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挑明,但也十分直接,让司马炎短时间内有些猝不及防,稍微迟疑片刻之后他回答了王元姬两个字:
“是的……”
短暂的四目相对之际,王元姬率先将视线移开随即站起身准备离去,在临走之前她将手轻轻放在了司马炎的肩上,意味深长的对他说道:
“凡事三思而后行,千万不要为了一己之私耽误人家姑娘的一生……”
说罢王元姬便离开了,而呆坐在石凳上的司马炎看着手中晶莹剔透的苹果,已经再也没有张口去咬它的想法了……
不过司马炎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他来到了司马昭的书房门口,犹豫了一会儿之后伸出手轻轻敲了房门。
此时司马昭正在和老太尉司马孚商议着什么,听到门外有敲门声便暂停了他们之间的话题,转而一起看向了门外:
“是谁啊?”
司马炎鼓足了所有的勇气隔着门答道:
“父亲,是孩儿……”
一听到站在门外的人是司马炎,司马昭和司马孚面面相觑之后便同意让他进来:
“进来吧。”
得到允许的司马炎伸出双手将门推开,等到他进去之后才发现原来司马孚也在,于是他率先向司马孚行礼:
“孙儿给叔祖父请安。”
司马孚微笑着点了点头,而司马昭看着一副心事重重样子的司马炎,直接开口询问他的来意:
“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本来司马炎的这番话是打算单独对司马昭说,才会选择来书房的,可是司马孚的在场多少打乱了他的计划,所以显得有些犹豫。
明眼的司马孚也察觉到了司马炎的难处,于是便起身准备向司马昭告辞离开:
“昭儿,那老夫就先行离开了,你们父子有话单独说吧。”
可能是意识到自己的支支吾吾引起了司马孚的注意,而自从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孚是司马家内部最为德高望重的长老,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很敬重仰仗他,而自己现在的行为明显是表明了对司马孚的不尊重和不信任,这会进一步引起司马昭对自己的不满。
想到这里司马炎连忙伸手向司马孚解释说:
“不不不,孙儿没有什么想要对叔祖父您隐瞒的,您不用刻意回避。”
一直在观察司马炎反应的司马昭也伸手示意司马孚坐回去:
“三叔,您先坐吧,我们先听听看他想要说什么。”
司马孚见状便又坐回原位,然后司马昭将视线移到了司马炎的身上:
“好了,有什么话你说吧。”
司马炎深吸了一口气,彻底清空了内心的紧张之后终于开口对司马昭说道:
“父亲,孩儿想要迎娶胡芳姑娘。”
原本司马炎认为司马昭在听到自己的这个想法之后,肯定会十分震惊,而事实证明,司马昭在听后的确多少露出了讶异之色,但远没有司马炎所想的那么夸张,倒像是没有听清一般的问司马炎说:
“你说你要娶谁?”
司马炎只好再度重复了自己刚才的话:
“孩儿想要迎娶胡芳姑娘?”
“胡芳?”
司马昭似乎短时间内还想不起来胡芳是谁,而一旁的司马孚则提醒他说:
“就是胡遵的孙女、胡奋的女儿。”
“哦……想起来了,就是和忠儿力擒‘神农’,并护送大哥遗体返回洛阳的那个小丫头。”
经由司马孚这么一提醒,司马昭终于想起来了胡芳的身份,随即他哈哈大笑起来:
“你这小子终于是长大了,也学别人开始春心荡漾了……”
突然间司马昭的话锋一转,眼神异常犀利的盯着司马炎的双眼:
“而且你眼光不错,还很会挑媳妇儿呢……”
这种目光让司马炎感到异常灼热,令他难以正视,不得不躲避,甚至不知道如何应对,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司马昭的话绝非如表面上那般戏谑。
见司马炎保持沉默,司马昭便主动开口对他说:
“按理说你的年龄的确是应当迎娶妻室了,这是为父和你母亲的疏忽,不过眼下战事将开,我正打算有重要的使命要交托给你,既然你有意此刻成婚,也好,那你就留在洛阳吧,原本赋予你的使命,我就让你七叔司马骏去吧。”
司马炎敏锐察觉到了司马昭的话当中,已经包含了对自己的失望,他也知道眼下与吴蜀的战争在所难免,婚什么时候都能结,但一旦错失了这个可以建功立业的机会,恐怕自己也将会愈发淡出父亲的视线,所以他当即向司马昭表态:
“孩儿身为司马家的一份子,更是父亲您的长子,理应为您排忧解难,婚姻之事与之相比根本不足论道,恳请父亲给予孩儿机会历练,让我可以建功立业!”
看到司马炎态度如此坚决的模样,司马昭似笑非笑道:
“你转得倒是挺快,不过也难得你心系家国、以大局为重,你的婚事就等到这次战事结束之后,再由我和你母亲亲自为你操办吧。”
司马炎认为自己和胡芳的婚事已经得到了司马昭的允准,心底十分高兴:
“多谢父亲!”
司马昭则冲着他挥了挥手:
“好了好了,我和你叔祖父还有话要说,你先出去吧。”
“是……”
等到司马炎离开书房之后,司马昭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了,而一旁的司马孚也仿佛看穿了他的心事:
“怎么?炎儿让你感到很焦虑吗?”
司马昭轻轻摇了摇头:
“以前我也想认为是自己多虑了,现在他的行动,证明了果然很在意攸儿拜羊祜为师这件事,可见这小子的心中有着不小的疑团,我得要好好观察他才行……”
(十三):生变数
得到了蜀帝刘禅的同意之后,极力主张北伐的姜维立刻派遣使者前往东吴,与东吴的实际当权者孙峻会面,希望尽快缔结吴蜀合纵之盟,并且迅速各自出兵攻打魏国边境,依旧让司马昭难以兼顾。
在临出发之前,姜维为了进一步引诱孙峻接受自己的合纵之情,交代使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孙峻承诺,待到此次合纵成功之后,蜀国愿意承认魏国先前控制的荆州、扬州部分,以及豫州、徐州全境,统统归属于吴国所有,而雍凉二州、司州、兖州则归属蜀国所有,至于黄河以北的四州,则在战后另行商议。
带着姜维使命的使者在到达东吴之后,被孙峻安排在建业的馆驿居住,同时蜀国使臣所要转达的盟约书也送到了孙峻的手中。
本来孙峻在被诸葛诞击败之后,对再度北上是心有余悸的,可是当他看到姜维对北伐的坚定决心,以及蜀国所开出的巨大诱人条件之后,他又开始对北进动心思了。
再加上逃窜至吴国的文钦也屡次在孙峻耳边怂恿,使得孙峻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为此在吴国的朝会之上,孙峻对朝臣提出自己有意想要接见蜀国使臣,并且同意姜维所提请的合纵之盟,率领大军再度北进的想法。
可这个想法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其中以孙仪为首的朝臣们,就认为蜀国自诸葛亮以来就多次北伐,可从未成功过,甚至连一寸魏地都没有能够夺取,这一点在蒋琬、费祎、姜维的身上同样没有任何改变。更何况吴蜀先前的几次合纵最终都被魏国所破,这次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所以他们极力反对和蜀国结盟。
为此两方在朝堂之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终虽然孙峻依仗自己在朝中无可替代的权威压制了反对派的意见,可却并没有能够平息反对的声浪。
消息很快传到了驻守在柴桑的陆抗处,陆抗听闻之后立刻致书给建业的孙峻,极力建议他答应和姜维的合纵之盟,因为这对于吴国来说或许是最后一次可以北进拓展疆域的机会了。
但同时陆抗也提醒孙峻,朝中的反对派势力一直对孙峻的执政有所不满,这次孙峻强行弹压了他们的反对意见,恐怕会激起变故,所以一定要格外小心才是,对于反对派也要多少予以怀柔和安抚。
陆抗在军事上的建议给了孙峻很大程度上的鼓舞,他更为在意的是陆抗对于朝堂之上风浪的警告,但是孙峻却并没有采纳陆抗的意见采取温和的态度,而是继续我行我素。
事实也正如陆抗所预料的那样,孙仪、孙怡以及林恂等人苦于长期被孙峻兄弟压制,已经不想再忍耐下去了,在有心人的提点之下他们最终下定决心,暗地里联合一些朝中的权贵,在孙峻接见蜀国使臣之前就将其杀死,并将大权夺回交还吴帝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