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机器都是落后的型号了,你们生产这个不会亏本吧?”
“你说的这个我好像听师兄们说过,要调整反射板的高度和角度,但是具体咋弄,我也不知道。”
“你咋不把机器运来,咱们也不能对着空气研究啊。”
几个人七嘴八舌的说这话,饭菜上来,一边吃一边讨论,最后骨头端下去好几盆,也没说出个一二三来。
吃饱喝足,几个人往回走,这时不说插秧机的事情来,而是说开学之后的实习。
他们班级的人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工厂,也就是说,一起住宿舍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黎阳是要跟着袁教授和他带的研究生去实习,这可把宿舍几个人羡慕坏了,他们这种项目研究的都是比较先进的技术,工厂里面的还要差点。
黎阳道:“我只有时间表,没有收到具体的研究计划,最后还不知道咋样呢。”
他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事情还真有了变动。
袁教授他们小组被别的大学的课题组邀请一起研究一个省立的项目,而且还有些保密性质,黎阳没有办法参加了。
所以,当大三大四的学生们纷纷到各个工厂去实习报道的时候,黎阳落单了。
黎阳倒是没着急,把收到的所有信都回了,然后往袁教授给他推荐的工厂写实习申请书,等待工厂方面的回应。
反正不管大小,总归是有地方去的。
如果实在没有,黎阳想,自己就回海城农机一厂,正好跟着厂子里面的大家伙一起干活。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在24点之前吧
第85章
黎阳要回农机一厂的想法泡汤了。
在他发出实习申请后的第三天, 学校教务处就收到了企业的回信,让黎阳收拾行李去报道。
这家企业是全国排名前六的汽车品牌,几年前引进了日本的技术, 发展十分迅猛, 他们本地学校的学生都争抢着进去实习,黎阳这个外地的能进去也是一种幸运。
唯一有点不方便的是, 这家企业离的太远了, 不管是距离黎阳的学校,还是海城, 坐车都得几十个小时。
没有耽误,黎阳跟宿舍的几个人分别打了招呼之后,坐车先回B市, 然后向西北转车。
因为是第一次往这边走, 这段路途显得格外的漫长,等下了车,一股酷热袭来。
跟海城的湿热不同,这里的热是干燥的,热风吹过来, 脸皮上的水分都被带走了一层。
这种感觉黎阳很熟悉, 他们老家天气也是这样的。
这座陌生的城市有着陌生的口音, 黎阳带着行李, 辗转到了实习的企业。
因为黎阳来的晚, 实习生宿舍满了, 他要跟工厂的工人一起挤。
实习企业的新工厂修建的特别现代化,但是宿舍的条件就很简陋了, 黎阳他们屋子上下的架子床, 一共住了十几个人。
窗户不大, 没有一点风,仅靠一个风扇,很多床位上都得不到风。
在火车上坐的太久了,黎阳到了新宿舍,第一宿,睡死了过去,第二天,褥子上被汗浸渍出一个人形的图案。
在工厂,所有实习生先学汽车构造相关的知识,有专门的主管培训。
参加培训的人里面,不单有各个学校大三大四的学生,还有刚毕业被分配到工厂的毕业生,人数非常多。
黎阳学了一个星期,然后宿舍来了一位新实习学生,陈泽默。
陈泽默是一所名牌大学大四的学生,他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去年也是在这里实习的。
人如其名,陈同学话非常少,同住在一个宿舍,黎阳只要不开口,他从不主动说话。
不过,他来到宿舍之后,黎阳却是受惠了。
陈泽默改了他们宿舍的风扇,把原本平着转的风扇改成了双摇杆机构,可以一边转动一边摇头的。
而且他在下面挂了一个有双层弧度的布,风扇转动时,被这个带有弧度的布兜着,能被带到范围更广。
托他的福,住在上铺的黎阳也终于能吹到风了。
一起去参加培训的时候,黎阳坐在陈泽默的身边,他手里拿着的是要培训的书,书里却夹着看不懂的公式。
下课之后,黎阳提醒他,“培训要专心。”
“这个培训我已经是第三次参加了。”陈泽默道:“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一直浪费时间。”
这个时候,黎阳才知道,原来这种培训,每一期的实习生都要参加,像是陈泽默大四来实习,也就是说,相同的培训,他大三的第一二学期已经经历过两次了。
黎阳特意去打听了一下,培训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一点没变。
他问了为什么要重复参加,明明培训内容也不是多难,得到的回复是,工厂的科研管理要标准化,一切都是按照流程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