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能佑无道之主,地利不能济乱亡之国;地之险易,因人而险,因人而易。”老者缓缓道。
李忱听着耳熟的话眼睛一睁,她这才明白这个道士为何会知晓宫中的秘闻,本是朝中书,由仕入道,“太白阴经。”她遂变得十分恭敬与仰慕,再次叉手微微弓腰道:“原来是达观子李真人,学生李忱,常读您的书,尤爱您提出的人定胜天的观点。”
老者轻叹了一口气,“施主天资聪颖,然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忱,受教了。”李忱道。
老者随后跳回乌篷船,独自划船离开,李忱行动不便,遂于轮车上拱手目送。
苏荷只是受了一些轻伤,右臂有些淤青,便找坐堂郎中要了些许伤药,与文喜一同划船来到河中央。
“十三郎。”苏荷跳到李忱身侧,“那位先生走了吗?”
李忱点头,苏荷便又问道:“可有解惑?”
李忱再次点头,并谢道:“多谢七娘。”
“既能为你解惑,也不虚此行了。”苏荷笑道。
“你的伤?”李忱问道。
苏荷在船头李忱的身侧坐下,文喜便去了船尾摇桨划船,“一点小伤而已,以前和阿爷阿兄练拳,也常常这样。”
尽管苏荷这样说,但李忱还是过意不去。
文喜没有将船划回岸上,而是迎着上游漂下来的河灯逆流而上。
船只在这数千盏河灯中穿梭,天上一轮弯月,月光洒下。
苏荷坐在船缘,弯腰戏弄着河水,青袖则去了船尾找文喜。
李忱垂下手,举头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她虽厌恶长安的尔虞我诈,却仍对这生长之地仍抱有期盼。
“这首诗好耳熟,是…”苏荷侧头看着李忱。
“孟襄阳的《他乡七夕》。”李忱回道。
苏荷便明白了李忱是在思念故乡,于是道,“洛阳的乞巧节,应该比这里的更加繁华吧。”
李忱看着天上的明月,洛阳的七夕她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样子了,但她知道,今夜长安城的七夕,一定热闹非凡,也知道,自天圣六年后,宫中每年的七夕都会燃放焰火。
作者有话说:
架空哦,勿以历史做参考。
女主现在一心想查案,替母兄报仇。
第13章 朔方行(十三)
——大明宫·麟德殿——
秋风拂过渭水,吹向繁华的长安城,在灯火通明的大明宫内,天子正在夜宴百官。
“圣人至!”一道洪亮有力的声音传出,刚还嘈杂的环境瞬间变得肃穆。
宗室诸王与文武百官静候于殿廷中央,皇帝带着太子以及边镇节度使陆善进入宴殿。
太子与陆善入列,皇帝走到御座前,群臣跪伏叩首,山呼道:“陛下万年。”
皇帝看着众多皇子皇孙,除了年幼与早夭的,成年亲王今日差不多到齐,唯独缺了刚及冠不久的雍王,而前不久的家宴雍王也没有赴宴。
皇帝最近心情不佳,便开口问道:“雍王呢?”
“大家,”冯力在一旁小声提醒,“雍王不在京,您忘了吗,一个月前,雍王入宫求见,请您批准离京,您正与棋待诏对弈,一高兴便应下了。”
冯力收了吴王李恪的好处,便开口替雍王解围,皇帝皱起白眉,他显然得不记得有此事了,“离开长安城也有一段时间了吧,请离…怎么,这京畿还委屈了她不成?”
满堂朱紫贵,无一人敢为雍王说话,同平章事崔裕想言却碍于宰相的身份而不能言。
皇帝疑心重,雍王是亲王,自己若开口替她说话,便有结党的嫌疑,不但帮不了,还会加重皇帝的疑心。
“陛下。”作为闲散亲王的吴王出列道,“雍王因为腿疾一事,闭府不出,终日闷闷不乐,他离京时,向臣说过,长安太过繁华喧闹,便想寻个安静的地方散心。”
吴王李恪提出雍王腿疾一事,引起了皇帝心中的愧疚,而皇太子这才知道雍王不在长安,遂连忙开口,“陛下,今夜乞巧,雍王岂能不思乡,然他体弱,又有腿疾,这才未能赶回。”
吴王与皇太子都开口替雍王说话,皇帝也就挥挥手不了了之。
冯力走上前,道:“开宴!”
美酒与佳肴陆续呈上,教坊使细声叮嘱着乐工,他们盘坐在奏乐的后行,随着开宴,教坊内的舞女列队进入麟德殿。
而麟德殿的宫道间,有百戏候列,等待着进场,与此同时,大明宫的城楼上搬来了焰火。
歌起时,焰火升天,使整座长安城亮如白昼,各个坊市的百姓,纷纷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