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扶苏(33)

作者:珈伽悠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宫宴上,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实行“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秦始皇的脸色已经很差了,可淳于越依旧滔滔不绝道:“陛下子嗣繁多,分王在外镇守疆土,既依了古制,也从了时局……”

我并未在当场,只听闻秦始皇愤怒的掀榻而起,抽出剑来驶向淳于越,幸得扶苏与其他朝臣极力劝阻才避免血溅当场,秦始皇转而愤怒离席,宰相李斯急忙跟上。

“章台宫”内,秦始皇与李斯闭门而谈了许久,我与各位朝臣、公子候在宫外,直至深夜,李斯仍未出来。

外面大雪纷飞,我的心亦没了一丝一毫温度。里面宫人出来唤各位大人公子回去,扶苏临走之前我悄悄拉着他的手道:“公子,今夜好好睡一觉。”

他明日便会知,自己珍藏多年的典籍、奉养多年的文道,会一朝被火烧得一干二净,我多想抱抱他,可是我不能。

他疑惑看我,我只是摇摇头,转而进入殿中,没过多久李斯便出来了,临走前还深深的看了我一眼。他岂会不知我常出入“聚贤堂”,也知我创办的“文武学堂”,他与秦始皇道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我想既有他的从政理念在,亦有对我的个人私怨在吧!

走入殿内,依旧暖烘烘的,我跪在地上一言不发,秦始皇坐在塌前亦一言不发。直到下半夜,他的声音有些暗哑,对我道:“你如此安静作甚!”

我轻轻道:“陛下正在气头上,奴婢不想当替死鬼。”

“你倒是识时务,不似旁人,朕好吃好喝供养了那么多年,却无时无刻不想着忤逆朕背叛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奴婢看来,陛下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

“你一个小小奴婢懂什么!”

“奴婢对于王权谋术确实不懂,但奴婢也是人,有人的正常感情和正常思考。”我道,“而且陛下此刻也需要一个人,让自己不是孤独的。”

“九五之尊本就孤独。”他道。

“无人之巅即使孤独,但当陛下回头时有人在注视着你守护着你,那便是值得。”

“你懂什么!”

我看着他的眼睛道:“奴婢懂一些,只因不敢说,所以才装聋作哑。”

“你懂什么!”他又道。

“我懂陛下。”

他微微一愣。

我缓缓道:“依奴婢愚见,陛下废分封,是为了大秦莫再重蹈覆辙,出现诸侯割裂君王不济的局面;而实现郡县制,恰恰能将各级地方都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正所谓手握权力方有发号施令之能。如今有人扬言重新实行分封制,我想不外乎有三点原因:一人心不齐,不满当前统治;二人心叵测,欲借分封重扰天下;三人心固执,墨守成规只望先前。”

秦始皇沉默着。

我继续道:“奴婢深知陛下这几年来为了拉拢人心做了多少事,可无法唤醒一个正在装睡的人,依旧会有反对陛下之声,这的确让呕心沥血时时迁就的陛下心有愤怒和不甘,陛下如何处置皆有自己的道理。只是往往一个人的权利越大,他所要负的责任也越大,他所做任何决策的影响也非同寻常,所以在决断前定要将后路想好,要慎之又慎!”

他深呼吸了一口气道:“明日,焚书令便会昭告天下。”

“陛下,愚民只可一时,却不可一世。”我急道,心里难受着,“即使焚了书,已经入了脑的思想也是不会被大火烧掉的。即使堵住了悠悠众口,也得罪了天下人。陛下,值得吗?”

“以暴治乱,方为上策。”

“奴婢却觉得并非上策,而是无奈之举。往往以硬碰硬,便是两败俱伤。唯有刚柔并济,才不失为良策。”

他站起来,依旧是那个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帝王,看不出情绪的双眸盯着窗外的风雪,缓缓道:“政令已拟,不可挽回。”

我看着他伟岸又孤单的背影,突然觉得心酸,帝王确实有生杀予夺之权,但往往又是天底下最没有自由最没有快乐的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这场“焚书”,在劫难逃,命中注定。

扶苏在殿外跪了一整天了,秦始皇并无召见之意。

透过窗,见得到远处的浓烟,与风雪乱舞。

我走到门口,见到跪得挺拔的扶苏双目通红,我想此时此刻,他书院里的书应该被烧得差不多了吧。

我对他行了个大礼,跪在他面前,轻声唤道:“公子……”

“陛下呢?”他红着眼问道。

“陛下不会见你的,公子请回吧。”我亦跪得挺拔,与他之间不过一米距离,看得到他眼里隐忍的愤怒与不甘、伤心与无助。

“为何?为何?”他直直问了两声,双唇颤抖着,死死盯着我,也企图问向我身后殿内的秦始皇。

我道:“往往站于无人之巅,束缚便来自四面八方,正因比人站得高看得远,所以便要比人决策深远果断,可惜趴在脚底下的人看不见呀!”

“诗书无罪!”他低吼道。

“无人有罪,无物担罪!”我亦红着眼道,“公子,你对帝王之道了解多少?又对君王掣肘知道多少呢?没有绝对的高瞻远瞩,也无绝对的百无一失,一个帝王的决策往往来自四面八方,正如那些身不由己的掣肘,无处不在……”

扶苏安静了一会儿,低着头哽咽道:“儒学,果真不配吗?法家愚民之策、暴虐之道并非良计啊!”

我多想将他拥入怀中,让他的心得以一丝丝安慰,可抬到半空中的手无力垂了下来,我道:“公子,老秦国从一个蛮荒之地一步步成长为吞并六国的虎狼之师,再至如今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期间少不得法学的统治!根深蒂固了几百年了,养活了多少靠着军功白手起家光耀门楣甚至永保荣华富贵的人!法学就是大秦的根,它供养着整个帝国,非一朝一夕或一代之力便能改变的。”

我继续道:“公子目光深远,该知乱世用重典,也知无乱用仁政,可如今帝国处于二者交界处,新势力注定是薄弱的,不可一鸣惊人任勇而上,而应养精蓄锐、润物细无声的侵蚀掉强大的阻碍物,否则箭射出头鸟,徒增牺牲,不值得……公子,你没有错,只是时机尚未到……”

他抬起头来看着我,向前爬了一步,我慌忙退了一步,哽咽道:“公子,回去吧,大火已蔓延,政令不可消。你该做的是思考如何把这件事的坏影响降到最低,你是风雅濡士,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啊!”

他嘴巴开合着,念的是:荷华。

我忍着心痛唤来宫人送他出宫,临走前噙着泪对他道:“回去让灼冉夫人给你做碗姜汤热热身子,外面风雪大,路上当心……”

渡君归来,生死相随

好累啊,我亦一夜未睡,可秦始皇依旧批阅奏折,全然无倦意。

我乖乖跪在身侧,悠悠道:“公子扶苏为人仁,缺了杀伐果敢之心,幸好有陛下在,顾得他一二……”

秦始皇看着我的眼睛道:“你倒是真懂得不少。”

我苍白的笑道:“陛下心知公子扶苏自小聪慧仁德,他缺少的无非是一颗八面玲珑心。当年他加冠成年,陛下赐婚与李相长女,便盼着李相能助他一臂之力或者对他有潜移默化的法学影响,可惜造化弄人,李相长女不幸难产而亡,二人也未再有交流,何况法学与儒学在彼此心中根深蒂固,岂非一朝一夕便能“冰释前嫌”?后来陛下马不停蹄又赐婚与武城候之女,是盼着他能接触军政,在军中有人心支持,可惜公子扶苏向来不喜军中嗜血成性,并未有过多接触……”

“你看到的可不少!”秦始皇眯着眼对我道。

“奴婢还知,其实陛下一直在保护公子扶苏。”我道,“当年公子扶苏初出茅庐便一腔孤勇高举儒学大旗,不知得罪了多少权贵。陛下让他与李相联姻,便是让他有个法学依靠作为保护。后来娶将候之女,也是为了他能多少获得些军方拥护,给他一些军事背景,不至于往后孤立无援。公子扶苏报国之心满满,可惜缺乏政治远见,一心只为以仁政治国。当年蒙将军北击匈奴,陛下不允他同行是深知匈奴难攻难灭,若去,必当凶多吉少。之后百越之战陛下准了他随军,一是了了他的心愿,二是百越易打有命回,三是他能因此在军队立威。公子扶苏的性情着实不讨人喜欢,但他忠肝义胆,敢做陛下想做之事,因此陛下一直未曾放弃他,也一直暗地里给他开路。”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