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府派这些晋邸旧臣在先帝朝就权势熏天,把持朝纲,更是当年拥元齐登基的根本,他们要的东西他本不得不考量,但是这些人自从他上位之后,越发居功自傲,日益骄恣,难免不时令天子心生不悦。
如今这事也一样,可元齐到底是帝王,不可能总是向这一小撮人的喜好妥协,他略思片刻,目光扫过魏伯俭,终是决定在太后丧仪事上,尊重当事之人:“楚王,卿以为如何?”
“陛下。”伯俭出列,跪倒在地,林周方才的话自然让他心中一万个不痛快,但识时务者为俊杰,他知晓其中的厉害,也并不想让皇帝因此事而为难:“臣与清河公主领家人为太后服素即可,陛下无上至尊,且以天下为重,不可乱了尊卑。”
王驸马一听,也赶紧出列附议,以示恭顺。
元齐轻舒了一口气,点了点头,伸手示意他二人平身,这事总需得有人要让步,既然高祖的宗嗣如此高风亮节,那就权且这样吧。
然而,事情却没有如元齐所期望的那样就此了结,皇帝带头不服丧,那天下臣民也就无从成服祭奠,这算什么?!
众目睽睽,群臣之内,早有不少人看不下去了,只是摄于当年的旧事,大多并不敢提起什么。
但凡事总有例外,御史王承华素来就是耿直之人,此时毫不犹豫地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
“如何不妥?”元齐抬了抬眉,扯了扯嘴,横出枝节难免心中烦闷,但话总还是要让人说的。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向他摄去,林周等人看他的眼神更是要喷出火来了,王承华视若无睹,向上一拱手,直抒胸臆:“陛下,昭献太后曾母仪天下,臣以为,还是应遵皇后之礼主办丧仪!”
“王御史此言差矣!”这一回,施庆松亲自开了口:“高祖以昭宣皇后为尊,张太后本就是继后,前后有别,岂能一概而论!”又特地转向元齐道:“所以先帝才特有遗诏,张太后若崩,不另上尊号,不入拊太庙,不与高祖合葬!”
王承华见施庆松竞搬出了先帝,心中愈发气结,往前两步,行到他面前,高声质问道:“那臣请问太尉,先帝的遗诏现在何处?”
又用手向着施庆松那一边划了个半圆,将他身后之人指了个遍:“先帝何等英明天子,如何会下此荒唐的遗诏?依臣看,分明就是先帝身边,别有用心之人撺掇为之,亦或根本就是矫诏!”
“王承华,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当廷讪谤先帝荒唐!妄议矫诏!”施庆松身后的邹怀敏一个箭步冲了出来,一把薅住王承华的前领,拖着他向主上道:“陛下,这可是大不敬啊!”
“先帝的旨意朕见过,王卿不要妄加揣测。”魏元齐心烦意乱,两手交叉在身前来回搓动,他于这事本没什么主张,只求息事宁人不被议论便好:“不过,这是大内之事,王卿不知也是常情,罢了!”
邹怀敏闻听,立时松了手,然而施庆松却并不罢休,他焉能轻易放过这般公然与自己作对之人:“陛下,王承华于朝堂之上,明目张胆地毁谤朝廷,指斥肩舆,此罪在不赦,还请陛下按律严惩!”
那王承华才高八斗,人言比起韩、柳亦不逊色几分,只是由于过于刚直,为朝中众臣所难容,至今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此时,亦如往常一般直面强权、怒目而视,并无半分畏惧。
元齐不语,他素来附庸风雅,自是爱才而不舍治他的罪,昭献太后的丧事,他早知会矛盾重重,可没想到高祖宗肆都明确不做计较,竟也还能闹成这个样子,可眼下,一方咄咄逼人定要自己发难,另一方也毫不相让想必不会认罪求恕,这却要如何收场?
主上面露难色之时,便是□□如登场解围之际:“王御史,这治丧是龚尚书的事情,你又不懂礼制,跟着瞎掺和作甚?”黄相先拖长了嗓音说了一句王承华,又向上劝道:“陛下,王御史是言行有失,但我大魏惜才,从不轻易重罪文士,还请陛下从宽发落。”
“黄卿所言不假,各部官员各司其事,王卿,你身为监察御史,职责可不是随意抨击朝廷。”元齐想了想,这当口,好歹先把他打发出去,免得他再继续留在朝堂上闹腾:“如今江淮两浙蝗、旱交加;朕疑心地方所奏灾情多有不实;王卿,朕命你即日出京,去巡察这几个地方,据实上报朝廷,这才是你该干的!”
王承华见安排了自己去巡灾,倒是正中下怀,忙领命谢恩,施庆松见他被驱出京城去了,估摸着没有二三个月也回不来,到时昭献太后都已入了殓,既不碍事,也就不再多追究了。
魏元齐长出了一口气,张太后治丧之事终于勉强摆平了,虽诸人暗中也许各有不满,但只要不闹到明面上,一切自己都可以当做不知晓,往后伺机再慢慢安抚便是。
“还有一桩要事,朕要与诸卿商议。”元齐继续向众人开口,接下来的事却更是颇为敏感:“韩枢密日前身体欠佳,前些日子向朕辞官归家养病,朕已经准了。”
元齐咽了一口唾沫,眼神飘过施庆松:“可如今天下仍不太平,枢密院军务繁杂,朕想......从镇安军召辅国将军回京,出任枢密副使,与太尉共同执掌枢密院军机要务。”
朝堂上霎时鸦雀无声,枢相乃国之重臣,皇帝亲自提起此事,想必是早已深思熟虑,而事实上,元齐确实也已做了决定,并与苏确早通过了气,今日朝上只不过走个过场,知会一下众人罢了。
其实天子自从关南大捷后,就早想擢黎延兴进枢密院,只是一时为崔涛所阻,如今张太后驾崩,黎延兴循规蹈矩,并无半点逾越之处,便再也没有什么能阻碍元齐的决心了。
然而施太尉的脸色却大为不妙了起来,韩知信告老,自己这个枢密副使转正,本是指日可待之事,可黎延兴这一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枢密使皇帝是要另选他人了。
☆、天子欲擢辅国将 太尉惊闻意外喜
施庆松碍于自己同为枢密副使的身份,无法明说反对,邹怀敏却沉不住气了,再次出列奏道:“陛下,大魏立朝以来,武将统兵,枢密院掌军务,素来是以文制武,相辅相成;观高祖、世祖两朝,并无武将入主枢密院的先例。”
说着,向上躬身施礼,明确表明了态度:“臣窃以为,辅国将军军功卓著,但入枢密院,似是有所不妥。”邹怀敏是签书枢密院事,他作此奏表,不仅仅是他一人之意,而是以施庆松为首的整个枢密院,皆反对黎延兴入朝。
“邹大人!你说的不错。”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是宰相苏确,他不屑于去搅合方才那怎么治丧之类的议论,军机大事却定不会袖手旁观:“不过,凡事皆无定例,邹大人别忘了,韩枢密可也是大魏的开国名将,执掌军务有何不妥?”
宰执之言掷地有声,分量十足,比起从前崔相在军务上求稳避战的温和,如今的苏相却要激进得多,不畏战不求和,他自然希望能由身经百战的名将,来总领军务。
邹怀敏哑然,他出头发声没什么问题,但若论与宰执相抗还远远不能,朝堂上再一次陷入了沉寂,天子亲自提出,宰执坚决附议,如此鲜明的立场,军府重臣们只得集体噤声,以不言为言,气氛不免殊为凝重。
魏元齐假作并未察觉有何异常,只当众臣默认了此事,又接着议了些其他的政事,无非是拨钱粮赈灾、作法捉帽妖等等,散朝之际,却又独独把施庆松一个人留了下来。
众人退尽,紫宸殿上,只留下了一坐一立二人,四目相对,各怀心思,魏元齐站起身来,走到了施庆松的面前,脸上带着难以捉摸的笑容:“朕今日特留太尉于此,是有一言相告,太尉可知是何事么?”
无非就是召黎延兴回朝之事,人主必是想要从自己这里先行说服,施庆松心里不痛快,面上仍是恭敬非常,躬身交手:“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德妃………有身孕了。”元齐喜形于色,抓住施庆松的袍袖:“太尉就要做外翁了。”
“陛下!”施太尉浑身一震,跪倒在地,祝了一声:“臣恭喜陛下!”便激动得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天家子嗣如此凋零,施德妃却能喜获龙胎,这是何等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