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拖一拖的曹髦,却不曾想到司马昭根本不给他时间来拖延时间:
“太后娘娘乃是先帝最为宠爱之人,微臣心想她一定会以先帝所遗留下来的江山社稷为重,不辞劳苦跟随微臣走这一遭的。微臣就在这里恭听太后娘娘的诏令……”
司马昭不走,在场的人又有谁敢走呢?大家纷纷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被司马昭这一举动逼到死角里的曹髦,无奈之下只好起身前往永安宫。
当他气冲冲的来到永安宫,将司马昭的无理请求告诉郭太后时,郭太后的略显无奈的摇了摇头:
“真没想到司马昭的心思如此缜密,我们两个人一旦答应陪他一起讨伐诸葛诞,那么无异于就被他绑在了‘讨逆’这杆大旗之下,诸葛诞如果知道我们在军中还继续进攻的话,那么就无异于昭告天下他不是起兵勤王,而是拥兵叛乱了……”
对此感到极为不甘心的曹髦,询问郭太后解困之道,事实上他早就察觉到了郭太后的身后一定有人在给她出谋划策,他也一直想要知道这个人到底是谁。
而郭太后方才的这段话一语就说中了司马昭携自己和曹髦随军出征的原因,更加重了曹髦对自己判断的确定程度,于是他便顺势问道:
“母后高见,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了,儿臣实在是想不出有什么方法,还请母后指教。”
郭太后叹了口气答道:
“本宫也无法可想了,司马昭所提出理由合情合理,满朝文武也都和他一个腔调,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要是坚决不从的话,反倒是我们自己理亏了。”
曹髦听后也倍感无奈的点了点头:
“眼下也只好这样了,希望诸葛诞他能够妥善的想好应对之策才好……”
而就在曹髦和郭太后讨论是否答应御驾亲征的过程之中,一名随侍在旁的婢女,却仔仔细细的听着他们的对话,而且还不经意间微微扬起了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不久,曹髦重新回到了大殿之上,他看司马昭等文武大臣还没有离散,便坐回了原位对他们说道:
“朕方才与母后已经商议过,她老人家虽然年事已高,但为了守护先帝所留下的江山社稷,母后表示愿意与朕一道御驾亲征。”
说罢,他将目光投射到了司马昭的身上:
“不知这样的安排,大将军可还满意?”
司马昭当即举笏跪在地上:
“陛下圣明!太后圣明!微臣代天下黎明百姓叩谢陛下和太后天恩!”
随即百官们也一同跪在地上跟随司马昭高呼:
“臣等叩谢陛下和太后天恩!”
看到眼前的情景,刚刚坐下屁股还没有捂热乎的曹髦就立刻站起身,只对着他们说出两个字便匆匆离去了:
“退朝!”
散朝之后,已经被转任镇军将军的陈泰略显心事重重,他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去了司马孚的宅邸。
司马孚也热情的将陈泰迎至书房之内单独交谈。
刚刚入座之后,见已经四下无人,陈泰便对司马孚说道:
“太傅(司马孚在都督雍州军事,坐镇后方逼退姜维之后,调回朝廷转任太傅),子上他强行让陛下和太后与他一同征讨诸葛诞,恐怕他也察觉到了陛下在背后支持这诸葛诞的谋反行为,他这么做,目的除了打击诸葛诞的士气、坐视了他谋反的罪名之外,我想他更重要的是想要借此来警告陛下,而此时的陛下根本没有半点反制的力量,长此以往下去,恐怕……”
对此司马孚也颇感担忧:
“不管怎么说陛下和子上之间的摩擦还没有摆在明面儿上来,不过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恐怕兄长临终前担心的事情真的会发生……”
(十五):战前鼓
诸葛诞派遣吴纲带着自己的儿子诸葛靓,跟随文虎一同返回吴国之后,吴纲将诸葛诞的意思传达给了吴国的当权者孙綝。
相较于其兄孙峻来说,孙綝在吴国的威望还是比较低的,当他听到身为魏国扬州防卫的大将诸葛诞,竟然要与自己合谋之时,孙綝还是非常动心的。
再加上诸葛诞为了表示诚意,还将自己的亲生儿子诸葛靓送来吴国当人质,而文钦也在一旁力劝孙綝不要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孙綝终于下定决心,派兵支援诸葛诞作战。
同时,为了彰显自己能够使得诸葛诞这样大名鼎鼎的人物归降于吴国的功绩,孙綝还自作主张的对外宣称,诸葛诞已经臣服于吴国,同时奏请吴帝孙亮下诏,任命诸葛诞为左都护,持符节,同时就任大司徒、骠骑将军之职,领受青州牧,敕封寿春候爵位。
文钦听闻之后顿感震惊,他对自己的儿子文俶说道:
“孙綝这个草包,他这么做不仅没有帮助诸葛诞,反而是令诸葛诞陷入了绝境啊……”
不久,孙綝正式下令,以文钦、唐咨为一路,而全端、全怿为一路,两路各领兵马一万五千余人,共计兵马三万余人,从居巢出发火速前往寿春与诸葛诞汇合。
与此同时,司马昭也基本完成了此次讨伐诸葛诞所需要的战前准备,他下令抽调青、徐、荆、豫四郡兵马为此次讨伐的主力,并让驻守关中的司马望抽调部分兵马为预备队,兵力总计约为二十五万(对外宣称五十万)。
司马昭命王基为镇东将军,除了豫州之外还总督扬州的军事,成为了名义上此次战争前线的总指挥,陈骞为安东将军,辅助王基统兵作战。
同时司马昭之弟司马亮任职东中郎将,领兵两万为先锋率先向寿春开拔。
尚书荀顗暂代司马昭职务留守洛阳,左仆射陈泰为总管行台,负责配合司马昭坐镇后方,总领前线大小事务。
除此之外,刚刚与郭槐成婚的贾充、以及本该因其母去世而守丧在家的钟会,都竭力请求跟随大军一同出征,司马昭予以批准。
临出发之前,王元姬曾经找司马炎促膝夜谈,她问司马炎说道:
“以往若有战事,你都会第一个向你父亲请缨出战,此次却为何没有请求你父亲带你一同出征呢?”
司马炎答道:
“此次征战父亲身边的谋士武将已经足够,孩儿去或不去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孩儿倒是以为诸葛诞叛乱为外患,而父亲离京之后的洛阳城内也有隐患,所以还是留在洛阳为安定后方出一份力较为妥当。”
在王元姬眼中看来,此时自己儿子的眼中没有了先前急功近利的戾气,有的只是沉稳和持重,她相信自己的儿子已经成长了,这让她倍觉宽慰:
“你能这么想,母亲很为你感到开心……”
公元257年(魏甘露二年)七月,魏帝曹髦和郭太后于洛水之旁设坛焚香祭天,随后司马昭登上祭坛拔剑号令三军,数十万将士高呼必胜的口号。
至此,史称“淮南三叛”最后一叛的讨伐战争,已经迅速拉开了帷幕……
不过这场战事的起端却并不顺利,司马亮的先锋大军刚刚到达慎县就遭到了诸葛诞兵马的伏击,结果司马亮不敌退回丘头固守。
出师不利并没有影响到司马昭的决策。
由于先前司马昭采纳荀勖之策,命令羊祜极力推荐的人才何祯接替钟毓担任廷尉一职,同时派遣他先大军一步持符节出使淮南周边,大肆散播魏帝曹髦和郭太后亲征的消息,申明司马昭乃是奉天伐逆,而朝廷逆诛赏顺的政策,劝慰叛军将士,进一步打击诸葛诞的士气。
而荀勖的这一计策果然奏效,追随诸葛诞叛乱的将士们一听说真正谋反的人不是司马昭,而是诸葛诞之时,许多刚刚招募的将士们不免开始心生疑虑,士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消息也很快传到了诸葛诞的耳中,当他发现司马昭利用曹髦和郭太后来坐实自己叛乱的罪名时,他的心中也开始有些动摇了,不过对于他来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无论是司马昭还是自己都已经开始进行兵马的调动,战事随时会爆发。
而他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哪怕他当做所选择的道路是错误的,他也只能继续走下去。
不过吴国的兵马还没有到,诸葛诞自然是不敢轻易出兵的,以免被胡奋和王昶从后切断了自己的补给线。
同月初五,司马昭的后续兵马到达丘头,而王基也在他的授意之下开始统率兵马主动向寿春发起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