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帝王(289)

作者:青色兔子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冯玉会意,他向来是不怕事、不畏死的,对做孤胆英雄有种向往,闻言笑道:“到时候陛下一定要派臣去。”

刘协微微一愣,笑道:“朕记下了。”他又道:“你回来的正好,朕已经令子脩放话出去,说朕三日后就要起驾离去……”

“陛下要走?”冯玉刚回来见了皇帝,又边走边谈了小半个时辰,正觉亲近,忽然得到这消息,心中立时觉得不舍。

刘协安抚得笑了笑,又道:“朕的确是要走,但荆州的兵马却未必。”于是便将在吴地引蛇出洞,一举平定豪强大族等势力的计划说了,又道:“此事机密,朕告诉你,也是为着到时候你领兵行事,切不可对旁人泄露。”

“臣明白其中利害。”冯玉问道:“周都督想来也知此事?”

刘协摇头。

冯玉一愣,“周都督不知此事?”

“这并不是朕信不及他。”刘协缓缓道:“周公瑾在吴地经营十数年,与此地各派关系牵扯太深,不知道多少双眼睛都盯着他呐。朕暂且不告诉他,也是为了此事能依计行事。”

冯玉笑道:“陛下不怕周都督日后自疑吗?”

刘协笑道:“当不至于如此。”算是给周公瑾的城府、能力与忠诚度给了很高的评价。

冯玉“唔”了一声,脸上带笑,眸中神色却有些喜怒难辨。皇帝认识这周公瑾,不足一年的时间,对周公瑾的赏识与器重,是有目共睹的。只当初为了拿下周公瑾,皇帝就花了不少心思。照冯玉看来,当初皇帝花在周公瑾身上的心思,若是换个方向,也早拿下吴地了。只能说皇帝从一开始就很看好这人,就如同当初皇帝在荆州亲自去访那诸葛孔明一样。后来诸葛孔明以未及弱冠之龄,从一介草民一跃而上,成为了一州刺史。皇帝虽然没有声张,但冯玉清楚,用诸葛孔明为荆州刺史的消息传开后,长安尚书台的老臣们雪花般的奏折送成御前,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变着花样谴责皇帝这样的人事任免不合规矩。皇帝一概不理,坚持要诸葛孔明做了这荆州刺史。那么如今皇帝这样器重的周瑜周公瑾,又会从吴地持节都督的位置上,去往哪里呢?同朝为臣,又是武将,冯玉不得不关注。

“为官这些年,玉奴攒下银子没有?”刘协忽然笑问道。

冯玉一愣,笑道:“大银子没有,碎银子倒还是有一些的……”一面笑着回应,一面紧急猜想皇帝此问的用意。他在长安做过大鸿胪,迎来送往,曾接待各国、各地来访的使者、商队,其中不乏有塞金银珠宝给他的。桓帝、灵帝以来的风气,说实话是已经腐朽不堪,行贿受贿在官场民间也是司空见惯。等到冯玉在长安为官,也亲身体验过了,若是一味推拒,对方反而要内心不安的。在这些行贿的商人使者看来,冯鸿胪接了他们的东西,那他们的长安行第一步就稳妥了。而若是冯鸿胪坚决不肯收他们的东西,那要么是他们哪里得罪了冯鸿胪而不自知,要么就是他们送的礼物太轻了,反而要惶惶不安的。

冯玉行事,在待人接物上是向来圆融的,他不主动索贿,但旁人行贿,他也会自有分寸收下一二。这已经是很可观的一笔收入。而随着冯玉职位升高,一度主理宫中事宜,长安近臣之中也有给他送贵重之物的。等到冯玉离开长安,几经周折,在荆州做了持节都督后,荆州给他送礼的人就更多了,此时已经不局限于金银珠宝,而是直接有拿了百顷乃至千顷田契的豪强大族来送给他,有事相求之人,也会探听他的喜好,试探着送香车宝马美人娈童。甘宁做了将军之后,也送过几柄镶金嵌玉的兵刃给他。冯玉都视关系远近与对方所求事情大小,从中选了部分收下,金银之物不计,只在荆州他名下的田地便已有万顷之多。

此前皇帝在荆州,冯玉探听出皇帝下一步的动向后,便已经命家仆处理掉了大半田地。半年前吴地分田大变革,冯玉领兵来吴地的同时,也已经吩咐家仆处理掉了剩下的田地。冯玉在财物上不贪,他只是应和着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行事风格,以求行事便利。而探得皇帝的意志之后,冯玉很分得清轻重,立时便能舍弃身外物,保住皇帝的信重,也就保住了他日后的前程。

饶是如此,此时忽然听皇帝探问他的家财,冯玉心里还是打了个突,面上笑着从容,手心已出了冷汗——陛下这是要问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一更来啦~感谢在2021-02-12 23:53:03~2021-02-13 20:55:5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Moonlight 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Utopia 2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君司夜 6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25章

刘协目光在冯玉面上打个转, 有些事情心知肚明,只笑道:“你这碎银子,怕是也要送出来了。”

冯玉提着心, 笑问道:“陛下此话怎讲?”

刘协笑道:“你怕是还不知道。江东长公主如今正在吴地捉人, 去买她侍女织就的锦缎。以你持节都督的官位,少说也要买它一寸。”寸锦寸金, 若冯玉当真是靠俸禄过活,也不是一笔支出了。

冯玉放下心来, 面上的笑容也舒展开来, 道:“江东长公主殿下的事情,臣就算是身无分文, 也要前去捧个人场的。”

伏寿本是计划着造出多架提花机来, 供给女工纺织, 出来的锦缎, 通过皇帝派赵泰开辟的商路, 贩卖到传说中的大秦去。当初伏寿在长乐宫中, 是听蔡琰说过关于大秦故事的, 据说在大秦不产蚕丝、大秦人也不会纺织, 但是当地的达官贵人极爱织物,锦缎到了大秦,能卖出在大汉十倍百倍的价钱。伏寿素来信服蔡琰的见识, 后来也问过前往安息等地的商人, 知道确有此事。她原本以为商路通后,她可以大量卖出锦缎,以此付给织女工钱。伏寿算过这笔账,一个织女纺锦缎所得,除去花费, 所得盈利,是男子耕种百倍之多。她几乎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给织女开出十倍于男子的工银。

因从前与母亲阳安大长公主关于“女人”该做什么的争执,伏寿格外留心世上女子究竟以何某生。

伏寿从长安一路东行来到吴地,路上所听所见,感触颇深,那就是只靠种地,女子是逃不脱依附男子这命运的。但若是纺织,女子所得不输于男子,便有了她的底气。寻常纺布,是一种收入。若是会技艺,能纺锦缎,则又是另一种更高的收入。这就是她当初求皇帝赐给会造提花机工匠的原因。

后来会造提花机的工匠来了,工匠所需的材料孙府也给备齐了,学会技艺的织女也召集了,绝美的锦缎一寸一寸织出来,然而朝廷通往大秦的商路,也没能如计划中那样通行。

皇帝曾经提出来,要以中央或皇帝的私库来收购她产出的锦缎。但伏寿清楚不管是中央的财政还是皇帝的私库,都并不宽裕,就算有金银,原也不是为了备着买锦缎的。若不是经营者是她,皇帝绝不会有此提议。伏寿于政府财务大约并不精通,但有一点她很清楚,那就是最好不要让皇帝吃亏,这不会引来什么好事儿。所以伏寿坚持拒绝了,把目光转回到吴地来。

她当初会有这个念头,也是因为见到地方上的豪强大族,出入奢侈,有时候就连随身的仆从都着锦缎绸衣,真正是战乱之下礼坏乐崩了。

既然这锦缎暂时卖不去大秦,倒不如在吴地试试看。

伏寿往吴地的豪强大族官员之家,力推锦缎售卖。

于是便有了皇帝问冯玉的话。

只是因为朝廷在吴地分田改革,吴地的豪强大族在朝廷兵马强压之下,不死也脱了一层皮,从前家产万顷,如今不过十顷,谁能真从容淡定面对?如张温这等领私兵而起的,是兵败就死了;还有一等虽未起兵,但心里着实憋屈窝囊,其中年长些的,几个月间连气带怕,一病也死了;还活着的,要么噤若寒蝉、要么静待时机,但几乎都对朝廷充满了怨恨,也不会买江东长公主的账。只有如朱奇这等人家,因为手上经营着贩盐的生意,虽然被收走了土地,仍有大额的进项;而因为有生意,也就意味着和气生财,至少不能跟朝廷拧着来,所以少不得捏着鼻子买了两丈。除了贩盐贩铁的大商户之外,伏寿的锦缎想要再往民间别处是售卖,的确是艰难了。她目光一转,便又落在了官宦人家。就如同冯玉一样,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手握实权的官员,不管是本心还是无意,总是能积攒下许多金银之物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