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贵妃见到皇后妩媚一笑,“皇后娘娘安,您这是从前殿回来?”
皇后淡淡的看着谭贵妃,“贵妃这是要做什么去,慌慌张张的样子,本宫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儿。大过年的,贵妃行事还是要妥当些才好。”
谭贵妃闻言脸色的神色微微一变,随即又堆起一个笑容,轻轻说道:“说起来还是要托陛下的洪恩,臣妾刚接到消息,雪薇那孩子有孕了,正想着给陛下报个喜呢。”
皇后听着谭贵妃丝毫不提当初求到自己面前让萨月珠诊治的事情,口口声声托了陛下的福气,她看着谭贵妃浅浅一笑,“那贵妃就赶紧去吧。”
这里头的干系皇帝心知肚明,谭贵妃这样过河拆桥,也不知道陛下心里怎么想。
不过,怎么想也不要紧,陛下护着她几十年,这点事情未必就放在心上。
只是皇后瞧着谭贵妃得意猖狂的样子就不顺眼,走前细声慢气的说道:“那谭贵妃可要跟吴王妃仔细叮嘱几句,莫要再如上回那般。”
上回哪般?
自然是谭雪薇小产的那次。
谭贵妃气得脸色都变了,她就知道皇后见不得人好,不等她回一句,皇后已经抬脚走了。
谭贵妃面色无黑,盯着皇后背影好半响这才收回目光,朝着御书房前去。
皇后的心情可不算好,但是也不坏。
谭雪薇有身孕,生下嫡子固然可能对翀哥儿有危险,但是相比起来,难道不该是吴王府里另外两位庶子更担心吗?
想到这里,她就轻笑一声,吴王府的大戏这就又要开唱了,挺好。
****
傅元令得了皇后的信儿,第二日就装扮好进宫,把俩孩子都带上了,连带着奶娘跟嬷嬷两辆马车才装的下。
有凤仪宫的牌子,一行人在宫门处并未受到为难,直接往后宫行去。
刚走了几步,就看到罗长英带着人抬着一定暖轿疾步而来。
傅元令下意识的顿顿脚,果然就看到罗长英在她面前停下,笑着行礼问安,这才说道:“陛下说天寒怕小世子受凉,特意让奴才送了暖轿来,王妃赶紧上去吧。”
傅元令先对着正殿的方向谢恩,这才带着肖翼抱着肖翀上了暖轿。
这暖轿不小,带上肖翼跟尤嬷嬷都能坐得下。
而且看尤嬷嬷的神色丝毫不惊讶,看来之前几次肖九岐带着孩子们进宫,陛下也是派软轿来接的。
看着憨吃迷糊睡的儿子,再看着靠在尤嬷嬷怀里的肖翼,傅元令也说不出是个什么心情。
等靠近御书房时,傅元令将肖翀交给沈嬷嬷带着与尤嬷嬷先去凤仪宫,自己去御书房拜见皇帝。
罗长英带着瑾王妃到了御书房前,笑着说道:“王妃稍候,奴才进去回禀一声。”
“有劳罗总管。”傅元令笑着说道。
罗长英笑着推门进了御书房,傅元令站在殿前,第一次觉得前殿冷清的很,以前每次来,这里都是往来有序的朝臣脚步匆匆。
“王妃,陛下召您觐见。”
傅元令听到罗长英的声音缓过神来,笑着颔首,“多谢罗总管。”
话毕,抬脚进了御书房。
第1139章 :朕给你个机会说人话
“儿媳拜见父皇。”傅元令行礼问安。
皇帝看着傅元令现在也有点头疼,跟小九一样是个不省心的。
“起来吧。”皇帝放下手中的笔,看着傅元令尽量摆出个威严的面孔,“急匆匆的要见朕,可是有什么事情?”
傅元令带着大大的笑容,“是有一件事情请父皇定夺,所以来求父皇支持。”
既要他定夺,又要求支持,哼!
“什么事情,你且说来听听。”皇帝还是有点兴趣的,每当这个儿媳妇来见他,必然是有赚钱的主意了。
“西郊工坊需求工匠数目颇多,缺口很大,儿媳就想了个办法,让人顺着护城河沿岸建造水排节省人力。但是就算是这样做了,西郊的工匠还差的多。造作局的工匠儿媳是不敢妄想的,只能来求父皇允许儿媳继续招募周围府县的工匠。”傅元令面带愁容开口。
皇帝:……
利用环城湖建造水排这样的事情她都能干得出来,这一般人也想不到这个法子吧?
“建造水排并非易事,环城湖水势平稳怕是有难度。”皇帝看着傅元令说道。
湖水要有冲力才能带动水排,而环城湖水势平缓。
“填湖造坝,分阶而行,正好冶炼工坊有大量的熔炉练出来的炉渣可用。”
皇帝:……
连炉渣都能算计上,行,会省钱。
傅元令看着皇帝的神色越发的慎重,徐徐说道:“儿媳有些担心招募大量工匠入西郊会有隐患,所以拜请父皇能派官员治理西郊。”
皇帝听到这里倒是有些意外,没想到傅元令会提出单独派官员治理西郊的建议,一时间倒是踌躇起来,“怎么会想起这个?”
“回父皇的话,西郊本就是衍生于上京城的商域,此事因儿媳而起,若是西郊生乱,儿媳怎么有脸面见父皇?思来想去,只有派官员驻扎才能令人心安。”傅元令说到这里轻轻叹口气,“况且西郊工坊只会越来越多,招募的工匠逐年增加,过个三五年,整个西郊就会成为上京城新的繁华之地。如此,驻派官员也是早晚的事情。”
皇帝听着傅元令这话的意思,好像他答应再次招募工匠一样。
但是只要想想傅元令所说的景象,过个三五年,西郊成为繁华富庶之地,人口越来越多,整个上京城跟着扩充,不能说成为天下第一城,至少也会比现在实力更为雄厚。
有人才是根基。
一个城池能招拢来大量的百姓扎根,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好似天灾过后,背井离乡的百姓不管多远都会想要回归故里,没有人愿意离开故土在别处为家。
但是,傅元令这个法子可以一试。
如果能拖家带口吃饱喝足,又有朝廷给与的户籍文书落地生根,想来会有很多人愿意来上京的。
皇帝又看着傅元令,“你早就想好了?”
傅元令摇摇头,“儿媳哪有这么厉害,您真是太抬举我了。只是这次西郊缺人,管事来回禀,儿媳日思夜想实在是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用这样的办法吸引工匠前来。所以儿媳才说要有至少三五年的功夫,我要是有信心就不会这样说了。”
皇帝微微皱眉,看着傅元令又说道:“你要知道,一旦有官员驻扎西郊,你行事就会多有掣肘。”
“儿媳遵守朝廷律令,不怕官员驻扎。”傅元令十分坦荡的说道。
她做这些是想正大光明的赚钱,又不像是吴王那样做阴沟里的老鼠,处处藏头露尾。
皇帝轻笑一声,这倒是像傅元令的性子,“你准备招募多少工匠?”
“二三十万人吧。”
“多少?”
“三四十万?”
皇帝:……
朕给你个机会说人话!
傅元令对上皇帝不敢置信的眼神,这才察觉到哪里出了问题,忙说道:“父皇,如今西郊建成织锦工坊跟冶炼工坊,两大工坊下面小工坊数百,聚集在西郊的工匠目前在册已经有十二万余人。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就会衍生出很多的商铺,而且还有后续继续招募而来的工匠。”
傅元令说到这里顿了顿,“这些工匠们首先要有居住的房子,这么大的需求,西郊就得有自己的瓦片坊,要招募泥瓦匠,冬日这些人要烧炭取暖,就得有木炭坊。上京城外我准备收桑叶办养蚕坊,如此一来就能解决织锦工坊蚕丝不足的局面。”
皇帝:……
他面色沉重,听着傅元令继续往下说。
“西郊这一块当初父皇就是全权交在儿媳手中,儿媳深感父皇信重,如今总算是有机会回报父皇。西郊除了两大工坊之外的任何商铺入驻,都要得到我的允许,现在儿媳愿意把这一份权利还给朝廷。”
皇帝看着傅元令,“你说仔细些。”
皇帝不能说自己没听明白,显得多蠢啊。
但是他的确没听懂,还给朝廷?什么还给朝廷?
傅元令听到皇帝这么说也是愣了一下,一咂摸才知道陛下还糊涂着呢,她默了一下,忘了陛下不善经商。
其实对于商人来讲很简单,西郊当初是皇帝划分给她的地界,她就是这块地的王,说句不好听的,在西郊这块地上,就是有人想要开个包子铺赚点工匠的早饭钱,那都要她点头允许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