只是实话实说。”李忱态度强硬。
然而越是如此,以皇帝对李忱性情的了解,可信程度便大大增加,于是皇帝又问:“那么你在中原所做的事呢,他们说你是在收拢民心?”
事到如今,皇帝再三追问的并不是天下到底有多少饥民与李忱在中原究竟看到了什么景象,而是李忱在中原所做的那些收拢民心之事,那些皇帝以为可以危及自己权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