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关注他,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看他的作品,看他的直播,能让人隔着屏幕亲近大自然,被自然界各种小动物萌得心肝直颤,也能感受到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山居生活。
可等到看见这位“山风为岚”颇为腼腆地表示要在晚上九点到十点开直播卖卖艺,刚开始大家看他表现得挺不好意思的,都自然而然以为他是对自己“艺”的粗浅感到虚。
虽然有点儿不大看好,可看在这位博主也算是人美心善,还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粉丝们都比较捧场。
然而等到真的听见这位博主拿着粗糙的竹笛,垂眸安静地吹笛,空灵婉转的不知名曲子悠扬而有飘渺,入耳的瞬间,仿佛一道神光,穿透朦胧的神魂,带来灵魂最深处的颤抖。
真真是应了那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评语!
“哭了,这他妈哪里来的神仙!”
“说好的学艺不精将就着听呢!”
“卧槽!”
“胖友们等等我,我先去翻翻书!学学除了卧槽还能怎么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真神仙[流泪][流泪]”
“这也是学艺不精的话,请问我这个音乐系学子还有活下去的必要吗?[再见][再见]”
弹幕在安静了半晌后,如同抽风一样铺天盖地飘过,把直播间的屏幕都给挡住了。没办法,为了更好地欣赏美貌多才主播,粉丝们只能关闭弹幕然后盲打狂叫唤,以此发泄自己的激动心情。
一曲吹罢,楼岚一手随意转着竹笛,一边稍稍凑近,想要看看观众们的反馈。
只看见满频幕的嗷嗷叫,于是有些茫然地用笛子戳着下巴问:“这是什么意思,是难听到让你们群魔乱叫了吗?”
网友们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花式吹彩虹屁,一再表示主播吹得很好,还有被朋友临时拉过来听的专业观众,也中肯地赞美主播是专业级别的。
另外又有人问他吹的曲子叫什么。
不是难听就行。
楼岚松了口气,挑拣着问题回答:“自己写的,名字嘛,暂时取名叫《别红尘》,告别红尘。”
好歹也是在古代世界生活过几世的,写几首纯正的古典乐曲可说手到擒来,只是以前多是自娱自乐消遣时间,现在要拿来卖弄,少不得担心众口难调。
稍后楼岚又应粉丝要求,唱了几首最近网上流行的歌。
原主本身就一门心思要当网红,加上自己长得不错嗓音条件也好,自然也考虑过唱歌,所以掏钱买装备时也有相应配置设备。
等到两个小时后下播时,楼岚居然收到了想要购买这首曲子的私信。
这倒是给了楼岚一个想法。
没急着回复购买曲子的私信,当天晚上楼岚又写了几首曲子,另外再网购下单了一把吉他。
古典乐虽然在这几年有复苏的迹象,可多时混合了现代乐调和而成。最抓耳最热门的,还是现代元素的歌曲。
单是唱歌也有些腻,楼岚偶尔也会改些别的内容调剂下口味。
比如说刷花牌,比如说翻花绳,总之就像刚开直播准备卖艺时他自己说的那样,卖艺卖得很随便。
在楼岚看来随随便便到甚至有点儿瞎糊弄的直播卖艺内容,却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就让他有了个“多才多艺岚老师”的称号。
粉丝量也从原本的临近十万飞速上涨到五十多万,这样可怕的关注量变化,还是托了他已经卖出去的两首古典乐的功劳。
网络平台的发达,让很多东西成为流行,或许只是一夜之间的事。
自带仙气的竹笛声成为了新一轮古装类视频的热门新宠,很多网友喜欢上这首背景音,被科普安利过后就顺着爬了过来。
翻看这个主播的作品后更加喜欢,关注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热度还在攀升中,很多网友或者想要蹭热度的同行想要来找他,却无奈根本不知道“山风为岚”到底是在蜀川边哪个大山里头。
这两年,不少没有团队经营的网红都被这样突如其来的热度弄得生活一团糟,可以说是苦不堪言,还有人红了就被人当成猴子似的每日里组团围观。
可到了楼岚这里,嘿,好嘛,知道他是在某个大山里当支教,知道那个小学叫什么名字,可小学名字重合的不知凡几,深山老林的,连地图里都不一定能找到。
这让有心人如何去找主播本人?
这会儿楼岚却没有身为几十万粉丝大网红的自觉,而是跟老赵校长一起打着火把,行走在前往学生家里的山路上。
这学期已经过半了,眼见着四年级的几个孩子就要离开落虹村小学,去往山下小镇上的小学继续念书。
每年的这个时候,老赵校长都要前往每一个孩子家里做家访。
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愿意承担,或者都能承担让孩子去镇上继续念书的开销的。
山路很难走,特别是在夜里。
好在这会儿五月末,天气不错,夜里也有漫天的星子相伴。
楼岚原是带着手电筒的,可老赵校长说还是要打火把。
“山里的畜生都怕火,只打手电筒,嘿,怕是都要盯上你这一身肉!”
渡过一条浅溪,两人坐在岸边穿鞋,索性就停下来歇歇气儿,喝口水,吃口干粮。
这会儿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一整天他们也只走访了三个孩子的家里,另外还有两个,在雀儿山的另一个山头。
看山跑死马,落到这地儿,也差不多是这么个意思。
明明站在高处就能看见那边的炊烟了,可要真走到地儿,敲响学生娃子家的门,却还要几个小时的跋山涉水。
第225章 Z《支教老师6》 为什么要怕?……
蜀地的山里, 便是到了夏日,也是多属闷热。
因为身处山林间,周围植被丰茂, 空气里总也朦着一层水汽。白日里才晒过的干柴丢到屋中间的火坑里烧,也因为迅速沉淀的水汽浸染而发出频繁的哔哔啵啵声, 给屋子里的谈话声添加了一点平凡烟火的伴奏。
“不是我们不想让孩子继续念书, 哪个不晓得念书才是孩子的出路?哎, 可你们也看见了,我们这个家, 哪里还读得起哦!”
面色黝黑鹳骨凸出的男人叹了口气, 隔着半堵泥墙, 看了看里间正在拼命捂着嘴压抑咳嗽的女人,最后又摇了摇头,起身,跛着脚给翻找出一把炒黄豆,装在一个还算干净的碗里, 端给递到老赵校长跟楼岚面前,让两人别客气,吃一点先垫垫肚皮。
老赵校长也是知道这个学生家里的情况。
早两年, 女人还没生病的时候, 男人跛着脚也能去外头工地上打打小工,挣点钱回来。可后来女人生了病, 自己都需要人照顾,男人只能回来顾着家里。
除了卖点山货,在地里刨刨食儿,没有额外收入,还要额外负担女人的医药费, 这个家已经是撑得风雨飘摇了。
再来点风吹雨打,怕是随时都要垮掉。
老赵校长叹了口气,说不出话来。
楼岚也在旁边安静地打量这个在现代绝大部分人看来,都算是穷到难以想象程度的家庭。
里间屋子里,知道校长跟老师来家里是跟父母谈自己学习的事,十一岁的孩子闷在里面没吭声,只是一下又一下徒劳地给母亲顺着瘦骨伶仃的背脊。
仿佛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他的父母长辈,乃至一些熟悉的大人们总爱念叨一句话:认命。
人要认命。
谁不想过好日子呢?
可穷这个字,就跟绳子似的,一道一道缠在他们祖祖辈辈的身上,最后织成了细密又结实的网,网得人再努力挣扎也是徒劳。
所以啊,人这一辈子,就得认命!
家里还有两个妹妹,男孩子就应该早些撑起家,他舅舅家的两个表哥都已经在一个包工头手底下干了三四年了,算是站稳了脚,到时候他也过去。
年纪太小了,正经是肯定不能用的,不过舅妈说,工地上也不单是干活才能挣钱,捡捡废铁钉子,帮着干些杂务,也是能拿到一份工钱的。
再不济还能去外面找些别的零工。
总归是走出了这片大山,哪里都能挣来钱分担家里的压力。
这是楼岚他们走访的最后一个家庭。眼看着都是家徒四壁的情况,两人哪里好意思在这里吃晚饭,且这会儿也已经晚上十一点多,早就过了吃晚饭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