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只有一件事不行。你面前有一个红色的按钮,不要按。一旦按了,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在这项心理测试里,很多人最后都没忍住,按下了按钮。
看,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旦做出选择,大概率上是对自己不利的。但是,就是忍不住。
当然,上面的例子,可能可以把出轨归结为花心,把跳槽归结为上进心太强,把按下红色按钮归结为好奇心。
其实在这些心理背后,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做这一切,只是在释放自己的选择欲,也就是选择的欲望。
即使已经拿到了最佳选项,还是会产生选择的冲动。换句话说,人想要的,并不是那个最佳选项,而是选择本身。”
第842章 你的选择不是你的选择
——“不是吧?想要的不是选项,而是选择本身?”
——“对,仔细想想,大家是不是这样的?
希娜认为,这是进化的结果。人类是一种被选择塑造的动物。选择欲,其实是人类最底层的本能,就跟求生欲一样。
了解了这层真相,大家就知道,为什么人们经常做出错误的选择?又该怎么提高选择的正确率?
丹尼尔·卡尼曼曾经在著名的《思考,快与慢》里,把人的大脑分成理性脑和感性脑两个部分。
理性脑像个严谨的科学家,负责把身体搜集到的资料逐个分析,帮你做出最佳决策。
比如你要买一只基金,要分析它最近一年的波动走势,要看基金经理的从业时间,是否最少穿越了一次牛熊等等。这些分析都要靠理性脑。
而感性脑正好相反,它根本不做任何分析,直接对外界的事物快速响应。
比如你看到一只老虎向你冲过来,肯定会想都不想,撒腿就跑。这就是感性脑在发出指令。
选择欲,就归感性脑支配。只要你面前有选项,你的选择欲就会被自动激发。
至于具体怎么选,选哪个,就由理性脑来负责分析了。
换句话说,选择欲,是非理性的本能。而选择,是理性思考。
那么,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大家可能会认为,一定是理智占主导。冲动的情况毕竟是少数。
其实,真相正好相反。理性脑,是感性脑的跟班。
它的责任不是纠正感性脑,而是验证感性脑。
比如,你见到一个人,你的感性告诉你,他不是个好人。这时,你的理性脑就会开始寻找证据,验证感性脑的判断。
比如说话声音太大说明他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眼神飘忽说明他心里有鬼等等。
选择欲和选择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旦感性脑启动你的选择欲,理性脑只会去帮你分析选项。
它从来都不会告诉你,此时此刻,你其实更应该安于现状,不要考虑做任何选择。
当然,我们不是说选择欲本身有问题。而是要说,它为什么那么强大?要知道,人类的大多数本能,都一定是在进化历程中,立过大功的。
功劳越大,越有用,这项本能也就越强大。
选择欲对人类来说,就是这么一种关乎生死的本能。要想理解这个观点,咱们得站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去观察。
希娜认为,在人类还是猿人的时候,跟其他动物比起来,并没有明显的身体优势。因为我们既不会飞,也没有锋利的爪牙。
那么,人类怎么和其他动物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呢?这就要求,人类得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环境,要比其他的动物,更早找到生存资源。
而探索的本质,其实就是选择。比如,看到岔路,是走熟悉的老路?还是走没走过的新路?看到没吃过的东西,是直接放弃?还是主动尝尝?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人类不断面临选择。久而之久,选择,就成了一种本能。既然是本能,就需要释放。
就像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有选择欲这个本能,你就有选择的冲动。
注意,这并不是说,只有人类懂得选择。其他的动物也有选择的意识。只不过,人类的选择欲是所有动物里最强的。人类最倾向于有所选择,也最受不了没有选择。
说到这,我们可以开个脑洞。站在整个人类族群的角度看看,选择有什么用?你会发现,选择,其实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群体的一种试错机制。
你看,当一个人做出选择时,是有一定风险的。比如,看到有毒的东西,万一选错了吃进去,就一命呜呼了。
对个体来说,选择有利有弊。但是,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它几乎是有益无害的。
因为一个人选对了,其他人可以照着做。选错了,其他人可以引以为戒,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换句话说,对人类个体来说,选择是一种必需的生存本能。对人类群体来说,它是一种有效的试错机制。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我们能不能通过训练,来克制这种本能呢?就像用节食来克制饥饿一样?
希娜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回答的必要。即使你能克制,她也不建议你克制。
因为选择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心理,也塑造了我们的身体。一旦克制它,不光会影响你的心态,更会影响健康。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负责做出选择决策的,是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在所有生物里,人类的前额叶皮层最发达,在大脑里所占的比例最高。
本来这是件好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做出决策。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区域不光能力大,脾气也很大,还非常敏感。
前额叶皮层除了承担决策分析工作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感知选择权。
一旦它发现,自己失去了选择权,就会立马引发一系列负面的生理反应。”
康旭明对这次的希娜关注度最高,因为直接说到他心坎里去了,“什么?没有选择权,前额叶皮层还会发生负面的生理反应?”
楚丽华点头,“对,而且影响还非常大呢。希娜在她这本书里引用了一个实验。
一个婴儿,面前给他放一把琴。当他拉动一下琴弦,旁边有个机器就会播放一首音乐。
每根琴弦,都对应一首特定的音乐,想听哪首就点哪首。婴儿玩得非常开心。
后来,工作人员打乱了次序。音乐还是那些音乐,但是播放是随机的。也就是说婴儿拉动同一根弦,每回播放的音乐也都不一样。
多试了几次以后,婴儿就会变得烦躁、愤怒、甚至大哭。希娜认为,婴儿不仅想听音乐,他们更想要自己选择音乐的权利。
这些情绪变化,就是因为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感知到了选择权的流失,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楚丽华停下来了,围坐在草地上的人都开始窃窃私语,纷纷和旁边的人讨论起来。
第843章 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兰芝提出了疑问,“那会不会是婴儿的大脑暂时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比如说我自己要是拨动一根弦,就给放不同的音乐,我反而会觉得喜悦啊。”
——“你会这么问我很高兴,证明你确实好好思考了。不过,这个现象不光出现在婴儿身上,大人也一样。
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个教授,叫迈克尔·马蒙特做过一个长达10年的实验。
从1967年开始,这位教授对1万名英国人的健康状况跟踪调查。这些人里有普通员工,也有企业管理者。
按理说,企业一把手的压力更大,健康问题应该更严重。但是结果却发现,健康问题最严重的,其实是企业的二把手和中层管理者。
希娜认为,这是因为企业一把手虽然压力更大;但是,他们拥有更大的权力。
换句话说,他们始终能感受到更大的选择权。当你感受到选择权时,你的大脑就会释放积极的信号,这些积极的信号会抵消一部分压力。
但是,二把手的权力相对小,感受不到那么大的选择权。所以,二把手的健康状况,反而要比最高管理者差。
注意,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做出选择,才能缓解压力。而是你只要感受到选择权,选择欲就会被满足,你的大脑就会释放积极的信号来缓解压力。
就好比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总是喜欢去做对比,比价格,比质量,比服务,比售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