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三国)+番外(172)

周皎见他若有所思的样子,有些好笑,接着道:“至于是非功过、孰好孰坏,那是后人才能评判的,与我们没有关系。”

她将茶壶从炉上取下来,将煮好的茶水倒了出来,把其中一杯递给孙绍,道:“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又有谁能说清楚我们今日喝的这一杯茶是否也会影响后世的人们呢?与其在意这些,倒不如将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不是吗?”

孙绍对上她明亮温和的眼睛,不由轻快地应了一声。

议和的日期定在了三日之后,江东使团自然也立刻准备起了议和时需要提出的条件,其实大部分条例都是还未出发前便商量好的,比如城池归属、百姓户籍,同时还要约定友好往来,不得私自侵犯对方领地等等……除此之外,周皎还不忘追加一条——给孙策封王。

其实这条她在江东与孙策讨论的时候,孙策还是有些犹豫,毕竟如今名义上还是刘家的天下,这天下再怎么乱、孙策再怎么厉害,终究还是个“外人”,贸然封王恐怕容易落人口实。

她这样一说,众人也都能想到其中利弊,不由有些犹疑,各自沉默不语。

周皎见他们犹豫,摇摇头道:“曹公所思所想恐怕也是这一点。”

自汉朝建立以来确实没有异姓王出现,汉高祖刘邦也说了,臣子们的功劳即使再大,也绝不能封异姓王出来。

但那又如何呢?曹操如今不称王不代表他不想称王啊,何况现在孙策与曹操实际上是二分天下,名义上却还要屈居于曹操之下,实在是说不过去,他们还是要尽早从曹操之下脱离出来,“自立门户”才好,起码要成为和曹操平起平坐的身份,至于之后要不要根据情况再从汉朝臣属的“大笼子”里面跳出来,就看孙策的个人意愿了。

周皎给众人细细剖析了一番理由,听来确实有些道理,众人理解后自然应了下来,纷纷摩拳擦掌,准备着在之后的议和之中大展风采。

第134章 信步其中逢旧友

转眼间便到了议和之日,因为场面比较正式,自然是要穿官服的。

周娇是女子,官服也略微有些不同,除了品级不同二有些诧异,整体与其他人相差不多,看着也还算整齐。

议和说到底就是展现嘴皮子的时候,周皎还不忘戏谑地让人自带了茶叶,说是有人要是喝不惯议和会馆里的茶水,冲杯自家的茶必然能好好和他们辩上个几百回合,原本有些紧张的人听她这样开玩笑,也从容了不少,都笑着称是。

一行人到达议和会馆的时候,曹操派遣来的人都已经落座,看着年纪都不小,应当是“履历丰富”。

双方对视一眼,各自哼了一声,大有互相看不惯对方的意思。

周皎见他们这样,好悬才没笑出了声,只是对着坐在中间的曹昂微微颔首。

说来距离他们上次相见也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曹昂除了比当初更多了些坚毅,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曹昂也向周皎点头示意,两人碍于如今的情形,也不方便叙旧。

周皎坐下之后,对曹昂道:“既然如此,我们便开始吧。”

曹昂微微颔首,道:“好。”

周皎对一旁的顾邵道:“孝则,将我们的条件都念一遍。”

“是。”

顾邵应了一声,从袖中拿出一个册子展开,将其中孙策对于目前的边境划分等等一系列要求都说完,直到最后才将封王的要求说了出来。

如果前面的只是让对面的官员脸臭,那“封王”这个条件一出,对面就炸了锅,纷纷唾沫星子飞溅,引经据典证明孙策这么做是大逆不道,不合时宜。

周皎这边虽然平均年纪没有对面大,但战斗力也都不是盖的,他们其中有的亲身经历过诸葛亮当时的舆论战的盛况,有的曾经是学堂中力辩群雄的辩论高手,大多是经常在秣陵的大榜上跟人吵过架、辩过论的,看到这场面完全不怕,也一股脑地辩了起来。

周皎虽然坐在中间,但全程基本不怎么说话,偶尔喝一口茶,兴致盎然地看着两边吵架。

要论引经据典,她看的书自然是没有这群人多,周皎当然不和他们辩论,以免将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对面的曹昂也不怎么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周围的人吵架。

“周正使,你为人臣下,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竟然也不劝谏,任由孙策胡来吗!”

周皎原本安静如鸡,忽然被点到了名,不由微微挑眉,却也不含糊,道:“敢问何处大逆不道了,若论夺权篡位,吴侯从未做过,他治理江南多年,江南可曾发生过动乱?比起北方自顾不暇的样子,江南百姓安居乐业,大多能吃饱穿暖,这不是吴侯的功劳吗?难道非要那些莫须有的‘军功’才能评判吴侯的作为?”

“你!”对方被周皎噎回去,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只能在那里气着只捋胡子,却没办法否定。

周皎也不搭理他,只是自顾自地抿了一口茶水。

曹昂此时开口道:“高祖确实有言在先——‘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正使何解?”

周皎见他开口,这才露出一个笑容,道:“当初的曹公我不敢妄言,如今的曹公坐拥北方,真的还是这样的想法吗?”

曹昂还未说话,先前那个官员已经瞪大了眼睛,怒斥道:“你……你不知尊卑!不过区区一个女子,也敢妄言!”

“怎么,尊驾难道是心虚了?”周皎冷笑一声,道:“这汉家的天下久经战乱,王侯的座位上坐着的是谁与百姓的安定相比难道更重要吗?这天下是汉室的天下,更是百姓的天下,若不知道体恤百姓,只知道拥护那些荒诞之徒,国势衰微才是不可逆转!”

她这话说得掷地有声,众人一时间不由安静下来,只是盯着她。

顾邵也开口道:“更何况女子又如何?若心胸狭隘,不识大局,只怕连女子也不如。”

陆绩在一旁微微颔首,显然也是赞同。

周皎只是接着道:“况且如今的江南,能有谁比吴侯做的更好?不如诸君南下看看?”她说这话的时候声音低沉,倒像是一种武力威胁。

会馆内一片寂静,气氛也格外压抑,所有人都不再言语,仿佛都失了声音。

周皎这才笑了笑,格外和善,好像刚才厉声责问的人不是她一样,她开口道:“吴侯也并非不讲道理之人,若是曹公愿意,我们愿请北方学子来我吴地学习道理,听闻曹公在各地设立官学,各个官学可酌情选一部分人,学子们的路费与学费我们可以出资。

同时,我们所研制的农具也会交由北方一部分,若是曹公还想要,也可以低价从我们这里购入。”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忽然这样温和宽容,提出了对北方的优惠,让人不由在心底松了一口气,曹昂身边的几位大臣面色一时间都有些松弛。

曹昂却面不改色,只是又道:“周正使可有什么条件?”

周皎被他看穿心思,也不惊慌失措,只是笑道:“自然也是有的,听闻北方骏马良多,想请曹公每年给我们一些好马,西边也有蛮族,若无战马,无法护百姓安康。”

曹昂微微颔首,道:“容我们考虑一二。”

“自然。”

第一日的议和便这么结束了,等到回了会馆,众人身上也是汗涔涔的,毕竟这议和不是小事,事关江南,要是办砸了就不好了。

孙绍忍不住对周皎道:“之前我还看到姑母坐在那里从容不迫的样子,可是转过头就见姑母呵斥他们,和平日里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周皎平时哪儿有那么大的火气,对谁不都是和和气气的,对孙绍这些小辈就更不用说了,一点架子都没有,还常和孙绍与孙登开玩笑,刚才厉声质问对方的样子确实把孙绍吓了一跳。

周皎有些好笑,道:“对外人能和对你们一样吗?”

孙绍有些不好意思地摸摸头,道:“那他们会同意我们的要求吗?会不会因为我们要求高而……”

周皎摇摇头,道:“不会,毕竟如今是我们占上风,新野那边的江东子弟还虎视眈眈地盯着呢,他们不会犯傻。”

她见孙绍还有些不大信,接着说道:“谈判就是这样,一开始就要将条件谈高,然后再给对方以希望,这样他才愿意与你继续讨价还价,最后达到我们的目的,还要让他觉得自己赚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