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帝王(251)

作者:青色兔子 阅读记录 TXT下载

门扉重又关紧了。

曹昂立在原处,在轻微的不知所措之外,更感到一种深切的忧虑。他固然为秦仲保持向学之心感到欢喜,但与此同时,秦仲的感激更多是冲着他来的,而不是冲着皇帝的旨意、不是冲着朝廷。现实一点来说,秦仲既然能为他上刀山、下火海,那么如果是他族中的人吩咐秦仲去做事呢?便譬如就在身边的二弟曹丕。这不正是汝南袁氏,乃至所有豪强大族的积累过程吗?当初皇帝派他与杨修去遴选良才,实际上是培植了他们两人的势力。人都有偿报之心,今日他与杨修提携了谁,那人总是会心存感激,想着来日要报答他们的。所以这等依靠人来选官的制度,积年累月,就一定会诞生如汝南袁氏这样的势力。届时,与朝廷互成犄角,甚至强过朝廷的势力,就会从如今的豪强大族,转为新的族群,譬如他与杨修这等遴选官的家族。哪怕是由忠诚可靠、公正清廉的人去走访选出官员来的制度,看似比从前只靠高官举荐的制度好了许多,实际还是治标不治本的。

此时天已蒙蒙亮,外面有郎官道:“曹大人,陛下问您睡下了吗?若是醒着,请您过去说话。”

曹昂从沉思中回过神来,道:“我这就过去。”

正屋里,伏德已经离开了。

刘协正翻着几本奏章,一见曹昂进来,便问道:“怎么回事儿?这边伏德刚哭完,你那屋又有哭声。”

驿馆狭小,一点动静便都听得到。

曹昂便将秦仲之事说了,“……他便来见臣致谢。”

刘协笑道:“投桃报李,这是好事儿啊。子脩为何发愁?”

曹昂便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又道:“所以臣想着,这样依靠人来选官,还是不妥,应当有个统一的标准……”

刘协明白曹昂的意思,道:“以后时机成熟了,就用考试来选人才。”于是把科举制简略一说,“只是如今书本昂贵,寻常人家也读不起书,所以得先把这个事情解决了,使得天下人都能在吃饱饭的基础上,读得起书,到时候就可以科举取士,革除弊端了。”

皇帝说得平淡,曹昂却听得心潮起伏,且不说此时发宏愿要天下人都吃饱饭已是艰难,更在此之上还要让天下人都能读书。要知道如今书籍昂贵难得,非豪族名门不能有足够的藏书支撑子孙学习研读。而皇帝随口道来,就像是在说明天太阳会升起一样,是在说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这种自信从容影响了曹昂,使他一改愁容,露出向往坚定之色。

刘协又道:“伏德着急见朕,也不只是为了他母亲的事情,他现下是捉襟见肘,南阳郡的银子难收啊。”

南阳郡原是极为富庶的,但因为是帝乡,大族豪强云集;但是在袁术占领的几年内,此地民众饱受剥削,因为袁术不敢去敲打本地豪族,只能欺压普通百姓,只几年间,就把南阳郡弄得再无殷实之家,现如今一边是豪强歌舞升平、富贵滔天;一边是贫苦之家等米下锅、卖儿鬻女。伏德接手这一年多来,南阳郡收不上足够的税金来,一来是自耕农群体太少了,大多都卖给了豪强做佃农;二来是南阳郡内势力盘根错节,豪强同气连枝,合起伙来隐匿藏物。如此一来,南阳郡收上来的税金尚且不够呈现给长安的,更不必说在本地兴修利于百姓的水利沟渠了。

曹昂道:“臣当初领兵入南阳,与当地豪强也打过交道,不如臣出面去见一见他们?”

“暂且不必。”刘协道:“朕要伏德等一等荆州的消息。”

曹昂了然,荆州是皇帝的试点,冯玉与诸葛亮既然掌权,自然会有所作为。如果行得通,届时伏德如法炮制便是。

刘协又看向曹昂,问道:“你手里拿着什么?”

曹昂回过神来,道:“这是前几日底下举荐人才的文书,臣看过之后,挑出这几份,还算有些意思。”

刘协接过来看时,见第一个便是荀彧举荐的文书,他举荐了一位叫仲长统的年轻人,说这人虽然有些狂生之态,但很有见识,并附上了仲长统的著作。

只见上面起首便写,“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又道“信天道而背人事者,是昏乱迷惑之主,覆国亡家之臣也”。

刘协果然产生了兴趣,拿近了细看,笑道:“果然有点意思。”

在这个都讲究顺应天道的时代里,有人说要以人事为本;就好比一堆宗教狂徒中,忽然冒出来了一个唯物主义者一样。

“这个仲长统,”刘协下了决定,“朕得见他一见。”

曹昂笑道:“那臣写信给兖州牧,让这仲长统直接去吴郡等着可好?”又道:“吴侯等陛下久矣。”

“可。”刘协道:“等用过膳,咱们就继续上路。”

第208章

“走之前, 叫那驿丞秦仲上前来一见。”刘协又道。

这是给了驿丞秦仲莫大的恩典。

刘协笑道:“这人知恩图报,可见子脩慧眼识人。”

也就是君臣两不相疑,所以这话才显得有趣。否则换个对象, 这话也可以是敲打暗讽。

那秦仲作为此地驿丞,早在皇帝来的时候就已经跪地接驾, 只是能不能见到皇帝, 就不是他说了算得了。

此时听闻皇帝传召, 秦仲激动紧张,同手同脚走进来,伏地颤声道:“下官随州五里乡驿丞秦仲,见过陛下, 愿陛下岁岁平安,长寿百龄。”

刘协微微一笑, 道:“抬起头来,叫朕看看。”

那秦仲便仰起脸来, 只垂着眼睛不敢看皇帝。

只见这秦仲四十岁如许的年纪, 面色红黑,是早年风吹日晒劳作留下的印记, 的确不是读书人,诚如他所言, 是机缘巧合识得三百字, 又给曹昂取中了。

刘协便和煦问他, 家中有几口人, 随州这几年收成如何,自朝廷收复南阳郡后都有哪些政策变化。

秦仲一一答了,虽然有些紧张磕巴,但回答还算清晰明白。

刘协又勉励了他几句, 道:“好好读书,好好做事,不要辜负了曹大人取中你、朝廷栽培你的一片心。”

秦仲血往上涌,说不出话来,只“砰砰”磕了几个响头。

“好了,别磕坏了脑袋。”刘协笑着,便让他下去了。

秦仲走出去的时候,整个人好似飘着一般踩在云彩里,往前倒三年,他做梦都不会想到老秦家的祖坟会冒出这股青烟来。他做了驿丞,还能再次见到提携自己的曹大人,而后竟然还能……面圣!

皇帝比他想象中年轻太多!因他做驿丞这一年来,也能看到朝廷公文,政令深沉周详,似出自长者之手。

在面圣之前,秦仲从未想过随州之外的世界,但今日面圣之后,他忽然生出一股念想,自己也是来不及了,儿子大约也有些晚了,倒是孙子如今方三岁,聪颖可爱,若是从此时开始培养,让孙子读书识字,说不得十数年后,孙子能有这个造化,到长安去,跟随曹大人,在陛下跟前儿做事呢!

想到这里,秦仲黑红的脸上放出光来!

在离开南阳郡的乘舆上,刘协翻着长安来的奏章,对曹昂道:“没什么新鲜的,长安那些老家伙劝朕改元呢。”

已是建安四年末,数日之后就是建安五年,朝廷收复了天下,从十年前十三洲割据到如今,皇帝不啻于重新打造了一个帝国。新朝既然建立,改元也是题中应有义之意。尚书令杨彪等人已经提议很久了,只是皇帝一直觉得这些形式并不紧要,未曾提上日程罢了。

曹昂道:“朝中老大人们心是好的,只是法子还是过去那一套。”

朝中老臣与刘协等人的重点不同,他们年轻时候“上应天道”那一套实践中还是有力的,又讲究名正言顺,与如今仲长统这种大声疾呼“人道为本,天道为末”的狂生认知就不同。

汉朝至今已绵延四百多年,其实在光武帝的时候,就仿佛是老树发了新枝,看似复苏了,生命力已经薄弱。而如今刘协光复天下,就是那已经老去的新枝上又发了一条更细嫩的新枝,既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不能够延续,又不能直接下猛药,否则立时就死给你看。所以其中的力度手段,非妙到巅毫不能安然施展。

“子脩竟会因为那驿丞秦仲担忧吗?”刘协并不在意长安奏请改元之事,反倒是想起驿馆中的经历感到有些好笑,此时在路上,看书久了也是眼睛痛,便细细解释道:“子脩大约是为朕那夜在济水舟中说过的话,而感到忧心吧?”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