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首辅的炮灰前妻[穿书](45)

作者:不吃糖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发生绝收这种灾情不是一个月就可以扛过去的,至少一年都没有吃的。

官府就算有心救助,给这么多人发一年粮食,也是有心无力。

这样是桥小夏跟沈黎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官府当作救命稻草的原因,开仓放粮只能管一时,不能让这些人过上正常的生活。

难民的命运都在小小的红薯上面,是否能够填饱肚子,就看这个的了。

而且他们这边如果成功的话,就说明郭忠带着沈家农庄帮手,也会在豫州大获成功,那样他们就会让灾情最严重的豫州百姓都吃上食物。

桥小夏难免有点紧张,只能握住沈黎的手。

难民当中经验最丰富的老伯小心翼翼地拨开土地,是不是大丰收,就要看现在的了。

在几个人合力下,终于把藏在土地下面的甜美食物给□□。

一株红薯苗,就能产六斤红薯!

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所有人拼命把这一亩地的红薯全都挖出来,慢慢地去掉上面的泥土,只留可以吃的根部,也就是红薯的部分。

他们要计算一亩地红薯的产量到底有多少,但是刚刚那一株红薯已经给他们极大的信心。

万奇国一亩地小麦的收成大约在三四百斤,这已经是极高的收成,毕竟古代的化肥跟育种都没那么科学,能有这么多产量已经很好了。

再早之前,一亩地产量一两百斤才是常见的。

所有,在场所有人都觉得,只要红薯一亩地的产量能有五百斤,那就是绝好的食物。

等一亩地的红薯堆积起来,跟小山差不多,这下称重就更让人期待。

沈黎小声问桥小夏:“你觉得红薯应该有什么样的产量?”

桥小夏想想前世的数据,开口道:“如果育种好,气候合适,春季种的红薯能亩产六千斤,夏季的红薯亩产四千斤左右吧。”

这个数据让沈黎都震惊的看过去,他也能说的上博览群书,但亩产千斤这种神话,只存在神仙下凡才能有的程度,为什么桥小夏能说的这么坦然。

一切的一切,让沈黎对桥小夏生活的地方更加好奇。

如果有机会桥小夏愿意跟他说的话,那才算真正对他敞开心扉了吧。

桥小夏不知道沈黎心里的好奇,现在注意力都在红薯的称重上,她一手心的汗,想知道现在的产量 · 到底多少。

负责称重的小吏一点点地把数量往上加,算了第一次之后,他看着数字不敢相信,要知道他负责粮食称重这么多年,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数字。

这怎么可能啊。

他都有些怀疑自己的算术水平,不敢置信道:“是不是哪里有错误,怎么可能产量这么高。”

“怎么了?”沈黎开口。

小吏连忙道:“禀告沈大人,是这样的,小的算了好几遍,这些红薯加起来,竟然亩产一千五百斤!小的从未见过这么高的产量,唯恐是哪里出错,要不然再称一遍?”

一千万百斤?!

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他们都是一辈子种田的人,哪能不知道平时的产量是有多少,小麦能有四百斤就是顶天了,要祭祖的好收成。

现在的数字,怎么可能?!

倒看着沈大人的表情,一定惊讶都没有,难道这个产量是真的?

沈黎刚刚听过桥小夏的那句话,心里早就有了准备,但见周围人一脸不敢置信,直接道:“再称一次,你们也好放心。”

这意思是,沈大人已经知道会有这么高的产量?

第二次称重所有识数的人都围上去,生怕出错。

但是数字出来之后,所有人几乎不敢呼吸,亩产一千五百六十二斤。

这个产量,怎么可能,到底是什么粮食能产量这么高?!

桥小夏闭上眼,终于松口气,她赌对了,红薯果然是能救命的东西。

“谢谢你。”沈黎开口,当着所有百姓的面,亲亲桥小夏额头,不少害臊的人脸都转过去。

但沈黎接下来的话却记到所有人心里:“谢谢娘子找了这么好的食物,如果不是你的慧眼,这些海外来的红薯跟土豆,根本不会出现在咱们的土地上。”

是啊,难民们马上想到京城里的传言,虽然他们来得晚,但也听说过风言风语。

桥小夏是堂堂的大学士夫人,明明可以在家里享清福,但是却在郊外的庄子里天天伺候庄稼,这个事让桥小夏招来不少嘲笑。

都觉得她就是乡下出来的,所以喜欢做这种事。

但在所有难民眼中,桥小夏就像仙女一样,带来这么好的粮食,还教 · 他们怎么种。

这样的人竟然被那些达官贵族嘲笑,真是不应该。

桥小夏忍不住笑,戳戳沈黎手心,转而看着大家道:“还等什么,咱们丰收了啊!”

对啊,桥小夏这么一说,大家才反应过来!他们丰收了!甚至比往年的收成还要更好!

这下,整个郊外都传来欢呼。

所有人提到桥小夏跟沈黎,言语里面皆是夸奖。

在这些百姓们眼里,他们就是神仙一样的存在,什么皇上太后,哪有沈大人跟沈夫人厉害。

他们可是知道,为什么他们不准京城,为什么每次靠近京城,那些侍卫防他们跟防贼一样。

也就是沈大人跟沈夫人才会这么对他们。

沈大人跟沈夫人就是他们的神。

第38章 首辅大臣。

喜悦的消息传遍整个京城。

户部的季大人坐不住了, 掌管万奇国钱粮的官员,自然知道新庄稼亩产一千五百斤是什么概念,虽然沈黎已经说明了这种食物饱腹快,但没有米面顶饿, 那也是出乎意料的惊喜啊!

有了土豆跟红薯这两种食物, 以后的灾年就会好过很多。

就算是饿的比较快, 那又怎么样, 产量这么高不说, 还抗旱耐涝, 简直是神物。

以后这种灾年也不可怕了。

桥小夏跟沈黎真的就那么厉害?

之前他们听说过, 桥小夏从海外商人手里买了很多种子跟海外食物, 当时还觉得他们就是没见过世面, 这才会有那么兴奋。

现在知道了, 没见过世面的是他们,明明海外商人来了那么多次, 只有他们两个明白这些东西的重要性。

当初谁嘲笑的最厉害,现在都不好意思出门。

京城因为这两个人的到来天翻地覆。

太后硬是憋着一口气, 这么长时间什么话都没说过, 她就是不明白,这两个人为什么总能转败为胜。

这么棘手的难民到他们手里,竟然异常听话。

就算太后再不爽,也只能承认,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比沈黎处理的更好。

而且那些搭建的简易房子,许多都可以拆掉了,这些豫州来的难民,准备卖一部分红薯跟土豆, 然后租车回家。

他们都是恋乡的人,如果不是在家乡过不下去,不可能背井离乡跑这么远。

现在他们知道了红薯就可以育苗之后,迫不及待想回到自己的田地里,他们家里还有房子,虽然也不怎么好,但至少比这里的强,即将来的冬天,在家乡过,总比在外面要好。

不少难民开始返乡,带着几万斤红薯一起,别提多高兴了。

而豫州那边也传来好消息,那边的事情是郭忠跟祝大学士负责,那边的土地还是干旱,但红薯跟土豆在那,平均也有八百斤的产量,这种产量让 · 所有人欣喜。

因为日照时间长,豫州的红薯要比京城郊外的红薯更甜,这也算意外之喜。

更重要的是,不少富庶的地方知道这种新奇的食物,很多商人都想去尝尝鲜,于是赶着货物准备去豫州换红薯,有这样的往来之后,想必很快豫州就会恢复生机。

原本想象中灾年的惨状并没有发生,而是重获生机。

不少人提到沈家夫妇,心里别提多感激了。

是沈家夫妇才让他们重新有了新的生活,在豫州一带他们的名声骤然提升,凡是提到他们皆是仰慕。

太后越看奏章越生气,这都是郭忠跟祝大学士送来的奏章,讲的都是豫州的现况,而他们两个也准备打道回京。

这次平息灾情因为有红薯跟土豆的出现,处理的比以往都要顺利,年轻的郭忠可能没那么觉得。

但年事已高的祝大学士忍不住对郭忠道:“老夫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旱灾,当时人相食,烹小儿,人饿的吃树皮,吃泥土,就这样也饿死一户户百姓。当年要是有红薯这种神物,也不至于那么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