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金手指[快穿]+番外(191)

你以为我爹想不明白其中原因啊,他只是不愿意说出来,太伤面子。”

“不找咱借多好,免得真借给他,咱家分的那点钱是关键时候用的。”

“娘们就是头发长见识短,你知道啥,老三已经把咱家与爹娘还有老大全抛除在他亲人外。人家意思是,以后尽量不麻烦咱,更是少来往。”

沈二想到这些,心里一阵阵的难受,他也知道自己自私,没有主动给老三借钱就说明了一切,兄弟情淡薄。他是自私小气,可是他有底线,那就是我不占别人的便宜,别人也休想占我的便宜。

只是他没有意识到,兄弟情有今生没来世,关键时候还得靠自家兄弟。为此在今后的岁月中,他一直有点悔恨,早知如此,当初对老三好点多好。

自己做了初一,也别想人家拉拔自己。人家不做十五就不错了。

沈大夫妻房间,一样的对话,意思差不多。

沈大媳妇杨霞用脚踢踢身边刚躺下就打呼噜的男人,“睡啥睡,醒醒。”

沈大不耐烦的睁开眼角,撑着脑袋,“又发什么癫,有事就说,有屁就放。累了一天,明天还要做工,我得睡好。”

“我越想越不对头,老三分家后两个月的工资花销后几十圆,哪里敢买西院,我看你爹娘一定悄悄塞了不少钱。”

杨霞一直不相信公婆真的不给老三分家产,她一直怀疑公婆私下肯定把公中一半的钱都给了老三。

“哼,没给,咱爹的手多紧,你不清楚,会给老三钱,难。”

分家的时候,他与老二装糊涂,一直没有说话,那是因为他与老二都知道父母偏心了他俩。

爹不给老三分钱分房,他大致明白是为啥。

还不是爹看老三的差事好,薪水比他和老二的多,才不给老三分房分钱的。

至于另外还有就是三个儿子中他是最受宠,爹娘都偏心他,再就是爹娘想要手里拽着钱养老。

为什么老三成亲后就分家,也是因为家里真的住不下了,没有多余的房间安置老三新婚夫妻。

总不能一直让老三两口子跟二老住一个房间吧。不得已,只能分家。

爹是不会再拿钱买房子,这年头到处都打仗,谁都想手中能拽点钱。买房子干啥,万一啥时候被炸了,还不得花钱重建,还有以后会不会因为打仗逃难谁也不知道。

他们是小老百姓,手中攒的几个钱可经不起任何折腾。折腾两下,肯定会被全部折腾光。

“那老三胆子真大,敢借那么钱买宅子,胆肥。”杨霞还是有些不信。

“机会难得,他每个月不少挣,但是还完债也得两三年甚至更久。以后他日子不好过哦。”

沈大很满意爹娘没有把存的钱分出去多少,至于没有分到钱和房的老三是否可怜,不好意思他不在乎。

从小他就习惯了父母偏心于他,什么东西他的最好,至于老三可不可怜不在他思考的范畴内。

老三读了十年的书,还分啥钱分啥房,净身出户不是应该的吗?他的思维内根本没有老三之前两年的工资基本都上交了的。他的思维是,家里的好东西一切都是他的。

“再不好过,人家也有一个大宅子,比咱住的宽敞。”

杨稀霞羡慕的只差流口水了,是个人都想住的舒服宽敞。她也不例外。

“这年头买了宅子,一家人喝西北风还是咋滴,一家老小天天都得花钱,一年到头能存几个钱。咱家要是买了宅子,得还到什么时候,再有去哪儿借钱,我和你谁像老三一样,有大富大贵的同学可以借钱。”

“唉,还是多读书好,以后咱家儿子们也要读书。”

作者有话要说:民国时期,以银元为单位,普通技术工人月薪16-24大洋;体力劳动者8-12大洋;普通公务员(巡捕)10-13元,巡长16-18元,《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1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物价低廉,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156斤;1包面粉,约为45斤。

三十年代的北平,1银元可买6斤好猪肉,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两毛二分钱。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钱。甘肃农村,抗战前7年,百斤小麦5至3元。汉口方面,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鸡蛋的价格约为20元,每斤棉花和猪肉约为3角钱,1斤鲤鱼不到5分钱,1斤煤油的零售价则长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间。

至于地价和住房,除租界和商业区以外都不算昂贵。1928年,上海近郊的高行、陈行、江湾和杨行的每亩地售价分别为150-100、100-60、100-70、100-300元。1933年,汉口第六区的最低地价为84元1亩,第七区的最低地价为90元1亩。

房租价格:上海的石库门一层楼,有电灯、自来水,月租10块钱;住客栈,每一铺位3角5至6角;纱厂宿舍,月租2到5元不等,两层楼可住10人,自来水由厂方提供,有的还供电,带家眷者,两家分租一层,费用不过1元多;最好的宿舍,为砖瓦结构,铺地板,长宽500立方尺,容积5000立方尺,有厨房、路灯和下水道,月租6至9元;此外,工人也可租地,结庐而住,半亩地年租金200元,21户人家分摊,平均下来每户每月8毛钱,当然,环境极差。

? ? 又如在北京:“四合院,房租每月仅20圆左右;一间20平米的单身宿舍,月租金4—5圆……鲁迅所购买的西三条胡同21号四合院有好几间房屋和一个小花园,售价国币1000圆。”

第124章

不管别人想什么, 吃过晚饭,他在院子里溜溜食,等罗芬收拾完,说说话,交流一下彼此工作中发生的趣事,然后才睡觉。

罗芬在俞氏纺织厂做工,每个月也有二十块的薪水。她读过女中, 在纺织厂做统计员。她的这份工还是成亲后丈夫帮她找的。

之前的那份工, 不咋滴,薪酬低,还要时刻防备被上司骚扰。结婚前, 她辞掉那份工, 安心备嫁,她才上班一个多月,刚领了一个月薪水没有几天。

早上,罗芬早早的起床,做好早饭,夫妻两吃完早饭,各自上班。罗芬在做早饭之前, 早早地去菜市买了晚上吃的蔬菜和鱼, 家里屋檐下有两口大缸, 一口养着金鱼睡莲,一口是专门养淡水鱼虾。

买好的活鱼不及时吃,都会养在水缸里面。

做事的绸缎庄, 在京都都是有名的大绸缎庄,妻子的工作就是沈清和找东家帮忙,进俞氏纺织厂做统计员的。

上班时间,沈清和又开始一天的忙碌,最近东家拿来很多账本,让他帮忙查账,他知道不是绸缎庄的账本,应该是东家别的地方的生意账本。

小山一般的账本,看着就头晕,很快就沉入工作中,一本本的对账检查,忙碌了两个小时。站起来走出来,在店铺内看着铺面伙计做买卖。

与掌柜的打了声招呼,在外面转转,看久了数字,眼睛胀痛,酸酸涩涩,不舒服。

等到好些,才回到店铺后面继续工作。

中午随便吃了个饼子,喝点热茶,一顿就算是打发过去,靠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儿。

闭着眼睛,可是根本没有睡着,大脑在飞速运转,原身性子有些软,又愚孝,也是新婚第四天分家。

一样的净身出户,只是上辈子,原身在老沈家住了几年,夫妻俩被沈父沈母磋磨,也被大哥大嫂欺负着,每个月的薪水被他们吸的干干净净,到离开沈家的时候依然兜比脸还干净。

第一个孩子居然被活活饿死,他与妻子是在伤心至极后才离开老沈家,他们以为好日子该来了,可是命运多舛的原身,搬离老沈家以后,没有过上几年的舒服日子,转换工作后,陷入勾心斗角中,老实软弱的他被人陷害,丢掉了性命。

留下孤儿寡母,还有他对妻儿的牵挂。

原身愿望简单:善待妻儿,脱离老沈家的吸血虫。

想到原身,多少有些恨其不争,过于软弱。

刚到下班时,沈清和就起身下班,今天家里有客人,他要早点回去。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