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是门技术活+番外(64)

“臣不敢。”于可远连忙拱手道,“臣以为,眼下莫如先探明敌情,提前设伏,诱兵出击,毕其功于一役。虽不能全歼克里木,却能起到震慑之用。

“如此,边境可得数年安稳,朝堂亦不会因此吵嚷不休。”

边境晏安,张首辅的新政令才能顺利推行。

祁钰击掌道:“于爱卿此言深得朕心!”

顿了顿,又叹息道:“只是,眼下朝臣大多力主固守,元辅更是多次上奏劝谏朕下诏英国公,命其固守嘉峪关、不许出战。因此,如此折中之法只怕也不能施行。

“如要施行,恐怕只能暗中下诏英国公依计行事。为此,朝堂之上,朕暂且还不能退。

“于爱卿明白吗?”

皇帝如此交底,于可远心中感激不尽,连忙拱手应道:“陛下放心,臣定会保守今日之言。只是,不知陛下打算何时下诏英国公,又派遣何人去传旨?”

祁钰叹道:“此事非同小可,且容朕思虑纯熟,再做决定。”

等他思虑成熟了,张池和张澜应该已经带着那一千御林军精锐和他的密令,抵达嘉峪关,开始从容部署了。

……

冯林得空,便将御书房发生的事情告知冯永亭。

第二天下朝后,冯永亭拦住张圭,将此事一一告知。

张圭听罢,皱眉道:“陛下这是还一心主战呐……”

冯永亭点点头,道:“陛下年少,血气方刚,好勇斗战也是正常。眼下朝臣大多主张固守,内更有太后娘娘时时劝谏,只怕陛下也坚持不了多久。

“只是,此事到底非同小可。冯林说于修撰提出什么‘折中之法’,未能提出,便因陛下盛怒被打断了。于修撰是您的学生,张大人是不是……”

张圭皱眉道:“下衙后,本官便着人去请他。”

冯永亭笑眯眯地应了一声。

在官场上,师生向来是最紧密的关系之一,若是于可远叛变,那于主守派可是大为不利。

连自己的学生都要反对,张圭又怎么能要求别人都信服他呢?

……

张圭下衙回府后,便着人去请了于可远来。

于可远对此早有预料,因此倒也镇定,从容赴会。

寒暄毕,张圭问:“听说昨日陛下在御书房呵责你了?”

于可远便拱手将人前之事一一禀明。

张圭见同冯永亭说得一样,便点点头,又问:“那你的‘折中之法’,陛下同意了吗?”

于可远心中一凛,拱手应道:“陛下……似乎仍属意出战。”

这样答,倒也不算是欺瞒恩师。

毕竟,皇帝的意思,是欲效法太祖,将高昌国一举歼灭。

张圭却以为于可远言下之意,皇帝并未同意他提出的折中之法,遂松了一口气,谆谆教诲道:“你还年轻,不知这世上有些事情,根本就没有折中的余地。”

比如他力主对高昌国固守,再比如他即将推行的新政令。

“往后,切不可再如此冒进。天威难测,务要谨慎。”张圭提点道。

于可远连忙拱手应道:“多谢恩师教诲,学生铭记在心。”

张圭见状,满意地点点头。

……

祁钰在皇宫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黄宜安的日子却过得十分悠闲舒适。

得知张潭已经央托冯永亭从末等名册上划掉她的名字,又见赏雪会上郑玉烟成功引起了寿阳公主和庆嬷嬷的注意,眼见着自己离前世的命运越来越远,重生以来便压在心头的那块巨石,总算是被彻底给搬开了。

放下心来之后,黄宜安便专心准备起去西北种棉花之事。

前日张溪给她带来了一封信,是张澜从路上寄回来,说是他们已经平安抵达西北境内,离着嘉峪关不过百余里之遥。还说等抵达嘉峪关之后,若是与克里木的人交上了手,他定要活捉几个高昌士兵,帮她打听长绒棉之事。

黄宜安心中感激不已。

因此趁着天晴雪消,她便同王氏一起,去西郊田庄探望怀孕的戚氏,顺便也和黄伦仔细商谈来年到西北种棉花之事。

第81章 大战在即

戚氏虽然已怀孕三月余,然而因孕吐得厉害,人日渐消瘦,且冬日又穿得厚重,因此尚未显怀。

黄宜安到田庄的时候,戚氏正穿着靛青色的家常裙袄,坐在院子里大槐树下的藤椅上晒太阳。

黄宜宁正伏在她的膝上,仰头笑着不知说些什么,逗得戚氏也笑了起来。

母女二人依偎细语,安宁又祥和。

听见响动,母女俩齐齐朝院外看来,见是王氏与宜安,忙都笑着站起来迎接。

“弟妹你别动,快坐下好好歇着。”王氏慌忙赶上前去,扶着戚氏在垫了棉垫的藤椅上重新又坐了下来,道,“一家子客气什么。你如今可不比从前,得多加小心才是。”

戚氏不好意思地笑道:“大嫂,我只是有了身孕,又不是手脚不能动了,您不必如此紧张。”

王氏颇不赞同,道:“你不要觉得如今孕吐没那么厉害了,就不放在心上。你如今都二十八岁了,不比年轻的时候,与生梁哥儿又隔了七年多了,万事都得小心为上。”

戚氏赧然受教。

王氏不见黄伦在家,便问道:“这时节二弟不在家,去哪儿了?”

戚氏笑道:“前儿大雪,有些佃户的房舍被雪压塌了,这不天晴了,他去瞧瞧,看有没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地方。”

王氏笑赞道:“你们夫妻心善,是那些佃户的福气。”

戚氏笑道:“佃户们大都是爹娘在世时便租种土地的本分人,大家处得久了,情分也深。能帮就帮一把呗,就当是给孩子们积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王氏笑着点头,看向戚氏尚未显怀的肚子,笑道:“这个将来出生了,也是个有福气的。”

……

晌午时分,黄伦才回来。

黄宜安和黄宜宁已经做好了午饭,见黄伦回来,便连忙摆饭。

黄伦见了,笑赞道:“好孩子!”

说话间,从兜里摸出一捧枣子,分给她们姐妹两个,笑道:“佃户送的,甜得很很,你们尝尝。”

黄梁凑过来,趁人不备,飞快抓走一把枣子,嗖地窜到墙角去了,冲黄宜宁得意地笑。

黄宜宁立刻追了上去,要揪他耳朵。

姐弟两人围着饭桌追跑打转儿、喊闹不止。

戚氏见这情形,伸手抚摸肚子,叹息一声,直发愁:“两个孩子就这么淘气了,这要是再来一个,可怎么得了啊……”

黄宜安笑道:“二婶不用担心,三弟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黄伦哈哈笑道:“你怎么知道是弟弟,而不是妹妹呢?”

黄宜安自知失言,连忙撒娇混了过去:“我就是知道啊!”

那副无赖撒娇的俏模样,逗得大家大家哈哈大笑。

黄梁连忙捧了枣子递给戚氏,嘻嘻笑道:“给弟弟吃!”

戚氏见儿子这么懂事,脸上的忧愁顿时一扫而空,笑容满面地伸手去拈枣子吃。

“娘等一等。这枣子还没有洗呢。等我先去洗干净了,您再吃。”黄宜宁说着,连忙从黄梁手里接过枣子,拿去灶房洗了,端来放在戚氏面前。

王氏笑道:“孩子哪里有不淘气的。宁姐儿和梁哥儿这般懂事孝顺,都是弟妹的福气呐。”

戚氏满面笑容地点点头,覆在小腹上的手也愈发地轻柔了。

吃罢午饭,王氏陪着戚氏说话,黄宜安便寻黄伦说起去西北种棉花之事。

张溪帮忙打听的情况,早前黄宜安已经悉数告知黄伦了,因此黄伦见黄宜安依旧决定在西北买地种棉花,不免有些惊讶,问道:“不是说西北地区没有种植高昌国长绒棉的吗?”

黄宜安点点头,道:“因此才决定先想法子弄点长绒棉的种子试种。若是合适,再买地大片种植。”

事到临头,黄伦反而打了退堂鼓。

“高昌国如今进犯边境,长绒棉的种子只怕不易得。”黄伦捻须沉吟道,“再说了,如今边境情势紧急,现在去买地试种,未免太过冒险。”

黄宜安明知边境不日即将重新恢复安定,却不能跟黄伦明说,只得道:“有英国公在,边境出不了乱子。”

黄伦颇为踌躇,道:“可即便是如此,万一高昌国的长绒棉在关内无法成活或是高产,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