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丝毫不为胡奋的话所动:
“我已经没有话和他说了,没有必要去见他,反正都是一死,如果你一定要让我回去的话,就把我的尸体带回去吧!”
说罢,诸葛诞拔出了腰间的佩剑,亲自率领身后的骑兵们朝着胡奋的正面冲了过去。
或许是出于曾经同受司马家提拔的情感,胡奋不忍昔日的同袍今日居然刀剑相向,所以他并没有亲自出击,而是下令让身后的武将们出击。
由于诸葛诞刚刚经历了一场厮杀人困马乏,而胡奋却是以逸待劳,所以这场交锋一开始诸葛诞就明显处于下风,诸葛诞本人也被胡奋的副将斩落马下,而他的尸体也在骑兵□□的骏马铁蹄所踩踏,死相极为惨烈……
诸葛诞战死之后,他麾下的将士们也不再进行任何抵抗了,为首的几人纷纷下马跪在了他的尸首面前哭喊着。
胡奋见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儿,他对身旁的副将低声吩咐道:
“将诸葛诞的尸首和所有的兵马都押解回寿春,交由大将军发落……”
等到陈骞和钟会率军赶到的时候,发现诸葛诞已经死了。
钟会为了自己不能亲手抓住诸葛诞而感到不悦,他冷眼看着眼前的胡奋,用一种不太友好的语气问道:
“你怎么会在这里?”
胡奋答道:
“大将军早就料到寿春城破之后,诸葛诞必然会从包围圈最为薄弱的东面突围,所以他提前命令我率领一支兵马埋伏于此,等待诸葛诞。”
一听是司马昭的命令,钟会心中就算是有再大的怒气也只好予以收敛。
很快,钟会便与陈骞押送着诸葛诞的尸首以及俘虏返回寿春,而胡奋则并没有前往司马昭面前向其请功的打算,因为他要回到徐州继续镇守。
就这样,钟会和陈骞将诸葛诞的遗体带回了寿春。
司马昭走到了躺在缚辇之上的诸葛诞面前,缓缓蹲下了身子,轻轻伸手撩开了盖在他身上的白绸,看到了已经被马踏至面目全非的诸葛诞尸首之后,他的面色显得十分凝重,看不出有任何胜利者应有的喜悦之色。
他慢慢将白绸又盖了回去,转而对身后的陈骞说道:
“给他找个好地方,把他葬了吧。”
陈骞在领命的同时也不忘向司马昭请示一件很重要的事:
“墓碑上应该怎么写?”
蹲在原地想了一会儿之后,司马昭站起身默默的说道:
“什么都不要写,以免日后为人所利用。”
等到陈骞带着诸葛诞的遗体离开之后,贾充便拿着一封书信来到了司马昭的身边,并将手中的书信递给了他:
“大将军,这是从诸葛诞的书房内搜到的,下臣询问过蒋班和焦彝,他们说这是尚书王经递交给诸葛诞的。”
“王经?”
一听到这个名字,司马昭当即就想到了这个王经就是曹髦身边非常宠信的心腹,而这封信的内容,正是密报于诸葛诞司马昭即将领兵讨伐的内容。
看完信之后,司马昭将写有王经亲笔书信的布帛折叠好,然后丢回到了贾充的手中:
“这早就是明摆着的事实了,有没有这封书信都一样……”
而与此同时,曹髦派出城中慰劳司马昭的内侍刚巧看到了这一幕,他急急忙忙将这件事汇报给了曹髦,曹髦获悉后大为惊恐,他深怕司马昭会揪住这件事来对自己不利。
一旁的王沈则保持着非常冷静的头脑,他对曹髦建议说:
“陛下,为今之计只有向司马昭表示您的诚意了……”
曹髦的眉头一皱,但是也明白了王沈的意思。
不久,曹髦就公开下诏于司马昭,褒奖了他此战成功平定叛乱的功绩,随后又在诏书之中格外凸出了他对诸葛诞叛乱的痛斥,并下诏司马昭可以全权处理诸葛诞的罪行。
司马昭听后淡淡笑道:
“陛下这么急于和诸葛诞撇清关系,也未免太过心虚了吧。”
不过,有了曹髦的这一道诏书倒是也给司马昭提供了方便,因为他要接着如何处理此次叛乱一事来警戒那些不安分的人,曹髦的诏书给了他正当的名义,处理起诸葛诞的战争责任问题也就不显得司马昭公报私仇了。
之后,司马昭宣布夷诸葛诞三族,但是所有追随其造反的将士只要真心悔改,就可以免于一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数百名将士不愿意投降,司马昭便公开将这些人处刑。
在对待如何处理吴国战俘的问题之上,钟会对司马昭说道:
“这些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算是现在迫于形势投降了我们也不会真心为您效力,将来一旦有任何的变故,他们必然会反叛。依下臣之见应当将他们尽数活埋。”
可司马昭却摇了摇头:
“不,正因为他们非我魏国人我才更要善待他们,放他们回去宣扬我司马昭的仁德,这也是为了日后我们能够消灭吴国而打下基础,我也要利用这件事来一点一点凿破吴国人对他们主君那坚不可摧的忠心。”
随后司马昭下令善待这些吴国的降卒,有伤病的一律予以和魏国人同等标准的医治,然后将他们陆续遣散回国。
然而当他们走到三河之时,大多数的吴将和士兵都害怕回去会被孙綝残杀,所以都表示不愿意回去,于是司马昭将他们就地迁居于三河。
至此,淮南三叛的最后一叛完全落幕,从此淮南地区再也没有发生过针对司马昭政权的叛乱,而诸葛诞的死亡也标志着最后一个愿意为曹髦效力的掌权之人覆灭,从此司马昭在朝局之中的地位稳如泰山,再也无人可以撼动……
(十):得胜归
公元258年(魏甘露三年)二月末,由诸葛诞所掀起的第三次淮南叛乱,在历时半年之后,在司马昭的亲自征讨之下得以平息,司马昭自始至终都在把握着这场战争的主导权,原本双方加起来约五十万的庞大数量兵力,放眼整个三国时代都是极其罕见的阵势,却并没有在淮南和豫州发生大规模展开式会战,而是立刻就诸葛诞的全部主力压缩于寿春城内,使得战火没有过多殃及无辜百姓。
再加上司马昭战术运用得当,整个战役过程魏军总共死伤越两万余人,而吴军前前后后投入的兵力总计十万,双方兵力几乎是一比一,这也是围城攻坚战争史上少有的范例。
在寿春处理好全部的战争后续事务之后,司马昭将整个扬州的军政大事暂时交由陈骞处理,然后他亲自来到项县对曹髦和郭太后禀报此次平叛战事的经过。
虽然内心对于司马昭能够以如此小的代价获胜并不感到开心,但是曹髦还是不得不表现出非常满意的神情:
“爱卿此番辛苦了,能够有大将军这样的贤良忠勇之才为我大魏之擎天柱石,实乃是上天赐福于朕。”
司马昭跪在地上十分恭敬的俯首叩拜道:
“微臣身为大魏臣子,理应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之所以能够平定诸葛诞之乱,也全都仰仗于陛下与太后的天威,微臣不敢擅自居功。”
之后,司马昭又对曹髦和郭太后说道:
“如今战事已定,委屈陛下与太后的圣驾离京日久,微臣真是惶恐万分,现一切已经准备停当,烦请陛下与太后明日回銮返京。”
听了司马昭的话后,郭太后面无表情的笑道:
“既然大将军一切都替本宫和陛下安排好了,那么就请你全权处理好了。”
在场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郭太后的话隐隐透出了一丝对司马昭替天子做主的不满,而说完这句话之后,郭太后便起身朝着门外走去:
“明日要赶路,本宫就先回去休息了……”
司马昭自然也听得出来郭太后的话外之音,但他的言行举止却依旧毕恭毕敬,在郭太后走过自己身旁的时候,他躬身拱手向其行礼:
“微臣恭送太后……”
与此同时,寿春之战的结果也通过各自形式分别到了女娲和伏羲的手中。
女娲看了之后冷冷一笑,随即打开香炉盖将其丢进了香炉之中,然后对身旁的箕伯说道:
“二十五万对二十五万,而且还是在自己的地盘之上,愣是被司马昭给打成了防守的态势,这也就罢了,最后居然还被全部歼灭了。看来当年司马懿提拔诸葛诞的时候还真是看走眼了,居然是个如此无用的窝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