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贪欲是个无底洞,很多人即便拥有得再多也不会感到满足,他们想要的永远是“更多”“更好”。
华佗也很清楚,在乱世之中这种想要“更多”“更好”的人兴许才能活得长久,太过天真良善反而死得很快。
只是现在这样的生活让他喜欢得很。
哪怕这种安稳生活只能维持个三五年,也足够他把医书整理完刊行天下;若是能维持个十年,他兴许就能按照曹冲的规划将一大批医学生培养到出师水平;若是侥幸能维持个二十年,他们培养出来的医官说不准医尽天下人!
哪怕明知道曹冲画的饼未必能实现,华佗还是忍不住动了心。倘若能把这件事踏踏实实地做好,何愁不能名留青史!
他都这把年纪了,想要在仕途上或者文学上再有什么突破怕是不容易,还是好好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比较好!
华佗力邀曹冲来陪他筛选学生,曹冲自然不会拒绝。他又跟着华佗忙活了几日,剔除几个明显不适合学医的,其余全都照单全收!
医学院一下子被新生填满了。
曹冲十分满足,又备上谢礼回邺城向曹丕、曹植道谢。要是没有他们介绍人选,他还真不知道该到哪儿招生去!
曹丕收下了谢礼,又问他往医学院砸了这么多钱手头还撑不撑得住。
曹冲两眼一亮,满脸期待地说道:“哥哥还要给医学院投钱吗?这怎么好意思!这怎么好意思?哥哥无论如何都想给的话,我会在医学院给哥哥立个碑,让所有医学生都记住哥哥的慷慨解囊!”
曹丕:“…………”
曹丕试图阻止:“只是供你周转一下,别立什么碑。”
曹冲态度坚定:“要的要的,做了好事怎么能不让人知道,到时哥哥的名字刻在碑文上,风吹雨打都磨不掉!哥哥你想想看,后世之人每次吃药扎针,都会想起我们兄弟俩曾经合力创办这么一家医学院!我们兄弟俩有多齐心,千百年以后都有人知道!”
曹丕想到曹冲那手恶心人水平极高的“好文章”,头皮有些发麻。他说道:“这么好的事,不如叫上你三哥和四哥。”
万一曹冲说的事真的成真了,他绝对不允许只有自己一个人出现在那种文章里头!
曹冲摇着头说:“哥哥你是主动要投钱的,三哥和四哥又没这个打算,我怎么好意思跟他们开口?”
曹丕说道:“我这就让人把他们喊过来,帮你问问他们的想法。”
曹冲一脸乖巧:“我都听哥哥的!”
曹丕:“…………”
曹丕总觉得吧,这小子说不准是故意的。
曹彰和曹植很快过来了,听曹丕说了给医学院投钱的事,二话不说就响应:“既然二哥要投钱,我们自然也要投。兄弟之间相互帮扶是应该的!”
曹冲没想到回来一趟还能白捡三份投资,心里美滋滋的。
都回邺城了,曹冲自然得去他爹面前打个卡,曹冲屁颠屁颠跑过去求见曹操,一坐下就把他三个哥哥狠狠地夸了一通,说个个哥哥都特别好,天底下再没有像他们哥几个感情这么好的兄弟了!
曹操说道:“不就给你投几个钱,看把你乐成什么样?怎么?你兜里还能缺钱?”
别以为他不知道,这小子光是给军屯卖粮种就从他这弄了不少钱!
更别说这小子还撺掇他二哥帮他卖西施酱,直接把价喊到天上去!
曹冲说道:“那不一样,我的是我的,哥哥们的是哥哥们的,这是哥哥们的心意啊!”
曹操见曹冲一脸“爹你不懂”的表情,懒得说他什么,让他自己玩儿去。
曹冲乐滋滋地把相熟的人挨个打完卡,正要辞别环夫人回庄子去,便听许六来报说张医曹想见他一面。
张医曹,老熟人了,曹冲对这位老医官还是很敬重的,二话不说让许六把他请进来。
曹冲自己也起身相迎,口中说道:“张医曹,您怎么过来了?”
他说完才发现张医曹还旁边还站着另一个人,对方约莫五十多岁,身材颀长,精神矍铄,目光奕奕有神,不见丝毫老态。
曹冲奇道:“这位是?”
张医曹笑道:“此乃我家中远亲,名为张机,此次前来是有一事想与公子相商。”
曹冲邀他们入内,相对而坐,又亲自给他们倒了两杯大麦茶,才问道:“张先生也是医官么?”
张机笑道:“算是,祖上当过官,张某也蒙祖荫得了闲差,辗转各地任职,没什么了不得的功绩,倒是见识了不少病例。”
曹冲问道:“不知先生寻我何事?”
张机说道:“张某自出生起经历了许多场大疫,家人便有不少是因病去世的,一直为此痛心不已,因此潜心学医,想要攻克伤寒杂病。最近张某听叔父说起公子有一法可以印刷医书,特地托叔父求见公子,就是想看看公子能不能帮忙把张某集毕生所学、所见著成的医书刊印成册。”
曹冲越听越觉得这个经历有点耳熟,忍不住追问:“先生所著的医书叫什么?”
张机据实以告:“《伤寒杂病论》。”
曹冲:!!!!!
第42章 【太奸诈了】
《伤寒杂病论》!!!
曹冲不是学医的,可也知道《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理论基石之一!
由于战乱原因,流传到后世的《伤寒杂病论》散失了不少,到北宋才被校订出版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前者主要讲伤寒理论与治法,后者讲的则是杂病相关!
后世有人将《伤寒杂病论》称之为“众方之祖”,可见这本书的重要性。
所谓的伤寒,就是各种外感热病的统称。
这时代的人不知道什么病原体,只把它们统一称之为“外邪”,外邪入体引起发热,便是伤寒的主要表现。
东汉末年,由于天寒、饥荒、战乱等等原因,爆发过许多次大大小小的传染病,也就是时人所说的“大疫”。
华佗和张机(张仲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
尤其是张仲景,他亲身经历过许多次大疫,亲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对于攻克伤寒这个课题十分执着,每到一地都会关心当地有没有疫情发生。
一旦发现有那样的苗头,他就会二话不说扑到上面去潜行研究救治药方!
都说乱世出英雄,其实名医也一样。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虽说不能单纯用“唯手熟尔”来概括,但临床经验多了,医术确实会大大提升。
比方说川渝医生治肛肠、青岛医生治痛风、云南医生治食用菌中毒,全都是个中好手!
曹冲没想到天上能掉下个张仲景来。他激动地抓住张仲景的手,说道:“原来是仲景先生!”
张仲景一愣,没想到曹冲还能报上自己的字。他点头说道:“在下确实字仲景,没想到公子竟会知晓。”
曹冲当然知道,他太知道了,虽说他不学医,可中国人哪有不知道医圣张仲景的。
这才是真正的如雷贯耳!
曹冲仗着张仲景不会找华佗对质,张口就胡扯说是从华佗那听说过张仲景。
他俩可都是当世名医,老家还离得挺近,一个河南一个安徽,听说过彼此是多正常的事啊!
张仲景听了也没怀疑,他也是听说过华佗的,当初听说华佗成了曹操的私人医官他还挺惋惜,觉得华佗的医术可以救治许多百姓。
不过这次他到邺城来,却从张医曹口里听到华佗如今的际遇:华佗现在不用给曹操治病了,而是跟着曹操的儿子曹冲。
张仲景依稀听说过这位小神童,再细问,才知曹冲准备为华佗做什么事。
怪不得华佗愿意跟着他干!
张仲景之所以悉心著书,就是希望自己总结出来的理论和药方可以推而广之,救治更多百姓!
所以听说曹冲能以极低的成本印刷医书,张仲景便顾不得唐不唐突,豁出脸去请张医曹帮自己引荐。
这不是巧了,曹冲竟然正好回城来了!
对于张仲景的请求,曹冲自然不会拒绝。他眼睛熠熠发亮:“印书周期挺长,而且我是外行,可能读不懂先生的著作,不如先生留在邺城亲自督印。医书可不比别的书,稍有谬误可就是要出人命的大事!”
张仲景有些犹豫,毕竟他还有官职在身,这趟过来算是出差,没有来了就不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