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小饭庄(美食)(3)

作者:姜淑儿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白若若穿越而来,原主是个家道中落的嫡女,也勉强算是个大家闺秀。原主家在还没没落的时候指腹为婚,定下镇守蜀州安国公的小儿子,名叫赵思见。

到了十六岁嫁龄,白若若的父母就立刻把她送走,本来指望着靠着女儿东山再起,就把她送上了来蜀州的马车。

没想到远嫁的马车刚走到半路,却传来了安国公小儿子赵思见战死沙场,赵家也随之被抄家的消息。皇帝一道圣旨下来,听凭白若若随意婚嫁。

白若若本来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准备嫁人摆烂,管他丈夫以后要不要三妻四妾,反正她衣食无忧就可以。谁知道到了半路死了老公,原主的家庭情况也不算好,她只能被迫自立自强起来。

她用身上为数不多的嫁妆银子,买了厨具东西,摆开了这个小摊位。颇有种孤注一掷之感。还好,现在盛世初定,西市还没有人口繁盛的东市人多,西市的铺子也比东市便宜。

因为自己口袋里的银子所剩无几,又没有住处,也不知道该如何做生意,白若若只能暂时借住自己同在蜀州的舅舅家。舅舅家在东市开生药铺子,家里条件还不错。

不过舅妈却是个不好相与的,白若若不过来了三天,她就变了脸色和态度。

本来偌大个蜀州,也没几个人认识这个未嫁的长安女子,也没人愿意再说起人走茶凉的安国公府,最近却被白若若这个舅母传出去不少不好的言语。

白若若倒没真的想一直做望门寡,只是暂时还没有找男人的想法,她现在只想赚钱,然后早点离开舅舅家。

不一会儿功夫,舅母就把自己的午饭送了过来。那包细点的人情已过,她的午饭是再简单不过的白稻米饭和盐泡豆子。白若若没有多话,寄人篱下最忌讳的事情就是挑东挑西。她就着盐豆子把米饭吃完,把自己吃完的碗送到厨房里刷干净。

出来的时候,白若若正好看见自己的表姐白红玉,她正坐在梨树根底下,伸出短粗如萝卜的手指,捏着自己刚刚才买的细点,正在大快朵颐。

作者有话说:

开文了,这次不会再坑了,让大家久等了!!!

第二章

第二天清晨,天刚擦亮,白若若就开始准备做灌汤包了。

因为昨天的生意还不错,白若若今天就多准备了一点。

这灌汤包不算难做,只是麻烦。

做灌汤包,包子皮是关键。面粉揉成团,揉到光滑之后,再次贴水贴面,在案板上反复摔打,面团上劲之后,包上猪肉和春笋,以及猪皮冻混合的肉馅,捏上均匀的褶皱,一个圆润的灌汤包就做好了。

因为昨天生意好,白若若今天准备了三十笼屉灌汤包。做完了这些之后,她发现还剩下不少肉馅,白若若灵机一动,想起今天看到做胡饼大叔的办法,她也搬出了从前的烤炉。

她拿出昨天发好的面,用面杖擀成饼状,均匀地抹上一层芝麻和没用完的肉馅,先用油煎一下,在西坊开张的时候,把蒸灌汤包的残火放进烤炉里,再把饼子放进去。

只需要用一炷香的时间,烤炉里面就是另外一番天地。肉馅醇厚,芝麻焦香,烤出来的饼子金黄,还未及出锅,便有一股独属于烤制食物的香味散发出来。

因为昨天的客流还不错,再加上好吃这一口人的介绍,白若若店里今天的客人比往常还要多一些,四张桌子已经坐不下,等不及的人也顾不得讲究的礼仪,和不认识的人坐在一块,品尝起灌汤包来。

也有站在外面等候的客人。灌汤包需要趁热吃,只要一变凉,味道就有隔世之感。为了保障品质,白若若卖的灌汤包从不外带,只接受堂食。所以就有两个等不及等待的客人问她;“小娘子,我急着做事去,能不能让我带了去。”

白若若总会无比耐心地回答:“客人别急,这灌汤包需得趁热而且汤多,您拿着吃脏了衣服就不好了,不若等您有功夫的时候来,坐在这里慢慢吃,要是着急,不放带两张烤饼!”

见客人点头同意,白若若戴上厚实的围布,从烤炉里把烤好的饼子拿出来,金黄的面饼配合着肉馅芝麻,再刷上白若若自己调的酱,最后撒上一把香葱花,金黄,赤红配上翠绿,看起来就有食欲。

刚一入口,外皮酥脆,内里松软的饼子,和肉馅芝麻的香气,以及葱花独有的香味,味道丰富,又不失了层次,吃过了一整张饼子,嘴也不是很干。

和灌汤包不一样的烤饼,经过这最后一道工序,就可以吃了。白若若把它精心地装在纸袋里递给客人,客人拿着就走,等到了做活的地方,手里的饼子也就吃完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