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没有那种手段,只能凭着触诊来判断,能够断定肠梗阻已经不错了,毕竟这种症状,会跟别的病混淆也是正常。
病人有些胖,里面脂肪有点厚啊!
周院判做了一世的郎中,还是个草药郎中,何曾见过这样的场面,恨不能吐出来。
边上两位军医是见过大场面的,战场上这种也算是司空见惯的。两人还在小声地讨论。
“找到了!肠钳准备,刘师兄,你来!”庄蕾抬头,刘师兄用根据庄蕾要求夹住了两端的肠子,庄蕾说:“我们准备切除!这里我们必须注意,要防止肠管内容物,污染腹腔。”
看着庄蕾切除,从里面拿出来一段肠子,剪切出来一段,庄蕾略带兴奋地说:“运气不错,这是良性的!”
“庄娘子,你一直说良性和恶性的,怎么辨别?”
“这个,我们等下一起探讨一下。”
又看着她弯钩的针进行了缝合,周院判来遂县刚刚下地,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场面。这个手术要比阑尾手术大,需要进行小肠段的缝合,持续的时间也长。
边上的玉兰已经看惯了这种场面,镇定自若地按照庄蕾的只是准备温盐水,准备纱布等工具,而两位师兄也是很默契地配合庄蕾的动作。
连两个小学徒,不过是脸色苍白了些,也没有他那种情形,偏生被他赶出京城的闻锐翰还往他这边看过来,眼神之中?难怪许继年会被他们看不起。一时间周院判心跳加速,愁肠百转。
“李师兄,你来进行后面的操作!”庄蕾退后一步。
庄蕾问边上的学徒:“阿发,还记得我说的,进行小肠端对端吻合之后,要怎么样吗?”
小学徒说:“缝合换新的针线,接触的手术器具也不能用原来的了。如果是一个人操作,需要对双手进行再次消毒。防止后续污染。”
换了李师兄上来,庄蕾在边上看着李师兄,说:“肠系膜缝合一定注意血管,同时要注意不能漏缝,否则容易形成内疝。”
“知道!”
庄蕾进行简单的清洗之后,站在那里看着李师兄进行缝合,庄蕾在那里表扬:“漂亮,李师兄的缝合很标准,你们看清了吗?”
那位周院判七十多的老人,还长途跋涉,又看了这么一场,脸色惨白,等出去的时候腿都是发抖的。庄蕾极其奇怪,作为一个医生,这个时代可能没有这种开腹的外科手术,但是很多的病,总归也有那种让人觉得恶心的场面吧?他没见过?
其实是她想多了,除非是去军中,否则一般的郎中是看不到这样的场面。
庄蕾彻底清洗之后走出去,家属已经等在那里,李师兄给他们展示了切出来的病变的肠子,并且进行了简单的交代。
庄蕾对着李师兄说:“等麻醉过后来叫我,我们一起看过病人,再探讨一下这个手术的关键。回忆一下整场手术中的处理要点。”
“是!”
第114章 阿兰
庄蕾坐在会议室的最前面, 讲台上摆着一个带盖的茶杯, 就是那种有把手, 带着盖子, 冬天泡了水可以捂手。注上水可以大口喝上很多口的茶杯。
没办法, 她实在受不了那种要茶托,茶杯加上盖子的茶盏。总共没两口,忒麻烦了。所以做过滤容器的时候, 让陶瓷工坊做了一批,如今药场和寿安堂人手一个。
她拿着茶杯, 靠着讲台站在,前边的黑板上,还画着人体消化道的图片。从口腔开始到食管, 胃,肠子,肠子还分成了什么横结肠,降结肠,小肠……
人都齐了, 玉兰拎了水壶过来给大家添上了茶,庄蕾看周院判师徒站在门外, 她点头示意说:“许太医, 周院判,进来坐!”
庄蕾指了指最后面的位子,让他们坐下,玉兰给他们也倒了水, 然后自己坐了下来。
庄蕾指着昨天画的图说:“昨天,我们是怎么判断这个病人的?”
李师兄站起来说:“根据腹痛的位子和病人的主诉,触摸……”
“没错!至少我们的判断有七成的准确,这样可以减小病人的创伤。”
术后总结,对昨天的手术方案和术中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庄蕾做最后一次询问。
刘师兄站起来:“师妹,之前一个肺胀的病患,根据病虫培养结果是痈虫,已经吃过青橘饮,现在痈虫已经杀死。之前类似的病患在痈虫杀死的情况下,可以痊愈,但是这个却一直胸闷气短。该怎么办?”
庄蕾转头擦了黑板,在黑板上画了左右两页肺的图片,上面圈了几个小圈圈:“我们治疗好了肺痈,但是他的肺有……,这里形成了小泡泡。这还不是严重的情况,如果这个小泡泡破裂,会形成气胸。”
庄蕾把半边肺擦了画了一个很小的肺,框了一个轮廓:“吸进去的气全部跑到胸腔里了,立刻就出现危重状态。”
“那这样的话,我们该怎么办?有没有手术的办法?”
“有,但是非常痛苦,大致可以判断肺大泡,会发生在什么位子,但是我们无法知道在左右的哪一边?如果打开看的话,伤口是这样的。”庄蕾画了一个人的身体侧面,又拉了一根弧线:“六寸到九寸的伤口。左右两侧一起来。还可能损伤肋骨。而且即便治疗了,五年之后复发可能也有三成以上。所以按照你的病患的情况,我们只能对他说清楚,但是不建议用手术治疗。下次我给他看一下,看看能不能换点药,不过也是带病延年而已。”
这是科技上的巨大差别,前世这种病症,微创手术直接将肺大泡结扎,根本没有不用那么大的损伤。而现在对于这样的病症需要有太大的取舍。
“可惜了三十几岁的人,孩子刚刚成年。”刘师兄感慨。
庄蕾点了点头:“我们尽自己所能吧!”
会议结束,庄蕾侧过头:“爷爷,您等等!玉兰,再烧一壶水来。”
闻先生坐在了那里,庄蕾看向许继年和脸色还没有完全恢复的周院判:“两位,既然说是来找我的,不知所谓何事?”
许继年搓了搓手,看了一眼他师傅,说:“青橘饮的那些材料,我亲自跑了一趟京城,呈交入太医院。周院判看见青橘饮有此等效果定要过来亲见,才能放心。所以我陪着周院判过来。”
“若青橘饮果然有此等效果,老夫定然会亲自将青橘饮推入惠民局方剂之内。”周太医的态度已经改变,对庄蕾说话是非常郑重的。
庄蕾喝了一口茶,看向许继年:“我跟你说过,任何一个药物要上市,一定要有一个客观的评审方法。我让你好好地整理报告,让你的人进入寿安堂。你自己清楚,最后出了什么岔子。”
许继年低着头说:“此事,是我用人不查!”
“不是你用人不查,而是你根本不上心。”庄蕾侧了过去,玉兰提了水壶过来,庄蕾让她把水壶放下。她把黑板给擦了,拿起粉笔在上面,写起了药物的评定框架。
从新药理论研究开始讲起,把药物药效的评价体系给讲了个大概,庄蕾问周院判:“你告诉我,周大人看到的报告是什么样的?”从刚才周院判的反应来看,他根本没有仔细读过药效报告。
果然周院判看着黑板上的那些字,愣住了,看向许继年。
庄蕾看看时辰:“要不一起去药场看看?周院判,你可吃得消?”
“老夫,还行,可以一去。”周院判方才看的一幕幕还在脑子里,实在太过于震撼。听见庄蕾这么说,他其实更多的是听许继年说,而不是看到真实的材料。
“那,请!”庄蕾说道。
周院判有自己的马车,庄蕾的马车在前,闻先生随车而来,周院判的马车在后,毕竟距离不远到了药场一起下来,庄蕾走进去,月娘准备搭黄成业的车一起进城,没想到这会儿庄蕾倒是来了。
“花儿,你怎么来了?”
“京城来的朋友,想要看看我们药场。你先回吧!”庄蕾跟月娘说完,让闻老爷子带着人去会客室。一路上周院判对着许继年是寒着脸,完全不想搭理。
自己去资料室,拿了厚厚的三本册子过来,放在师徒俩面前:“我之前让你摘抄,你有不当回事。”
庄蕾从第一本,青橘饮的理论基础及发现,扔给了周太医说:“这是第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