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导演[娱乐圈](313)

“秦导!你是否认为所有电影人都应该做更多的公益活动?”

这些提问都在秦砚的预料之中,他很从容地说道:

“关于这个基金其实是在电影立项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的事情。基金的城里和网上了讨论没有任何关系,我不认可也不接受网上对于《生于淤泥》的种种发言。”

“其实之前我一开始并没有想过公布,只不过现在网络上针对于电影有很多争议,我们才选择了公布。”

如果说“成立基金”是秦砚亮的第一把刺刀,那“在电影立项之初,就设立基金”,就是秦砚将刺刀在敌人身体上反复戳窟窿眼。

还有这个“我们”有一些微妙,有一些敏锐地记者已经在本子上写上“我们”两个字,还反复画上源泉。

秦砚也不再等记者慢慢提问题,他知道现在大部分的记者都已经失去了正常的提问能力,不知道哪些问题才是重点。

“接下来,由我给大家讲一讲基金的情况吧。”

秦砚接下来公布了很多关于以基金的详细,一张张盖着大红章的文件照片投影在屏幕上,向所有人宣布着它的真实与有效性。

果然在国家相关机构的备案上,这个名为“池塘”的基金在去年四月份的时候就已经递交成立申请,5月份就已经通过审核。

在基金申请人一栏明确写着秦砚的名字,只不过让记者比较惊讶的是谢北杨的名字也和秦砚并肩而立。

并且基金在成立之初就已经有1000万元的资金注入,已经通过了相关机构的验资审查。

甚至连资金管理方案、资金捐赠渠道、基金管理委员会早就已经通过内部会议的方式确定。这些资料相当完整,绝对不是几天就能够伪造的材料。

现在所有的记者和网络上观看直播的观众们,都已经麻木了,整个人的情绪彻底跟着秦砚走,处于一种“你说什么,我都相信”的状态。

总有人不敢寂寞,如果这场发布会一直按照秦砚的节奏继续下去,他们所看到、了解的信息,都是秦砚想展示的一面。

于是有记者直接站起来打断秦砚:

“您刚才说要将所有的收益给基金,对吧。”

“嗯。”

“可是我们看到刚才罗列的电影制作费用中,有一点和您遗忘的习惯不同的是很多演员除了固定片酬外还有票房分账,这是不是意味着在计算收益的时候,会把这一部分比例扣除。”

其实所有演员的票房分账比例综合,也就只有10%左右。

这个数字并不算特别大,但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被人抹黑,称秦砚通过片酬的方式,规避基金等等。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请当事人来回答你们比较好。”

秦砚这又要搞什么鬼把戏?一想到刚才基金创始人上,谢北杨和秦砚的名字并列,记者们立刻再次确定自己的录音笔是否打开,同时拿出笔和本子,他们觉得这又是一个大事情。

“对了,先给大家说一句。池塘基金,最开始就是谢北杨的想法,从某种角度而言,他比我更有发言权。”

说完之后秦砚便直接把话筒递给了谢北杨,完全不管再次石化的记者们。

谢北杨今天特别的沉默,全程不见他和其他演员的互动,甚至看上去比平时以成熟、可靠著称的秦导更加的严肃。

一方面,最近的舆论事件对于谢北杨的触动十分大,完全没有想到好好的一部电影居然会被别人诟病成这样;另外一方面的确如秦砚所说,基金的策划、申请等前期工作,都是他主意,在电影拍摄完成后,他更是负责了很多细致的工作。

谢北杨开门见山说道:“包括我在内的所有演员,除了有固定片酬外,所有票房分账都会计为电影利润,捐赠给池塘基金!”

没想到秦砚的底牌一张接一张,让人目不暇接。

秦砚自己成立基金就算了,居然还带着演员们一起把分账票房捐赠给池塘基金,这可是史无前例的事儿。

记者们可不想放过谢北杨,秦砚就是个老油条,滴水不漏,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更加单纯、青涩的谢北杨。

反正秦砚刚才已经说了,有任何疑问尽情提出来,他们当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但凡能够挖掘到一两个热点新闻,他们就不虚此行。

秦砚也不阻拦,这些问题越尖锐,最后达到的宣传效果越好。

于是有记者继续问道:

“我想知道秦砚导演有没有强迫演员们捐款。虽然我们提倡做公益,但是我们也认为每个人的财产神圣且不可侵犯,我们不能钱强迫任何人捐款。”

第135章 无题

“是不是秦砚决定把电影的收益捐赠给基金后,要求的电影主创人员跟着他一起捐款?”

多么不要脸的一个问题,现在“秦砚为富不仁”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办法再批判了,又有人开始从滥用权力上去做文章。

但凡他们没有看到过,认为不可能的行为,背后就一定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如果谢北杨的回答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肯定会被继续大做文章。

事实又一次的证明,如果要让一个清白的人自己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有多么的愚蠢与麻烦。

如果秦砚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很有可能会被其他人写成“秦砚强制演员捐款,为自己积攒名声”。

这个时候秦砚主动把话筒拿过来,用一中调侃的语气说道:

“这位记者同志,我想你可能对于基金创立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如果要说谁强迫谁的话,我想也应该是谢北杨强迫我,而不是我强迫谢北杨,我只是一个可怜又无助的小导演,怎么敢强迫我们的谢大影帝呢?”

说这话的时候,秦砚主动将手搭在谢北杨的肩膀上,拉进二人之间的距离,同时朝着观众席露出了一个无辜的表情。

而谢北杨根本不为所动,依旧冷着一张脸,然后把秦砚的手从自己肩膀上扒拉下去。

趁着大家发呆的时候,秦砚悄悄对谢北杨说道:“不要太紧张。”

秦砚知道谢北杨有多么看重池塘基金这个事儿,他的紧张在所难免。不过从他打自己手这个动作,看得出来谢北杨的确放松了不少。

至于台下电脑前的记者、观众,大多木着一张脸,他们已经习惯了秦砚这个幺蛾子,是不是扑腾一下。

他们感觉自己已经看破红尘、四大皆空,随便秦砚再有什么惊人发言,他们都不会觉得奇怪了。

难怪之前各自报社、媒体在派遣人员的时候,领导反复坚持要选心脏好的、承受能力强的记者,看来领导是早就知道了秦砚的德性。

秦砚看到台下千篇一律的面目表情,他也觉得有点无聊,继续解释自己刚才说的那句话:

“大家可能不知道《剩余淤泥》这个剧本其实是谢北杨在我们华砚公司的剧本评选之中一眼看中的,他当时向我强烈推荐这个剧本,并且表示想要担任秦砚,希望能够让这个故事被更多的人看见。”

“从任何角度而言,《生于淤泥》的立项很大程度上都是谢北杨努力的结果,否则我也无法鼓起勇气,根本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拍一部非商业片。包括在后来剧本修改、电影创作、演员选择方面,谢北杨都给我提供了很多很有用的建议。”

记者听到这儿的时候,隐隐约约觉得有些奇怪。

一般情况下都是导演拿着剧本去找演员,给演员说这个剧本好,由你来表演很适合。这天下哪有演员拿着剧本去找导演毛遂自荐,而且还是去找秦砚这样的大导演。

偏偏听秦砚的意思是,这件事儿还成了。甚至秦砚可以毫无芥蒂地说《生于淤泥》是因为谢北杨才得以立项,这不是把《生于淤泥》的荣誉分了一大半给谢北杨吗?

导演对于自己电影的主导权都很在意,更何况秦砚这个在业内有名的行业暴君,连拍电影都不允许别人指手画脚的人,公开承认谢北杨对于这部电影决定性的作用。

无论是逢场作戏,还是真心实意,这都有无数可以发挥的想象空间。难道秦砚和谢北杨之间的关系真的好到这中毫无保留毫的程度?

毕竟今天的关注点还是在这涉及数亿华夏币的池塘基金上,他们只能暂时把这些疑惑给按了下去,很多年之后他们才知道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