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们见此情状,不论是为公还是未私,反对声浪日渐高涨,直逼好不容易平息的“守制”与“夺情”的朝政风波。
祁钰作为皇帝,不得不出面调停,然而事实上不论是大权在握的张圭,还是一心“解救”他的官员们,并没有谁肯听他的。
一次两次也就罢了,时间久了,祁钰便也只能敷衍塞责罢了。
李太后对张圭却是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见反对张圭的势力似要死灰复燃,便干脆到朝臣们面前哭诉,追忆身仕三朝的首辅大人的伟大功绩,感叹无首辅便无他们母子,无大齐如今的盛世。
朝臣不肯退让,李太后便落泪哀叹,要去宗庙向先帝哭诉,好似朝臣欺负他们孤儿寡母似的。
如此闹剧再三,再加上张圭在朝堂上大权独揽、树大根深,实在难以撼动,此事才渐渐平息。
张圭见朝堂无事,这才放心动身。
七月二十日,张圭从京城出发,前往江陵归葬已故月余的父亲。
天子赐太师仪仗、派御林军护送,张圭乘坐那顶大齐独一份的三十二人抬的大轿,一路逶迤南下,声势浩大、尊荣非常。
第167章 母子失和
自从张圭夺情视事的事情确定之后,祁钰便敏锐地察觉到往日对他就十分严厉的元辅帝师,如今更是苛刻非常,无论大小政事,都要亲自过问,哪怕对他也不再信任。
或许应该这么说,对于自己一手带大的小皇帝,张圭总觉得有这有那的不足,从未真正地信任过。
祁钰对此很是不满,但是更加颓丧。
张圭此举,总让他也禁不住怀疑起自己来——难道他真的没有能力亲政,做一个好皇帝吗?
幸而有黄宜安从旁开解,祁钰才没有钻牛角尖,依旧每日认真读书,学习理政。
如今张圭终于离京回江陵安葬亡父,祁钰心头上压的那块大石头也终于略略搬开了,整个人似拨开阴霾,终得重见天日。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皇帝,祁钰当然不甘心一辈子都活在张圭的威压与钳制之下,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
或许张圭之所以对他要求严格,是真心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君主,但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思想的独立的人,一个渴望亲政有所作为的少年天子,祁钰越长大,就越无法从心底真正认同张圭这样毫不放权的严格束缚。
因为他不知道,要等他长到多少岁,学会多少理政的本事,才能得到张圭的认同,放权给他。
这样没有期限的管制让祁钰看不到希望,渐渐地心生倦怠和怨尤。
现在,张圭走了,祁钰被压制已久的帝王之心也渐渐复苏。
黄宜安将祁钰的变化看在眼里,暗自揣度:今生祁钰对于张圭和冯永亭的不满倒是比前世早很多。
不,也许不是祁钰比前世对二人更早心生不满,而是前世祁钰早就有这样的心思,却从不在她的面前流露……
细细数来,前世今生,祁钰真的有许多不同。
但愿,今生她与他也会有个不同的结局。
这么一想,黄宜安顿时生出无限的勇气来。
不就是学孝宗皇帝的张皇后一生独占皇帝、六宫不纳妃嫔嘛,她又没有尝试过,怎么就知道不可以呢?
或许,大齐朝第二个一夫一妻的帝后,就是祁钰和她呢!
……
一日,黄宜安同祁钰一起去慈宁宫给李太后请安。
刚到慈宁宫,黄宜安就敏锐地发现殿内的气氛有些压抑,直觉不对。
果然,请安罢,李太后直接便把她支走了,只留祁钰说话。
黄宜安看了祁钰一眼,见祁钰脸上也不复有笑容,便知这事母子俩心知肚明,不免担心他们两个如前世一般母子失和。
然而不论是作为儿媳还是皇后,她都没有办法在作为婆婆的李太后撵人之后,强行留下。
黄宜安凝视了祁钰一刻。
祁钰觉察到黄宜安目光里的担忧,心中微暖,冲她笑道:“你先回坤宁宫吧。朕与母后有事要议。”
神情语气不乏安抚之意。
黄宜安心中略定,屈膝告辞。
庆嬷嬷亲自相送。
殿内的宫人亦都随之退至殿外,只留李太后和祁钰母子两个在殿内说话。
黄宜安见了,一颗心又悬了起来,遂使了个眼色给阿梅。
阿梅会意,悄悄落后庆嬷嬷两步。
其他人见状,自然不会越过皇后娘娘的第一心腹人往前凑。
黄宜安遂携了庆嬷嬷的手,低声问道:“嬷嬷可知母后和陛下因何置气?”
庆嬷嬷见黄宜安直接挑破了李太后和祁钰母子不和之事,想了想,遂低声回道:“朝堂之事,奴婢亦不敢妄议。”
黄宜安闻言了然,是为了朝堂之事。
“张首辅离去之前,不是将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吗?母后和陛下还有什么好悬忧的?”黄宜安佯作不解地笑道,言语之间对于张圭极为信任与推崇。
庆嬷嬷见了,叹息一声,低声回道:“张首辅运筹帷幄、机谋甚远,太后娘娘亦颇多夸赞……”
剩下的话没有再说,但是黄宜安却已然会意。
太后娘娘颇多夸赞,那就是皇帝陛下颇有微词呗!
看来,这母子俩的矛盾出在张圭身上。
再往深了,可就不好问了。
黄宜安知趣地收住话题,冲庆嬷嬷笑道:“有劳嬷嬷相送,您快些回去吧,母后身边可是一时都离不开您呢!”
庆嬷嬷便收住脚,笑道:“皇后娘娘谬赞了,那奴婢就不远送了,娘娘路上小心。”
黄宜安笑着点点头。
阿梅见状,连忙上前,亲手搀黄宜安上了凤辇。
庆嬷嬷站在慈宁宫门口遥遥目送,直到黄宜安的仪驾消失在宫墙拐角,这才转身,慢慢地踱步回去。
她虽然得李太后信重,然而在事涉朝政的母子辩争面前,还是没有资格陪侍的。
当然,她自己也不想趟这趟浑水。
她能在深宫平安顺遂地过了这么多年,适时地装聋作哑、躲避麻烦是必不可少的。
庆嬷嬷踱到殿前,不远不近地守在殿门外,距离恰恰好足以听到殿内李太后的传唤,而又不至于听到殿内母子俩刻意压低的争辩。
大殿内,李太后已经训斥过祁钰一轮了,这会儿正绷着脸喝茶润喉,顺便等待祁钰辩解他为何欲将吏部尚书张翰揽进内阁。
可是祁钰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为自己的所为辩解,而是直直地看着李太后,问了一个大逆不道的问题:“母后,在您的眼里,是我重要,还是元辅重要?”
李太后被这个问题气得一口茶喷了出来,呛得她一阵猛咳。
祁钰见了,默默地上前一步,替李太后拍背顺气,然而却没有像往常一样道歉。
显然,他并不觉得自己刚才问的有什么不对。
李太后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愈发生气了,侧开身子,一把打开祁钰的手,竖眉厉声呵斥道:“你知道自己方才说的是什么大逆不道之语吗?你竟敢,竟敢……”
竟敢暗示她和张圭有特别的关系!
先帝意外驾崩之后,她一个寡妇要把儿子拱上皇位、坐稳江山有多难!
能求的她都求了,可是先帝指定的几位顾命大臣,不是骄横如高珙,从不把他们母子两个放在眼里,竟然说出“十岁稚儿如何能当政”的狂悖犯上之语,便是唯唯诺诺、明哲保身,唯高珙马首是瞻。
第168章 消极怠工
幸而还有张圭不惧高珙威势,愿意站在他们母子这边,与冯永亭二人联手挤走高珙,肃清朝堂,一心扶持幼主,夙兴夜寐、殚精竭虑,这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她因此对张圭、冯永亭二人信任倚重,不也是应该的吗?
别人污蔑她与张圭有染也就罢了,怎么就连她付出全部心血,甚至为此而背负污名的儿子,如今也拿这些糟污话来戳她的心窝呢?
李太后越想越伤心,越伤心就越生气,指着祁钰骂道:“你眼里要是还有我这个母后,现在就立刻从慈宁宫滚出去,非有诏不得入内!”
李太后以为祁钰会服软求饶,就像以往她和张圭责备他那样。
然而并没有。
祁钰闻言,脸色一点一点地沉下来,直至愧疚之色全部消失,面无表情地冲李太后拱手告辞,转身决然离去。
他固然十分感激李太后的付出,也体谅她身为寡母太后的不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愿意一生乖乖地接受李太后蛮不讲理的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