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番外(417)

作者:意元宝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所以说朝中的臣子们都在心里暗暗再次嘀咕,皇帝陛下,您是扶起一个天后不要紧,还想扶起另一个公主和天后打擂台吗?

满腹的疑问也不敢说出口,还是老老实实的处理朝政吧。

留在长安随太子一道监国的政事堂诸位宰相,第一次站在太子的东宫里,看到李初坐在太子的左侧,而武敏之就立在太子的右侧,这样的局面就宛如李治和武媚娘错综复杂的关系,两个人代表的两方。

看的臣子们皆是胆战心惊,老老实实的把朝中的一些正事一五一十的告诉太子。

李哲虽然坐在正座,而且贵为太子,这些事情他一听就觉得头昏脑胀,可是李初坐在一旁,虽然不发一言,而且看起来很悠闲,李哲却不敢有半点松懈,就算听的再头痛,也还是装着把话全都听完。

“太子,请太子定夺。”禀告完一件事,臣子们就开始请李哲定夺,李哲虽然看起来好像都听进去了,实则一句都没听明白。

乍然被臣子一问让他定夺,李哲一下子看向李初。

“你定夺不了的是看我作甚,直接问他们,他们是臣子,你是太子,竟然让你定夺,就让他们给出主意来让你挑。”谁也没有想到,李初当着朝臣的面,竟然教起李哲如何应付朝臣。

李哲眼睛一亮,让他动脑子的事情他是做不了,让他动嘴皮,那完全可以。

“诸卿都有何看法不妨一提。”李哲学着李初的话,冲他们开口说话,就得让他们把主意都说出来。

臣子们没有办法,七嘴八舌的开始发表意见,然后又都看向李哲,等着李哲再次开口。

本来脑袋还算清醒的李哲,随着朝臣们七嘴八舌的发表意见,早就乱成了一团麻,理都理不清。

虽然没有眼冒金星,但是让他定夺,李哲第一反应还是看向李初。

李初轻声开口,“太子是太子,所有臣子都是辅佐太子办理国事的。所以太子不需要过于聪慧,也不需要有多样样精通,凡事只要听得清所谓利弊,利大于弊者可以做,弊大于利者不可行。”

这么一说来,李哲理了理刚刚听过的话,可是头痛,一句都不记得。

李初在这个时候再次开口,“和突厥一再交战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消停过,可是大唐久经战事,军事疲惫,国库空虚,眼下大唐再胜,突厥的兵力已经被击溃,诸臣中有的人是要一鼓作气再把所有突厥人杀掉,有的人却要休养生息,与民安和。所以两方争执也就这两点而已,想要在其中作出选择并不难。”

“愿听姐姐教导。”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从他们这些宰相的嘴里说出来复杂无比,听听李初怎么简言意洁的总结。李哲现在整个人都精神了。

“驻守突厥的兵力依然还是要的,但是只要突厥不再起乱,不再于大唐为敌,就不需要赶尽杀绝。与人留一线,也是给自己留一线,赶尽杀绝,只会引起更大的叛乱。得不偿失,对大唐有害无益。”说到这里,李初的意思也算是表达的很清楚,仗,她是不希望再打下去的,偏向于以民养息。

“至于害怕突厥再起动乱,我不是已经提出以夷制夷的办法。你们没有看到效果?”这件事早几年李初就已经提起过了,现在都过去两年,微见成效,难道这些人都当做看不见?

要是李初不提,他们真是要把这件事给忘了,成效,确实是有的,派去东突厥的人这些年确实做得挺漂亮的。

李初问道:“具体如何防御,此事请兵部诸位将军商量后,让他们拿出一个好的章程来。”

“公主,此事还是应该让政事堂诸位来做吧?”有那宰相出言,想把事情揽过来。

“诸位都是政事堂的宰相,可是你们有几个上过战场,有几个了解东突厥的将士什么情况?纸上谈兵不可取,皇帝太子懂得放权,你们当宰相的更应该懂得。天下之重,你们要权,更要懂得以国为重。”李初很清楚,政事堂的宰相们提出这点想法是什么意思,可是她更要点醒他们,有些事不可以犯。

权力不是一个人可以握的住,占得了的,想要让大唐好,就得要想尽办法的让大唐各方的能人各展所长。

一群不管心里有什么杂念的人,被李初一番警告都不敢做声了。

“术业有专攻,用专攻之人总比用纸上谈兵的人要好。太子要牢记。”李初斥完宰相们,不忘给太子李哲上一课,让他把话记牢。

李哲细想觉得十分的有道理,连连的点头,“是,我一定记牢。”

宰相们听到李初的话,有些人嘴角不断的抽搐,“公主不该如此教导太子。”

总是有人出言进谏的,李初反问道:“依你所见,我应该怎么教太子?让太子握紧大权,不让诸位宰相参与,还是让太子乾纲独断,一意孤行,更或者任人不以其才,不知避人短,用人之长?”

想和李初耍嘴皮子来呀,李初可一点都不担心,一番问题丢下去,那提出不可的宰相脑子转弯没李初那么快一时卡住。

李初道:“太子代天子执掌天下,天子掌天下,事事亲为,事事去做,还要你们宰相做什么?又要这天下各地官员做什么?若以天下比之于船,天子当为船而已,船如何行驶,难道不靠你们把大海的情况摸清楚,各司其职,能够达到目的?”

这番话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可实际上又有很多的问题。

天子如果只是船而已,那不就是个摆设,任人摆布而已。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以君为船,你们定是在想,天子岂能是任人摆布的。但是如果天下官员都不曾想过为民为国,对于天子来说,耳目闭塞,他连船都不如。”李初既然说出这个比喻,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耳目闭塞的君王就等于被人砍去了双手双脚,想要知道天下的事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这么一说也还说的过去,李初的想法总是与人不同。

“祖父曾经说过,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我才会认为君为舟,而宰相或是天下官员都是船上的一员,各司其职才能保证船能达到我们共同的目的。”李初是在太宗李世民的话里延伸的,众人一听不得不认可。

“姐姐所言甚是,我都记下了。”李哲可是李初的粉丝。李初说的话都是真的,也都是对的,绝对没有不对的时候。

宰相都看明白了,李哲和李贤完全不一样,李贤那是根本听不进李初说的话。可是李哲却奉行李初说的一切都是对的。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宰相们出了东宫,依然还在考虑这个问题。

“安定公主参与朝政一事,不管是天皇还是天后一致同意。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朝中的大臣们没有一个人置喙。如今天皇和天后前往嵩山封禅,朝中大事交给太子监国理所应当,竟然却又让公主辅佐,瞧瞧今天东宫的场面,公主在左,周国公在右,这是天皇和天后打擂台吗?”交头接耳的说起今天的情况,宰相们心里也是满腹的疑惑。

“我看不像是打擂台。你也说了,安定公主参与朝政的事情是天皇和天后一致同意的,如果是打擂台,那应该有一方不同意才对。而且你没看到,就算是天后的人也一直都听从公主的安排。周国公虽然在右,但是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说过。”

确实如此,武敏之虽然在那里坐了半天,听了半天的话却从来没有插话说过一句,这么样的局面,难道不让人奇怪?

“唉,这可如何是好?”打擂台不是,要说是一伙的,那也不可能。

“这皇家的事,我们少管还是做好我们分内的事。赶紧去兵部传话,让他们想想办法,怎么出主意牵制东突厥。”李初让他们想的办法,他们得去想。不管怎么说,李初出的主意还是可以的。

宰相们都走了,东宫的正殿里就剩下李哲、李初,还有武敏之。

“周国公此来。听听而已?”人一走,宰相们不敢问武敏之的问题,李初可不避讳。

武敏之都被点名了,立刻朝着李初还有李哲作揖,“太子,公主。天后是让我辅佐公主的,所以我不需要多言。”

李初扫过武敏之,怎么觉得武敏之的话听起来那么不得劲?辅佐公主而不是太子,李初一声冷哼,“武敏之,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上一篇:清穿成康熙表妹下一篇:永明女帝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