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就见到了。然后,他下巴就掉地上了。
回来跟潘安说:“好是好,可是端王有些阴沉,离王有些看不透,齐王有些憨,景王有些太耀眼……还是你温润儒雅,平易近人,我还是跟你混罢。”
太子滞留不归,在东滨全国上下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东滨皇帝一气之下废了太羽的太子之位,改立二皇子为太子;百姓则议论纷纷,大荣朝就是好啊,看太羽太子连皇位都不要了,宁可留在大荣当一个小小的讲师。
民间的议论传到东滨皇帝耳朵里,差点一口气没上来,自此病倒,卧床不起。新任太子开始理政。
东滨商队不仅带回来各种各样的货物,还带回来各种书籍。看到如此精美的印刷,看到书里描述的美好情景,再看到从彼岸来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好奇了,心动了,向往了。
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国度啊!怪不得千百年来朝代在变,皇帝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征服和占领大荣的决心呢!
打!是该打下来!可是刚刚被打了个落花流水……
好在贸易开通了,暂时先这样吧。
这一“暂时”,就“暂时”到了年底。
这期间,柳如风也没闲着,隔三岔五开着船,往东滨用弓箭射传单,用气球飘传单。年节时候还送去问候,天气好的时候还放五彩缤纷的风筝过去。当然,风筝上面也贴着传单。总之,送什么都不忘了带上传单。
传单的内容也随时势而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主旨就是要统一,要融合,并言明利害,指点迷津。
这是第三战,宣传战。
转眼到了年底的时候,贸易已经开放了半年有余。大荣皇帝突然下令切断与东滨的贸易,原因是大荣百姓吃了东滨的猪肉后,病倒病死无数。大荣愤而断交,并索要赔偿。
东滨百姓正等着大荣的货物过年呢,没想到货物没到,还要倒贴银两,这个年就没过好。过完年就更没指望了,原本囤的货也空了,人们已经适应了商品繁多的日子,这一下看着空荡荡的集市,空荡荡的家,生活突然变得十分不适。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东西也卖不出去了。
原本大荣订货量庞大,渔民、农民、牧民都大肆扩展了自己的业务,如今一下子都卖不出去了,自己又吃不动,于是眼睁睁看着一堆堆烂掉的鱼虾、粮食、果子、猪牛羊,成日成日地往海里倒。
胡萝卜,没有了。
人们的生活水准一下子倒退,竟然连通商前都不如。顿时东滨全国上下民怨沸腾。太子有些掌控不住了,于是派使者与大荣谈判。
然后,大荣的国书来了。
国书曰,赔偿可以不要,商贸也可以恢复,但是东滨须改为“滨州”,从此成为大荣州府。
至于当今东滨皇室,可保留,改称“滨王”,世袭罔替,由朝廷供养,俸禄待遇如同大荣亲王,但位尊而无实权,不得参政,不得豢养私兵。
东滨一应官员,政绩能力佳者留任,尸位素餐者革职;如有足够优者,同其他州府的官员一样,可选拔前往大荣京城任职。
东滨将士,将被收编为滨州府军的一部分,军饷待遇一如柳如风的镇海军,不会被欺压克扣。
另,东滨将士如有主动弃暗投明者,非但不追究以往在大荣烧杀抢掠之罪责,还会给以额外奖赏。
东滨百姓,将视同其他州府的大荣百姓,平等对待,不会额外优待,也不会特意苛待。
东滨商人,亦可来大荣其他州府行商;东滨学生,亦可来读书;东滨百姓,亦可来定居。
东滨文人可以参加大荣科举,武人可以参加大荣武试。中举后由大荣朝廷统一任命,如同其他州府的文人武人一般。
这条件不错吧?答应了吧?
不答应也可以,那就打吧。反正你们频频侵犯东海、如今又贩卖毒肉欠下的血海深仇还没报呢,如今就新仇旧恨一起报了。
由唐果儿、容璟策划,潘安执笔,太羽做顾问的大荣国书,就这样摆在了东滨的朝堂上。
一封国书,满满的离间计,离间了东滨君臣,离间了东滨皇室和百姓,加上柳如风的镇海军和云战的虎贲军在对岸虎视眈眈,东滨朝廷可谓风雨飘摇。
久病在床的东滨皇帝听闻,悲忧交集,急怒攻心,索性一命呜呼去了。太子犹豫不决,朝廷上下各执己见,吵闹不休。
东滨朝廷收到国书的同时,东滨百姓也收到了。
柳如风又驾船散传单去了。此次的传单便是国书,散发的同时,几十艘船开去东滨沿海一字儿排开,船上装满弓箭、弩机、和以云战为首的虎贲军,也不叫阵,也不攻击,就这么齐刷刷竖着。
消息传到东滨皇宫,主战派稍稍占了上风,主要来自皇室。毕竟从皇帝到亲王,从一国到一州府,单从名声来说,就是红果果的矮化啊!如此丧权辱国,怎能轻易妥协?
于是东滨海军受命出击,但苦于射程不及,尚未靠近,就被大荣弩机砸翻入海,甚至有把船砸漏的,东滨士兵不得不纷纷跳海下饺子。竟还有想游过来砸船的,被大荣将士纷纷射箭击毙。
有将士问柳如风:“大将军,要用火|药吗?”弩机把火|药砸过去,一了百了。
柳如风道:“还是算了。将来这些船都是咱们的。砸漏了还能补补,烧没了还得重新造。”
说实话,东滨将士已经没有以往在大荣烧杀抢掠时那么勇猛。
现在岛内状况不佳,若归属于大荣后,以往罪责非但不追究,他们的待遇还不降反升,与镇海军齐平。谁都知道大荣朝四大镇国军里,镇海军待遇最好。
更何况,主动投靠者还有额外奖励。
于是,渐渐有东滨将士举起白旗。有一个,就会有十个;有十个,就会有百个……
很快前方战败投降的消息传到东滨朝廷,主战派的声音顿时小了很多。
以往柳如风散发的、潘安撰写的传单,此时也发挥了效果。民众百姓不想战火烧到他们的家园,以致流离失所,反战求和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东滨就是这样,跑到大荣土地上战火连天可以,怎么能烧到自家的地盘上呢?
何况,统一后,除了东滨皇室没了,国家变成州府,其余一切,只好不坏啊!
不但民众,朝廷也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以大局为重,寻求和平。太子顿感内忧外患,最后不得已命令少数还在坚守的军队退撤,接了大荣的国书。
很多官员见状松了一口气。
不用打仗了!还能去大荣京城任职了呢!当大荣的官儿,管理整个大荣,不比当一个小岛的官强百倍千倍?万一将来家中子孙能有入阁拜相的,那岂不是更是光宗耀祖了?
太羽太子都希望自己将来的儿子能当大荣的宰相呢!以后,他们的子孙也有这样的希望了!
至此,先是武战,再是文战,加上心理战,然后最后这一场,文战武战加心理战,一套组合拳下来,东滨终于被收服了。
东滨国从此在历史上画了个句号,成了大荣的滨州府。
第71章
景王府。
唐果儿笑道:“好了。苏沫可以去滨州了。”
东滨太子接了国书后,柳如风带人上了岸;如今部分镇海军与东滨将士合编成了滨州府军。福州知府被任命为滨州知府,已经带了一个领导班底,收拾了包裹去上任了。
东滨皇宫被隔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滨王府,原东滨皇室居住;一部分作为府衙,给知府办公和居住用。
唐果儿说,还有教育呢。让苏沫去滨州开个书院,教书育人吧。别在这京城的浑水里搅和了。
唐果儿此举,其意有三。其一,将苏沫从端王的泥潭里拉出来;其二,让端王少一个助力;其三,也是更重要的,滨州需要教化,日积月累,经年换代,教育同化之后,才能真正地与大荣同心同德。
苏沫去滨州教化众生,自是最佳人选。虽然有些大材小用,但是为了让苏沫避祸,只能如此了。
容璟闻言笑道:“好。我跟父皇提一下,让苏沫把国歌国旗的仪式也带过去。”
次日早朝,容宽就颁布了一道旨意。任命苏沫为第一任院长,前往滨州开办滨州书院;原国子监监理升为监正,三年后考核通过可入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