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当即感叹地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此文何人所写?”
本来一众不安的臣子听到武媚娘一声感叹,不知怎么的,一颗心竟然定下了。
就连李初都得说,“爱才之心,惜才之人。自然能得天下民心,八方来援。”
武媚娘能够成为古往今来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不是没有道理的。胸襟气度远见,武媚娘一样不差,而且绝对不比这世上的任何一个男人差。
有人答武媚娘的问题道:“是一位叫骆宾王的才子。”
“骆宾王,确实可惜。扬州叛乱,你们看,让谁去?”武媚娘听完檄文,虽然对骆宾王赞赏有加,然而最重要的考虑如何平定扬州的这场大叛乱。
“我去。”李初没有半点犹豫的站出来毛遂自荐,所有人都看向李初,想来没有一个人想到第一个站出来要去平乱的人会是李初。
但是李初的能力摆在那里,如果让李初去平定这场叛乱并不是不可行的。
“多久?”武媚娘显然也觉得李初去挺好的,但是这个平乱的时间,武媚娘想要和李初确定一下。
“一月足以。”李初来之前就对扬州的情况了解得十分清楚。所以可以直接告诉武媚娘需要的时间。
“好!给你一月的时间,许你调动天下各州兵马。”这个时候由李初出面,其实对武媚娘来说是最好的。既让人看到了李初和武媚娘是感情深厚的母女,也让李氏宗亲的人明白,李初完全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只要李氏宗亲的人不冒头,不想对付武媚娘,其他的人来武媚娘都无所畏惧。
而且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手握兵权,没有一个人比李初更值得武媚娘信任。
“何日启程前往扬州?”武媚娘多嘴问上一句。李初没有半分犹豫的回答,“即刻。请太后颁下诏令。许我调动天下兵马。”
这是武媚娘自己刚刚说过的话,应该不会忘记。
“拟诏。”武媚娘也是行事雷厉风行的人,竟然李初决定现在马上赶往扬州平定叛乱,而且李初答应是一个月的期限,武媚娘自然配合。
诏书很快拟好,李初执手中的诏书冲上座的李旦作一揖,如此,退了下去,李旦有千言万语想说,最终一个字都没有说出口。
很多事从一开始他们各自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像现在坐在这个位子上,李旦没有反抗的余地。同样,他也没有办法阻止李初去不去这一趟。
萧太后很兴奋:“打仗好啊打仗好,打仗我就可以涨积分。”
宣太后:“比起打仗这件事,群主一定所向披靡,毫无悬念。想想怎么利用打仗巩固群主的地位。”
没错,既然李初打定主意要争帝位,总不能等武媚娘登基之后再开始筹备起来,而是要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断的让李初壮大。只有这样,李初才有可能最后成功上位。
吕太后:“自然是不断的收拢将士,提拔人才。”
孝庄太后:“有些事群主早就已经开始做了,只是现在要特别巩固一下。军中为大唐出生入死的将士不少。可是,仗打完之后,他们如何安顿一直都没有明文规定。不如群主就从这方面下手。”
收拢人心,只是收拢一个人的心没什么意义,而是要收拢许多许多人的心。
作者有话要说:武则天本来就是一个恐怖的人!不过我们初初绝对要反击的,等着!
第141章 平定扬州
有些事可以暂时先放一放的,眼下李初最该做的是调动兵马。
有了武媚娘给的诏书李初行事方便,天下各路的兵马她尽了然于胸。哪一路的兵马赶到扬州更近,又哪一路的兵马可以迅速的包抄扬州的叛乱,李初开始有条不紊的安排。
而在这个时候,扬州再次传来消息。以徐敬业为首的叛军们竟然选择南下,打算以长江为天险和大唐的兵马对峙。
这样的消息传到李初的耳中,李初一下子笑开怀了。“若是他们北上,或许需令人畏惧。选择南下,他们是不是忘了自己的初衷?败事已成,现在不过是寻一个机会,将他们击溃。”
“可惜英国公一代战神竟然有这么一个孙子,着实是家门不幸。”显然,李初对于李绩十分敬重。所以面对徐敬业没有继承祖上半点聪明,却敢挑起这场大叛乱的作为,十分看不上眼。
“长公主还是思量如何平乱才是。”比起李初根本不拿徐敬业当回事。奉召前来的将士希望能够赶紧平定叛乱。
李初点了点头,“快到扬州境内了吧。既然如此,那就先小试牛刀,看看徐敬业手下的兵马究竟都有多少能耐。”
李初虽然没有赶到扬州,但是其他的先行军队都已经开始往扬州靠拢,这个时候李初想让兵马出动试探一下徐敬业部下的十几万大军都是什么水准,自然没有问题。
所以在李初抵达扬州之后就已经收到消息。先行兵马和徐敬业一战则胜。
具体的战报已经送到,李初赶紧接过,拿在手里翻看全部的战报后,冷冷的一笑。
“长公主,眼下我们如何行事?”李初一来就有捷报传来,这可是好消息,接下来是不是应该考虑乘胜追击?若能一鼓作气将徐敬业之乱平定,可是立下大功。
李初合起战报,“明天我去扬州会会他们。命三万兵马准备。”
“长公主何必以身犯险?徐敬业等人都是亡命之徒,若是长公主与之对战有所闪失,我等如何向太后交代?”虽说李初是主帅,依然有武媚娘派来的人跟着的。此人便是魏元忠。
魏元忠此人,李初从前也和他打过不少交道,知道这是个人才。此时面对魏元忠的担忧,李初回答道:“上了战场,怕死的人有什么资格号令千军万马?此事我心中有数,你且留在后方。明日我会一会扬州的主力,若是能够一举歼灭,自然再好不过。”
眼前的这位长公主不是一般人,魏元忠心知李初打定了主意,不会允许他再置喙。只能老老实实的应下一声是,连忙让人去准备最精锐的三万兵马,明天和李初一同出战。
“魏大人这些年平步青云。我未曾向你道贺。”看魏元忠不在反对,李初也抽空和魏元忠说道说道。
“都是太后和陛下提拔。”魏元忠不敢松懈,和李初说话也是小心谨慎。
“此一战若是得胜而归,魏大人往后更会再进一步。”武媚娘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有功于她的人,她会大肆奖赏。魏元忠确实是有才之人,武媚娘一定会笼络,重用。
所以李初看到这样的魏元忠,自然也是爱才之心再起。
不过,这样一个由武媚娘亲自提拔起来的人,李初会试探,绝不会轻易动手。
“若能大胜而归,功劳在长公主。”李初这一路调兵遣将,魏元忠自然明了眼前这位盛名在外的长公主名不虚传。
正是因为如此,这一场仗若是赢了,功劳最大的是李初。
“我明日出战,后方交给魏大人,我许你便宜行事之权。”李初笑笑的开口,魏元忠一时不解李初为何给他这个权利。
“好了,多日赶路,大家都累了,魏大人也早些回去休息吧。”李初这么撩拨完人的心,却不给人解答,魏元忠就算心里再痒痒也不敢多问,恭恭敬敬的退下,多一句话都不敢说。
不过李初有意给魏元忠那么大的权利,萧太后问:“你到现在难道还觉得眼前的这位不算人才?”
李初:“自然不是这个意思。人才,自然要看清他的底线在哪里,有多大的本事,扬州城内,徐敬业可是放话说找到贤儿了。”
提起此事,萧太后:“一听就知道是假的,只是他们一开始打的是匡扶庐陵王的旗号,怎么现在又说找到李贤,目标不明,着实让人无所适从,怪不得他们会败。”
后世的史书记载这一场所谓的叛乱,声势确实挺大的,可惜最后功败垂成,徐敬业没个好下场。
如今身临其中,对于一个个不靠谱的人,萧太后心里一直就犯嘀咕,他们一个两个的,又说在帮李哲,然后又拉出一个李贤来。
李哲也就罢了,人还活着,本来就是李治选定的皇位继承人,虽然只当不到两个月的皇帝就被废,也正是因为被废,这样的人选择亮出来,说服力完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