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的月亮还是亮堂,即便站在阴翳里,却能将人面上的细微表情都照得一清二楚。
“我记得乌子坊都是砖地,哪里沾染到的黄土呢?”她素来不弯绕,直接问李诏道,“去城外了?”
李诏没有否认,点点头笑道:“姑母不要拆穿我了。”
“我这不是关心你么?诏诏是不是见我面的次数少了,就把我当外人瞧了?你眼里是觉得姨母比姑母亲了?”李画棋似是揶揄一般,无理取闹地逗趣,这话儿锋芒毕露得让李诏难以回答。同样是长辈,杨熙玉却不会如此直白露骨。然认定的事情,也不让李诏有分毫的台阶可下。
这么看来,这两人是殊途同归。
“都是我自家人,哪里有和谁更亲的说法。”李诏颔着首装糊涂。
李画棋笑了笑,不置可否:“及笄礼的簪子旋月嫂嫂替你准备了么?”
李诏点头。
“为何又收下皇后的玉钗?”李画棋一言点出问题所在,又问。
“她是我姨母……”李诏虽思觉这钗或有深意,却还是收下了,在那样的情况下,拒绝便是大忌,“岂有拒绝的道理。”另一方面,她也隐隐猜过是否会是她母亲的旧物,然后人人皆这个态度,她晓得是一开始自己想错了。
赵檀的话不能再明显,李诏理应认栽。
“她倒是会做人,搞得好似是叫你自己做主?”李画棋盯着她的眼睛,可越发探究,便只能见到漆黑一片,是辨不出动静的死寂。
许久,李诏屏着的一口气终于松懈,她动了动嘴角,道:
“我原先听爹说前朝有个右丞相兢兢业业为朝堂,辅佐几代天子,可也因此树敌无数,以至家中妻离子散,个个不得善终,末了他想通了,甘愿告老还乡,写了陈情表呈上去,看得人是字字珠玑,句句涕零。姑母猜最后是个什么结果?”
李画棋尤为反感这些借喻,看向她,冷然道:“没有这么作比的。”
“天子不允,反而替他封了侯。”李诏撇了撇嘴,“旁人看来这是荣宠,可老丞相心里不是,又推脱不得,只好又留在这庙堂替新皇打理朝政,殚精竭虑,没过三年人便殁了。是以,这根钗子若真有什么意思,收不收下都没办法改变这局面。”
说完此番话,李诏不由得在心里头给自己鼓一鼓掌,的确就是这个理儿,她早已认清。
李画棋听了这话又气又笑:“你父亲与你说这个,到底在装什么糊涂?”她在自己这位侄女身上,看到了她平生最不齿的一点:
太多权衡。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阿丫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十一章 及笄???“你同元家那位公子如……
因太多权衡,显得不够真诚,是而笑意都忸怩似假。失之于赤忱,丹心便不可见。
李画棋只觉李诏太不争气,更叫人大失所望。分明是个孩子,怎能满脑子忧思,强憋着不任性?
“分明是祖母装糊涂。”李诏被柱子的影子挡去大半神色,无奈道:“你们长辈四人的心思,各有不同。叫我该听谁的呢?”
“当然是听你自己的。”李画棋此时情绪杂陈,占据心头,既怜爱心疼,又恨铁不成钢,不由得感慨又忍不住责怪:“活得这么委屈做什么?”
何来的委屈?
李诏倒是不明白了,她从来没感到自己受了亏欠,只是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即便未来真与太子赵玠完婚,也不算一场太差的婚事。毕竟身负的光辉与荣宠,是他人所仰慕觊觎的,是他人倾其所有也得不到的。
更何况,就李诏浅薄处世的经验来讲,在这赵家,什么事情皆有变数。切记宫中无准信,或是今朝选她入东宫,明儿又瞧上了其他人。
因而此事,虽要当真,却不可认真。
“真的是被教坏了。”李画棋心下咒骂李罄文,不想波及无辜反倒中伤他人,拍了拍李诏的后背,又忿忿提起:“赵玠那孩子,苦大仇深的,怪是老成,无趣得很。”
李诏尤为善于自我劝解,笃信道:“那也比同龄人更为稳重。”
李画棋的手心暖暖的,了然她的好意,是而李诏蓦然觉着这位姑母好似也没印象中的那么难缠。
“对了,”李画棋藏不住话,看着李诏的眼底还是探寻:“你怎么回来的?”
李诏有些迟疑,因她不确定自己是否被人瞧见坐在了元望琛的马背后面。又会被人如何指摘?
“顺道搭了人一程。”她说得含糊不清,而李画棋透亮的眸光令李诏有几分不自在。
“从前的小姑娘的确长大了,有些事儿不与他们说也罢,于我就不必见外。”李画棋思觉自身与府中人性情皆不一样,没有什么长辈的架子,或能与这些伢儿更好相处,又好奇问她道:“你同元家那位公子如今还有来往?”
什么叫做来往?
李诏一时愣怔,想了想,给予一个中庸的说法:“毕竟同在一个学堂。”
“是吗?”李画棋反问,“他自小听力有疾,你若能帮,则多帮一些。”话语中似是陈恳。
李诏未等到下文,李画棋甚少有默然不语的时候,而眼下她却一副与平日大相径庭的模样。眸光逐渐飘远,瞳孔倒映着庭中的那一株海棠,似是沉缅到某个式微不可及的往昔岁月。
只一瞬,李诏甚至在她眼底,看出一丝与自己极为相似的情绪:愧疚。
只是不知她这位姑母的愧疚又是从何而生了。
“我自然会帮,”李诏点了点头,虽然有些难言,却还是如实说道:“可他不接受的。”
李画棋收起了飘忽的情绪,眼中调侃:“今日我见他载你入城,还当这陈年旧事早就和解。”
闻此言李诏还是一惊,怕被误会了关系。
“从前的确是我之过,害他至此,如今他得人非议与嘲笑,似肩上穿孔钉钉,这叫人如何轻易和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错却有大小之分。
更何况,一句原谅,又怎能将过往一切一笔勾销。
“你讲你同他无法走得近,”李画棋的话向来不会不经意,“你那位姨母,却是格外有心。”
闻言,李诏有过一刹的诧异。
犹疑片刻后,追问了下去:“姑母是今日在宫内瞧见了什么?”
“今日容俪出殡,日子屈指可算。我自然不解,皇后为何要赶在这一日请元家那位入宫?是替谁恕罪呢?”李画棋别有深意地看向李诏,“诏诏不会不清楚,皇后的为人。”
大度,却善妒。
容俪的存在,本就是对她威仪的挑衅,往重了说,是视之为耻辱。本该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杨熙玉为什么要特邀元望琛,一改平日的绥靖,而是急着抚平撸顺少年的逆鳞呢?
*
李诏在章旋月的主张下换了两套衣服。李画棋则又与之择了一些首饰相配,手指抽开小屉,在妆奁盒中挑选,手落在皇后给予的那根素净的玉钗之上,却有一瞬不易察觉的停顿。
李诏见李画棋驾轻就熟地拨找簪钗,却偏偏避开了那一支。
“明日及笄礼上,皇后到访,定会问起。”章旋月见到李画棋这个动作,有意提醒不容忽视的事实。
李画棋眼底出现一丝惶惑,尔后这样的情绪似乎消散,不以为意道:“便说是我说的,同这衣物不相配而已。诏诏,你记着了么?”
李诏看了一眼章旋月的眼色,揣摩着李画棋的心思,此时也不好随意忤逆姑母:“我将玉钗随身带着,届时由我来同姨母说,她不会怪罪的。”
“明早我再去问问母亲的意思。”章旋月依旧谨小慎微。
“何必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李画棋看着两人,微恼:“不必与她说了,此事的确叫人两难,但诏诏还小,她给这钗子,不清不楚的,也不说个缘由,怕是叫人会错了意思。我们的姑娘也由不得耽误。”
章旋月温柔地发问,话语里却是一副不容置喙的语气:“照二娘子的意思,皇后此举为何意?为何成了耽误?”
二人你一言我一句,绵里藏针,意见却不一,虽然没有起争执,气氛却是有一些微妙。
幸好下人将洗漱好的赵棉送了过来,暂时中止了这一尴尬的处境。
李诏见此,立刻走了几步靠近赵棉道:“棉妹妹,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