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愿得他人多赞我
周瑜给了周皎一封信,不过那信不是他写的,而是替人转交的。
信的主人是蔡显。
这次孙策交手的对象就是蔡显,没有人想着保江夏,蔡显又不希望江夏百姓因此受难,所以主动派人来求和,同时让人想办法将这封信转交给周瑜,再让他转手周皎。
周皎看着外面的“周娘亲启”四个字,原本有些犹豫,但想到周瑜拿到这封信再转交给自己也不容易,还是拆开了,没想到里面却内含玄机。
因为里面装的是诸葛亮的亲笔信。
当初在襄阳时,周皎跟着诸葛亮练了许久的字,他的一笔一划早已刻进了心里,只一眼就认了出来。
想到如今诸葛亮还在襄阳,说不定因着她的关系与叔父过得窘迫,周皎心中一阵酸楚,忍着酸涩展开信纸,就着昏黄的烛光细细读了起来。
信中都是诸葛家如今在襄阳的境况,即使诸葛亮不写,她也能猜到如信中一般的落魄,不过他因为庞德公等人的庇佑,没什么太大的忧患。
其中也隐晦地提到了襄阳的局势,不过是以一件趣事来说的,想必是考虑到了这封信说不定会有人窥伺。
周皎之前倒是知道上屋抽梯这个成语,不过如今听诸葛亮亲自说出这件事,既无奈又好笑。
刘琦想必是真的被逼急了,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都想的出来。
不过也能说明他是真的没有办法了,只能出此下策。
诸葛亮并未说明他出了什么主意,不过周皎已经知道了事情的过程——刘琦在襄阳实在是混不下去了,只好跑路离开襄阳前往江夏,因此暂时转危为安。
只是万万没想到刚到江夏他就撞在了孙策的枪口上,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便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合谈行列里也有他,不知道。
不过如今江夏已经被孙策攻占,刘琦的去处恐怕也不多,若是真要继续远离襄阳跑路,长沙郡极有可能是他选择落脚的地方。
毕竟孙策刚打完一仗,暂时不会攻打长沙郡,其次便是天高继母远,豫章较为偏僻,躲避蔡氏一族的爪牙暗自发展是不错的选择,至少刘表还活着,短时间内他还不用担心性命问题。
周皎心里转了一圈,已经有了计策,不过要等到刘琦的具体消息才好,当然,按时间来说,应该也差不多了。
她接着看下去,信尾又写如今诸葛玄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大好,惦记着她与诸葛均在孙策那里过得如何,最后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思念。
“惟望卿安,一展胸襟。”
周皎不由露出一个笑容,小心翼翼地捧着这几张信纸,指尖轻轻地摩挲着页脚,许久才将信纸按照原本的样子折好,夹进了书中。
有这样的知己,有这样的爱人,是她的幸事。
如今江夏也已经被孙策揽入版图,之前周皎提过的“选人制度”也被提上了日程。
周皎早就准备好了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普通的应聘考试,分类选拔,先过考卷,再行面试。
孙策细细咀嚼着这几个词汇:“考试……面试……”
周皎立刻点点头,道:“是啊,根据如今的事实出几道考题,分类报名,从优录取,再从考生中一一面试,根据考生的答题情况按需分配。”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摸摸头,道:“毕竟识字也未普及,人数少好考量,这样做可以尽快看出考生的才华,不过仅此还不够,选拔结束后还要下放他们前往各个郡县锻炼,半年一考,一年后根据情况再考虑是否提拔……不过这些只是作为如今暂行的方法。
等到南方安定,还要再想新的办法,到时候伯符哥哥也可以考虑推行普及读书识字,唯有这样才能保持人才持续培育,不会出现无人可用的状态。”
周瑜明白她搞这一出的目的是为了借机釜底抽薪、分解世家,出发点极好,但事情不止她说的那么简单,他还是泼冷水道:“这事关系世家,吴四姓都有各自的私塾,他们的条件同样优渥,而且是我们恐怕不能给的,所以许多寒门士子都会选择依附世家,要他们抛弃现在的优待来参加考试,实在是不大可能。”
周皎嘿嘿一笑,道:“那就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呗。
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普通百姓,只要把考试的好处宣传到位,自然会有明事理的人选择我们的。”
孙策笑了笑,揶揄道:“我们阿皎当真心怀天下,这样的事情,只要办成了便是名垂青史。”
周瑜无奈地摇摇头,道:“她要真能做成再说吧,不要如同上次将农耕的事情丢给了仲谋一般才好。”
周皎撇撇嘴,随后道:“名垂青史倒是不重要,只要后人提起我能想到一点好就行。”
她想起诸葛亮信里说过的事情,道:“如今荆州内乱,刘表长子刘琦势单力薄,又担心性命,想要谋求些自保的力量,我们可以拿他做文章,借机让荆州内讧。”
周瑜看向她:“怎么说?”
“蔡氏一族与刘琮是一丘之貉,蔡瑁对蔡夫人的计谋一向是采纳的,按照她的性情,恨之欲之死,刘琦必定没有什么好下场,我们大可以暗中支持他,让他去和刘琮斗。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荆州内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孙策沉思片刻,道:“有用倒是有用,不过现在在荆州安插人手已经有些晚了,刘琦现在对于贸然出现的人必然会提高警惕。”
“以家中的商路去倒是没什么问题,毕竟蔗糖便宜,周氏的商铺在江南广布,借口行商去就好。”
周瑜接着道:“只是这样的事情,谁愿意去做?”
周皎这才想起,现在的人对于名节还是很看重的,这种类似间谍的不光彩的事情自然是没人愿意去做的。
她想了想,指指自己,道:“我啊。
我去。”
周皎倒是无所谓自己的啥名号,再说她也不是去做什么间谍的,光明正大地去,只要条件够“丰厚”,刘琦一定会答应的。
周瑜摇摇头,无奈道:“你这舒县长的位置还没坐好,就想着四处乱跑。”
周皎摸摸头,嘿嘿笑了几声,道:“我也算是喜欢冒险的人,阿兄你又不是不知道……”
周瑜叹了一口气,道:“要是当初没有带你去洛阳,或许你还能收收心。”
“我看就算你把阿皎关在家里,只要阿皎能出来,还是要先现在这样到处走动的。”
孙策笑嘻嘻地说道:“这样也不错,只阿皎这些奇思妙想就足够我们受用了。”
周瑜算是同意了这件事情,道:“现在荆州那边看的正紧,你也不必太着急,还是先把舒城管好才是,等到明年年初再去也来得及,你也好好准备一下。”
“知道啦。”
周皎眨眨眼睛,道:“将来要是伯符哥哥想看看海外有什么,可以考虑一下我。”
先提前去琉球插个旗玩玩。
今年过年比以往还要热闹许多,毕竟江东安定,饥荒问题也因为土豆的推广而缓解不少,孙策又严禁军队肆意妄为、骚扰百姓,因此新攻打下的豫章与江夏也算是安定。
至于舒城,周皎已经提前安顿好了下一任舒县长的接替事物,只要有人交接,她立刻就能下岗。
她大概是第一个迫不及待等下岗的官员。
因为大型推广的农耕,江东格外的安逸,与此同时,一个令人惊奇的消息在人群中流传起来。
吴侯孙策三月时要在丹阳举行一场春试考校人才,考试维持三日,内容只有三项——文试、武试与面试。
只要来参加的人都有补贴,免费吃住,路费补贴,考中后安排官位,没考中的可以一年后再来。
以往的选官大都是地方推举,人们也是第一次听说考试这个东西,不免有些惊奇,周瑜又特意派人到处宣扬考试的好处,一时间倒是热闹非常,与此同时,周皎的名号也响亮了起来,一个察举出身的女人为普通士子谋福利,倒让人心生奇异之感。
而提出这件利民好事的人正在头疼。
周皎看着眼前的竹简,犹豫片刻,走到窗边看着打扫庭院积雪的仆从,撑着下巴若有所思。
练师原本在廊下站着,见她只穿单衣凑近窗边,有些担忧地走过去,道:“小娘子不再穿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