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160)

李忱陷入了沉默,她闭上眼睛,“此一战,西南民心尽失,天子让张国忠去募兵,可云南腹地,多瘴气毒雾,又逢西北诸胡作乱,中原已无兵可调,至于百姓,又有谁敢应征,以张国忠的为人,必会强征,若丢中原民心,那么天下大乱,将不久矣。”

文喜听后,越加感到事态的严重性,“郎君…”

“你去请苏娘子到府上来。”李忱说道。

“苏娘子?”文喜不解,“喏。”

--------------------------------

半个时辰后

苏荷来到雍王府,西南道的事情长安也有所传闻,所以南诏反叛,向仲通兵败之事,她也了解了大概,只是与众多人一样,不清楚南诏反叛的根本原因。

跟随父亲在边镇多年,于军事上,苏荷便也有自己的见解。

“昆明池之地原有六诏,开皇年间,国朝助最南边的蒙舍诏统一诸诏,称为南诏,南诏王归顺于唐,受封云南王,老云南王去世后,由其子承袭,按理,南诏一统才不过短短十余年,国力尚弱,岂敢生出反叛之心呢?”苏荷说道,“这其中一定是西南道的内部出了问题。”

李忱便将打探来的密信给了苏荷,“事出有因,而非是南诏反叛。”

苏荷看完后,差点连桌子都掀了,“这样的畜生,就这样死了,当真便宜了他,受此欺辱,云南王如果还能隐忍不发,那我苏荷便会看不起他。”

“七娘。”李忱伸手轻轻拍着苏荷的肩膀,将她身上的气焰压下,“天子闭目塞听,国将乱矣,你要提醒苏太守,在九原早做准备。”

苏荷盯着李忱,“什么意思?”

“天下大乱时,便是苏家名起时。”李忱道,“也许是有人在操纵与制造混乱,加快了王朝的覆灭,我们总要有应对之法,我能想的,就是对最坏的结局,早做打算。”

“可是如果天下真的乱了,仅凭借九原郡那点兵马…”苏荷不理解的看着李忱。

“李唐为何经过数次动荡而不衰,”李忱指着自己的心,“乃是因为太宗皇帝所创下的功绩,足够震慑百年之久,使天下归心。”

“对于乱世,各地必揭竿而起,只需要一支精锐,一支能打仗的精锐。”李忱又道。

“我明白了。”苏荷道,“不过我现在离开长安的话,宫中那边会有所察觉,寄家书恐也不妥。”

“可以让你舅父回去。”李忱说道,“他是个聪明人。”

苏荷想了一会儿,跪坐着起身,李忱见状,抬手唤道:“七娘。”

苏荷低下头,“雍王还有什么话要嘱咐?”

“请你等我一下。”李忱道。

苏荷站在席垫上,看着李忱怪异的举动,没有多问,便又跪坐了下来。

李忱挪动着僵硬的身体,从坐榻一旁的书柜中拿出了事先准备的红漆木盒交给苏荷。

“这是什么?”苏荷看着雕刻精致的木盒。

“你打开。”李忱道。

苏荷怀着好奇心将木盒打开,发现里面是一只做工精细的木雕人偶。

“旦逢良辰,顺颂时宜。”李忱看着苏荷,缓缓说道,“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平安喜乐,一生无忧。”

苏荷愣住,若非李忱的颂词,生辰这件事她自己都要忘了,“雍王怎么会知道我的生辰,难道是阿爷给太史局的八字?”

“我没有去过太史局,只是与商人交易时,多问了一句话。”李忱说道。

------------------------------------

自南诏一事开启了战端,大唐边境的祸乱接踵而至。

天圣十年夏,大食进犯安西四镇,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之率蕃汉军三万进攻大食,高仙之趁大食军队未到,便欲彻底解决石国残余势力,占领西域重镇但逻斯,以此来威慑西域诸国,于是铤而走险,率军深入胡地。

然计划为大食所悉,将唐军拦截于恒罗斯城,两军于城下大战,交战之时,高仙之所率部下蕃兵突然反叛,与大食联合夹击,致使高仙之大败,仅剩数千人出逃,一万余人被俘。

——大明宫——

一匹军马疾驰在西北官道上,金铃开道,无人敢阻,“西北有紧急军情,需面呈天子。”

面对紧急军情,监门卫也不敢阻拦与犹豫,将西北的军情呈至御前。

“大食进犯安西,高将军想先发制人,便趁敌军未到时,连夜率军进入但逻斯,就在到达恒罗斯城时,大食突然来援,两军交战于恒罗斯城下,连续五日,就在第五夜时蕃兵葛逻禄部突然反叛,与大食夹击我军,高将军率残众逃出,此战我军大败,仅剩千余人马逃出。”

皇帝听此消息,僵直身子连退了几步,原本等候凯旋,如今却再一次等来了兵败,且又是因为番兵的反叛,自南诏之后,反叛二字给皇帝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仙之去年才破石国,安西四镇也已平定,人心所向,以他的威望,足以震慑军队,为何还会有人反叛?”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