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薇也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只是早有耳闻,并不认识。
女生八卦中听到的那个交了很多男朋友的女孩考了一本,原来她的成绩也没有那么差;曾经被班主任多次提到的文科第一这次居然只考了第五名,可能是太紧张了吧;有过一面之缘的刘依学姐果然被播音主持专业录取,虽然只是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而她男朋友谭国庆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因为红榜上只有二本以上的学生名单,或许他们早就分手了吧。
“你看,文科生上考上好大学的比理科少了这么多,幸亏你当时选理科了。”
“真的哦,要不然我们也不能在一个班了。”
身后一男一女的谈话入了凌薇耳中,她肯定这是高一刚经历完文理分科的学弟学妹才会说出的话。
一晃神,她反应过来,“应该是高二,因为我现在已经高三了。”
仔细想想两人的关系,凌薇微微一笑。
离开大榜,凌薇想起了章可依。
她走到高二年级分班表的展板前,在文科十一班的名单里没有看到可可的名字,奇怪的是,十二班也没有。
十三班第二名:章可依。
凌薇有些诧异,转身看到了可可。
“你?”
“我知道你要问什么。”章可依挎着单肩包,马尾高高扎起,穿着短裤和黑色大T恤。
“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她说。
凌薇被她看似玩笑实则认真的口吻噎住了,“你报道了吗?去操场转转吧?”
“不了,有人等我,先走了。”章可依朝她笑,“高三了,加油哦,我一直关注着你。”
她说的风轻云淡,凌薇却感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压力。
一年前,也是在这里,两个女孩偶遇。
八月份的尾巴,她们吃着冰棍,聊着彼此的细微变化,那天艳阳高照,此时雨后微凉。
一阵风吹过,凌薇不禁打了个哆嗦,她把挽起的衬衣袖放了下来,心里想着,“可可,会感到冷吗?”
在教室里坐了好一会儿,班主任才来。
吵闹声立马平息。
“这两天休息的怎么样?”陈老师问。
“……”
没有人正面回应。
“考试结果出来了,可能是刚进入总复习,大家还不是很适应,这次成绩落差很大,排名也有一些大的变化,不过都别太放在心上,考得好的继续努力,考得不好的及时总结和反思,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学习委员待会把成绩单贴到后黑板去。”
听到老师这么说,同学们开始在心里盘算,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很微妙。
凌薇也是如此。
文科综合的成绩一定很惨。
她感到了暴风雨前的平静。
“高考目标表都带来了吧?”陈老师提醒,“待会自习课下班长收一下,放学前拿给我。”
一时间,大家都开始翻书或是拿出文件夹。
当然也有马虎和不在乎的人搞丢了纸张。
“我这儿还有当时没发完的,没有的人自己来取。”老师走后,班长对大家说。
凌薇从夹子里取出了那张表。
她填了北京一所Top5高校。
但是又不想让别人看到。
她也怕这是自不量力的选择。
算了,写就写了,好歹是个目标,不努力怎么知道不会实现呢?
她交给了组长。
看完排名表,果然如老师所言,成绩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前十里面有一半都是新人。
凌薇考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差,班级十六,年级二十二名。
莫晓冉语数外成绩考得很不错,还是第一。
因为大家的文综成绩整体都有非常大的下滑。
最明显的是张晓倩。
自从当时一鸣惊人后,张晓倩就没有掉出过前十,可是这次她跌倒了排名表的第二页。
有人感到惊叹小声议论,凌薇注意到了张晓倩失了志气的背影。
以往的考试文综三科分卷都不是特别难,大部分得分点都是死知识,而且出题方式比较单一。
因此对于张晓倩来说,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
她赢在认真。
但现在,却输在了认真上。
因为她忽略了方法。
凌薇跟了出去,拍了拍张晓倩的肩膀。
教室在一楼,她们俩走到了人少的花坛边坐下。
“你是不是也觉得我很失败?”张晓倩问。
“为什么这么说。”凌薇看着她。
“我知道我肯定考得很差。”她低下头,“可是我真得很用心,政治书上每一个小标题在哪个位置我闭上眼睛都知道,历史书的框架我考前还默写了一遍,几大洲主要地区的地图我看一眼就能对应起来……”
她停在了这里,没有把自己努力的成果和掌握了的东西再说下去。
“还是因为笨吧,他们说的对,我就是死读书。”
凌薇不知道该讲什么好,人一旦陷入到自我怀疑的黑洞里,就很难有办法立马走出来。
聪明的人明察秋毫不去火上浇油,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愚者。
“你别这么想。”一开口,就犯了大忌。
这样的话不是安慰,而是彻底的否决。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凌薇转变口气。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相比于“你是最棒的”,“你已经很棒了”好像更容易让人接受并获得心安理得的慰藉。
因为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变成一种捧杀。
“或许只是因为换了题型还没有掌握,我们都一样呀,多多练习,总结方法就好,还有时间。”
“不,你撒谎。”张晓倩站了起来,“我还是不够努力,回去学习吧,谢谢你。”
她就那样走了。
凌薇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泼了一盆冷水,有点难过。
回到座位上,同桌拉着凌薇小声说,“张晓倩居然写了北大,莫晓冉都没敢填。”
凌薇心里微微一颤。
“你怎么知道?”她问。
“刚才下课在班长那看到的,反正都是要贴出来的嘛。”
凌薇点头。
是啊,反正都是要贴出来的。
凌薇之所以会有着一股冲动去安慰张晓倩,是因为她们是同一类人。
从熟悉的地方来到陌生的城市,再和周围的人从陌生变得熟悉。
或者说,曾经是。
张晓倩从农村到市里读书,她的妈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父亲在外打工,她上面本有一个哥哥叫做张晓峰,比她大三岁,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是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不幸溺水而亡。
救出了别人,自己却被水流吞噬了生命。
父亲从外地赶回来的时候,只见到了一具冰冷的尸体。母亲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在被救的孩子家门口坐了一晚上,无助的哭喊,用尽了小小身躯的全部力气。
好在那家人没有忘恩负义,帮忙安排了丧事,也给了一笔钱作为赔偿。
父亲本来不想接受这样的抚恤,可耐不住家中情况,咬着牙伸出手接过了钱。
这一年,张晓倩中考毕业,被南中录取。
父母说这笔钱不能动,留着给她上大学,嘱咐她一定要完成哥哥的心愿。
从那天起,张晓倩就深刻的明白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不能停下来,因为她背负了全家人的期许,母亲的话语,父亲的眼神,还有哥哥的遗憾。
这些事情,身处一间小小教室里的人都不知道,他们只看到了高一开学时她穿着凉鞋和白色袜子,只看到了宿舍灯灭后她还开着小台灯在学习,只看到了她对排行榜的第一个行总是满眼的觊觎,只看到她在目标表的那一栏写下了四个字:北京大学。
却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拼命。
每个人都有秘密。
凌薇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中知道了张晓倩众多秘密中的一个。
暑期补课的某个下午,凌薇没有出去吃饭,买了面包坐在教室里看地图。
她听到了有人在啜泣,起身看见了张晓倩趴在桌子上。
那时教室里只有她们两个人,也许因为桌上都堆满了书所以张晓倩没有看见凌薇的背影,所以才会哭。
凌薇走了过去,轻轻拍了拍她问她怎么了。
张晓倩红着眼,赶忙擦鼻涕和眼泪。
凌薇坐在她身边问她要不要去操场走走,她答应了。
那天,是哥哥的忌辰。
张晓倩没有声泪俱下的讲述自己的家境有多不好,凌薇只听到她说,“我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