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男寡女(27)

作者:冷得像风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但可惜的是,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那年,村里神经病般的突然每家每户通了电,而且,这电老不停,老亮着。于是,那些老旧的煤油灯也有了各自的命运:铜的铁的被砸开当废铜废铁卖掉,琉璃的玻璃的,全砸个了稀巴烂,扔掉了;而那些金的银的,就请路过的匠人,做成耳环、戒指和手镯,戴出来显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金或银,肯定被匠人骗去了不下三分之一。

现在想来可惜得不得了,那些煤油灯,大凡任何一个放到现在,那绝对都是古董啊,搞不好还价值连城。

……

母亲去浇地后,过了很长时间,家里来水了。村子里装的自来水,定时定点放,每次都在快吃晚饭的时候。

可能是昨天母亲忘记关水龙头了。

水“突”的一下就下来了,把我吓了一大跳。我用力去扭水龙头,想把它关上。不知道是我倒霉,还是这个水龙头用得时间太长,锈坏了。水龙头里边关水的那个地方,竟然被我扭断了。水几乎是喷了出来,带着可怕的“突突”声。

我吓呆了,当时我想,“这怎么办,要是这水不断地流,把我们家淹没了,把整个村子淹没了,母亲还不打死我,村里的人还不打死我啊?”

就在这样的恐惧下,我哭了。其实这很无稽,如果真淹了整个村庄,谁还能来打我啊,我不也被淹死了啊。

水龙头的水虽然大,可别说淹没我家了,连家门都没进。水龙头装在院子的东边,东屋往前几米处,院子很大,后来我知道是15米乘以12米的院子。水冲了出来,就顺着下雨时的水道,一半流到厕所,一半流到院子外边去了。

……

十几分钟后,母亲回来了。

她果断地用一条普通的尼龙绳,把水龙头系住,水也不再大规模地流了,只是星星点点流到了水龙头下边的一只水桶里。

水停了,我就不哭了。

母亲问我:“饿了吧?”

“不饿!”我回答的当头,擦去了脸上的泪水。

“你吃了几个面包?”母亲在找面包。

“在那儿。”我随口对母亲说。母亲走进屋子,点着了煤油灯,看到了桌子上的面包。

“磊,你吃了2个?”母亲没有怪我,但我分明听到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

我有一次很不明白地问母亲:“村里人欺负你吗?怎么你老是吃晚饭时出去浇地?”

母亲笑了:“谁会欺负咱们啊。你知道,我浇地回来,排队的人,一直排到明天早上三四点呢。咱们家,都算是浇地时间早的。”

这下我明白了,被欺负的,原来是大多数。

……

我跟着母亲去看姥姥和弟弟。

6个面包,姥姥立刻藏起来1个。大舅家有3个孩子,小舅家有2个孩子,他们一人拿走一个。弟弟在干啕着哭的时候,姥姥就把藏着的那个拿了出来,弟弟就破泣为笑了。

我现在明白,母亲为什么让我只吃一个了。现在,我只有眼巴巴看着弟弟吃了。

虽然那只是一块比3岁弟弟拳头略大一些的面包,但母亲也只能一个月买一次给我们。除此之外,我们再也没有任何零食。

第六十章:盖新房这个家庭的大工程

母亲的节俭是有道理的。我们借居房子的主人在春天的时候下了最后“通牒”,要求我们在秋天收玉米之前搬走。他们准备搬回来了。

这家是一个大家庭,是我父亲远房的亲威。主人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本来一家人融融洽洽地生活在一处,而且那处是已经风干完好的新房子,又大又好,房间不少,住着很温馨舒适。可不知道是怎么着,那一年的秋天,就要搬回来了。那年我12岁,弟弟6岁。正是极淘气、极不懂事的年龄。

于是,母亲和父亲盖新房的计划就提上了日程。其实,这个日程,早在去年冬天就开始了。这里要感谢国家,感谢村长,感谢村干部,那个时候的宅基地,几乎是不要钱的。每家都会送一份。我们家选的地方,背后是村中间的街道,前边是这块地原主人的住房。父亲以500元的代价,向原主人买下了那块儿占地3分的地,基本上是15米乘以17米的方形格局,除足够盖五间大砖房外,还有一个不小的院子。仅仅15年后的现在,二分之一这样的宅基地,就需要农村人付出上万,甚至数万的金钱代价。

……

春夏之交的时候,父亲母亲就开始忙碌盖房的事情了。

农村盖房,主要准备八项东西:砖、瓦、梁、板、沙、灰、白灰、小石子。

砖不用说,房子就是砖盖起来的。

瓦当然是屋顶上用的。

梁帮助砖承受聚合整个屋顶框架结构的重量。

板放到梁上,可以在屋子上形成两边半人高、中间一人高的阁楼,用于储备粮食、放东西,同时,覆盖到屋顶上一层板,再覆盖瓦。这样一来,屋子的寿命明显要长些,至少漏雨的可能性降低了很多。

沙、灰和小石子会搅和到一起,形成糨糊状的东西,这些东西,将砖们、瓦们粘合并固定到一座房子上。而比较精细点儿的糨糊,会被刷到房子的内壁,住在里边的时候,看不到一个砖头,这就叫美观吧。地面,也同样会被这种糨糊(但含灰比例较高,这种灰学名叫水泥)铺一层,第一天铺了,第二天整个地面就硬得比最结实的砖头都硬了,而且整个地面平整好看,颜色划一。

最后登场的是白灰,也就是传说中的石灰石制作出来的粘液状的白色细密的东西,向屋子内壁一刷,整个屋子的框架就大功告成了。剩下的,只是装门扇和窗扇了。门和窗的框架,身为木匠的父亲,已经提前做好,在刷白灰之前装上去了。5间砖屋的门窗制作,绝对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

盖房子,要挑一米五以上深底的地基,然后用打夯机一层一层地夯泥土,把泥土夯得跟水泥板一样平整坚硬。而且还要拿水平线来保持整个地面在一条水平线上。水平线,其实就是一根巨长的塑料空心管,里边装着水,两头有刻度,刻度精准到毫米。一量,两边刻度一模一样,就是在一条水平线上了,因为水静止不动后,两边水所处的高度,肯定是一样的。

乡下的习俗很是奇怪。这一点在盖房子上也能体现出来。地基夯好后,理论上讲,应该用新砖来盖地基处吧,但相反,用的是陈年的老砖。老砖和新砖怎么区别?90年代的老砖往往是蓝色的,而新砖是红色的。新砖不如老砖结实,而且,无一例外,每一家盖房子,都满村子,甚至跑几个村子买点老砖来盖地基。

这说明什么?时代在发展,技术却在落后。或者说,人心,这些造砖人的心在落后。我上大学以后,村里人再盖房子,地基就直接钢筋水泥了,老砖再厉害,也比不上在钢筋水泥上直接盖。当然,劣质水泥和被拉细的钢筋除外。

但令人遗憾的是,15年后的现在,买砖所花的钱的一半,就够15年前完整地修好一座屋子了。从数字上来讲,当年1万出头就能够买齐盖房所有的原料,并且把盖房工匠们的工资付了,工匠的工资占15%左右;但15年后,可能10万元钱,都下不来;而工匠的工资,还是占据15%左右。原料的价格突飞猛进,占了绝大多数。

而如今到现在,同样的五间大砖瓦房,没有20万,你根本盖不起来,加一层,又得至少加15万。

所以,盖房子,从古至今,都是每一个家庭的大工程。

第六十一章:终身的恨事

农村有个老祖宗传下来的规则,就是屋子新盖好后,不能立刻住进去,必须不装窗扇门扇,让它自然风干至少一年,然后在来年入秋的时候再搬进去。倒不是农村先进到装修有甲醛的问题,农村的装修很简单,就是刷一层白灰,墙壁雪白雪白的,相当于城市的纯毛坯房。家里的摆设都是老家具,不存在污染问题。

而问题的关键是,新房盖好后,如果立刻封闭起来,或者是不超过半年的自然风干期限,就住进去,屋子里会非常潮湿,甚至墙壁上挂着水珠。人在这种环境下,非常容易得风湿类疾病。

其实,我很恨我父亲的那个所谓的远房亲戚,据说,还是我父亲的亲舅舅,不是远房,其实算是正儿八经的亲戚。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