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二觉得买山种树这法子好,只是终究不能下定决心直接组一只船队出海,他们夫妻家底不薄。
但是出海一趟最少也要十来万。若是稍微哪里不对,他们便要血本无归不说,连养家都养不起了。
探春却很乐观,“眼下父亲健在,我们若是出海,还不用受那些盘剥,几乎只要有船回来,最差也能回本。
太太以前便教我们,那海外多的是上好的香料,也就是如今那西域出去的路。因为环境变化阻挡了不少商人,要不然也轮不到这泉州海路的兴起。”
这说法还挺新奇,不过也确实触及到霍二的知识盲区了。反正他是更加佩服荣国府,也庆幸能娶到探春这样的学识渊博又眼界开阔的好姑娘了。
于是他主动说道:“今年中秋跟重阳的节礼,咱们便多用心准备吧,以前都是世子妃准备的,咱们都插不上手。如今可不能用那些个样子货糊弄你家长辈跟姐妹。”
探春简直喜出望外,她知道贾家远在京城,平日里虽然各色新鲜果子也不缺,但毕竟比不得福建广州等地,往年也就罢了,今年她自己当家做主,至少给荣国府的节礼一定要用心准备才是,她知道贾母还惦记她呢。
霍二又提建议道:“泉州靠海,这海鲜干货比别处更加易得,今年咱们不妨给荣国府多送些。你往常不是还念叨岳母最是喜欢两寸大小的小鲍鱼嘛,趁着夏秋天气好出海,咱们早早让人准备起来吧。”
这年头因为远洋的大船都是出海做生意的,也就是航行途中遇上了才会往下网捕鱼,以保证饮食,寻常时候渔民大多都是在近海下网。
因为海产丰富,探春轻易便得了不少实在的干货跟新鲜的吃法,单单是那些海货,便足够有面子往荣国府走礼了。
探春夫妻有了事情做,日常有商有量,感情只会更好。尤其是自从霍二分出来之后,又因为南安郡王上了年纪,想着若是等南安郡王去世之后世子上位,只怕不找他们夫妻麻烦便是好的了,霍二便成天往外头跑,希望在年底以前把船队的事情落到实处。
而探春也接到了通过王家商队传来的书信,是黛玉跟宝玉在信上说贾母年纪大了,容易惦记儿孙们。尤其是出嫁的姑奶奶们,希望探春能时常跟家里通信。
探春接到黛玉和宝玉的信,真是高兴得不得了。看了信里面的内容,她相信贾母是真的惦记她,心里对王晴的那点惧怕也都散去了。
“其实从我的嫁妆我就该明白,太太虽然确实没有给过我什么银钱首饰跟田庄铺子什么的。
但是教养都跟其他姐妹是一样的教养,也从不拦着任何人跟我亲近。可见她还是没有把我姨娘的错记恨到我身上来。”
霍二确实佩服王晴,单看探春的教养,他就知道王晴肯定没有亏待过探春跟贾环姐弟。
要不然贾环哪里有钱,能置办让他们府上世子夫人都看得上眼的节礼。
他揽过激动得手抖的探春,柔声说道:“你也对岳母十分孝顺啊,连她喜欢两寸大小的鲍鱼都知道。荣国府便是身家丰厚,按岳母的性子,日常怕也不会经常吃鲍鱼。可她老人家吃过几次,就被你留心记住了。”
他还有一个猜测,从前王家放弃海贸已经差不多二十年了。可最近十年的样子,又开始慢慢捡起来了。
如今连王家的新商队都已经走到泉州跟广州来,想必其中也有想要关照探春这位出嫁姑奶奶的意思。
第151章 一五一
中秋节,今年王晴做了咸蛋黄的月饼跟糖渍水果馅儿的冰皮月饼。
往年她最多也就是出几个新鲜的模子,印一些新鲜的花样来,今年拿出这两样从来没有见过的月饼,看起来好似她对今年的中秋节十分重视。
就连贾母都在猜测,她是不是想明年中秋以前就搬去对面的丰裕侯府了。
贾母十分不乐意二房搬出去,当初愿意出钱给二房买房,也是因为必须要给宫里和朝廷一个态度而已。
况且她也知道对面三座府邸都不成样儿了,修缮起来说不定要比重新建房所花的时间还多呢。
她老人家心里不如意,便直接躺在床上唉声叹气,搞得荣国府上下,跟隔壁的贾蓉贾蔷都紧张得很。
而贾赦念及贾母是真上了年纪,贾政也岁数不小了,还只是工部一个五品官儿,便干脆让贾政上了折子辞官,回家好专心侍奉贾母。
贾政也觉得每天上值听辛苦的,再说他身上还有个爵位呢,宝玉在翰林院做得不错,就连贾兰也中了秀才,便直接听了贾赦的话,很快把折子递到了平熙帝跟前。
平熙帝又拿出前几日林如海递上来的请辞折子,又想到年初便退了的王子腾,心里还真有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