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咯吱咯吱几声响动,老板娘先是倒抽了口冷气,随即整个身体一软,趴在柜台上,喉咙深处发出一丝呻吟。
“好,好舒服!”
她本来肩膀到脊梁,还有腰身都酸疼的厉害,面上虽然不显,可在这等地方生活久了,难免一身的伤病,可此时让杨玉英提着肩膀,一路向下捏,只觉得一股热流从上而下,浑身暖洋洋的,骨头好似轻了好几斤,舒服极了。
杨玉英也就给她按了几下子,老板娘就整个人软在柜台上,懒洋洋地不想动。
“老板娘,诚惠,五块钱。”
“给,给。”
老板娘迷迷糊糊地道。
给了钱,老板娘精神了下,心下惊异:“没成想,我到看走了眼,小丫头好手艺!这是会医术?”
她本来是觉得小姑娘可怜,一个人被丢在这等地处,怕不是要被生吞活剥了去,于是升起一丝怜悯,出口维护,不曾想,这小丫头竟有点本事,不像个没成算的。
杨玉英扬眉一笑,“老板娘客气了,只会皮毛而已。”
她先不急着拿钱定房间安歇,又道,“老板娘,不知你们酒肆缺不缺说书先生?我身无分文,欲赚些路费,不如我借贵酒肆的宝地,说上几段书,要是说得好,客人们捧场,赚了钱咱们三七分成,你三我七。”
老板娘一噎,抬头看了她两眼,想了想,竟然开口答应了。
她当然不是什么慈善人,大风酒肆也没搞过说书一类的花头,在这地方出没的客人,很少有闲情逸致想休闲娱乐,他们酒肆只要有酒有水,有菜有肉,生意就不会少,当然也不会多。
但是这小丫头要做,她略一思索,也便答应,别的不说,至少她还想找人给捏捏背,好歹能找得到。
捏背这事,很让人上瘾。
杨玉英便顺利在酒肆落脚,店小二很有眼力地给她分了一间房间,朝向好,面积大,还不要钱。
到晚上,她顺便在混在店小二里头,跟着吃了一顿饭,老板娘大约是觉得她有点厚脸皮,但也没说什么。
吃过饭,杨玉英早早回房间歇下。
入了夜,夜晚的风有点寒凉,杨玉英抱着被子,忽然睁开眼,转头看向窗外,盯着看了一会儿,又默默闭上眼睛睡了过去。
第二日一早。
徐徐清风吹过,难得少去几分黄土气味,多了点清香,杨玉英起床洗漱,就慢步走入酒肆,举目看去,见大风酒肆忽然多了好些客人。
整个大堂都坐得密密麻麻。
姜晚也来了,倚靠在窗边,眼睛赤红,神色疲惫,连皮肤看着都黯淡无光,头发蓬乱,仿佛一夜没睡。
她正死死盯着她左前方。
杨玉英的视线一扫,就看到她左前方坐着的是个年轻人,二十多岁,容貌端正,身上披着件蓝色的披风,神色严肃,低眉举杯饮酒。
是宋晟。
宋晟听见声音抬头,一眼就看到杨玉英,目中不禁流露出一点温润之意,起身想过来,他还没动,姜晚整个人就扑过来抱住他手臂,一口咬下去。
“你还敢看别人?再多看一眼,我就挖坏了她的脸!”
杨玉英:??!!
宋晟皱眉:“姜晚,你不要无理取闹!”
“我无理取闹,你就为了个傻瓜笨蛋,大字不识一个的蠢笨女人来骂我?”
杨玉英蹙眉,却不理会二人之间的纠缠,举步走到酒肆柜台旁边的空地上,笑道:“诸位,小女初来贵地,身无分文,莫可奈何,只能以说书为生,今日便献丑了,还望诸位客官有钱的捧个钱场,无钱的捧个人场……”
翠玲十五岁,年纪小,长得漂亮,说话声音清亮动听,此时又无别的消遣,一干客人还真来了兴致。
杨玉英又笑:“那今日便,先粗略讲一讲六经,讲得不好,大家多多包涵。”
众人:什么?!
“自古以来,士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艺’……”
所有客人:什么鬼!
第310章 骄纵
老板娘‘噗’地一声,喷了口茶水。
底下坐着的客人们也是人人惊讶。
他们走南闯北,见过的说书先生不胜枚举,讲江湖故事的,讲市井八卦的,讲历史传说的,讲话本小说的,应有尽有,但是在茶楼酒肆开讲六经的,还真一个也无。
“小丫头才多大的年纪,难道也读过书,上过书院?怎敢讲六经!”
旁边一老一少,祖孙两个中的老人,老气横秋地摇了摇头,冷声道,“荒唐!”
杨玉英却是一本正经,全然不觉得自己哪里不对。
翠玲这姑娘从小就笨,是出了名的小傻子。
姜晚带她从春月楼出来,这一道上,一开始还好,姜晚还稍稍客气一些。
但是没多久,她就发现翠玲脑子实在不灵光,因此对她越来越不耐烦。不是说动辄打骂,只是全然不把她当一个完整的人看,时常视若不见。
姜晚骄傲任性,因为家世的缘故,从小就要什么有什么,容不得旁人违逆,可她也不是没有脑子,不会闲着没事去得罪人。
她对翠玲态度轻蔑随性,说白了就是瞧不起她。
哪个千金小姐会瞧得起一个小小婢女?何况还是个小傻子,小笨蛋?
在翠玲的记忆里,她看到很多让人不舒服的场景。
春月楼的客人笑盈盈地开玩笑:“小傻子脑子不好,但是脸长得好,仁兄带回去虽然不能红袖添香,可也赏心悦目啊!”
姜晚正给宋晟写信,翠玲送了一杯茶过来,不过多看了一眼,姜晚便满脸的不耐烦。
“你又不识字,还看得懂不成!”
一句话,翠玲羞得满面通红,她想说,自己不是傻子,只是……可能有一点笨。
她还想说,她识字的,她不光会写自己的名字,还认识不少字呢。
只是她笨嘴拙舌,说不出来。
杨玉英感觉得到,这姑娘内心深处有说不尽的怨念和苦楚。还有些小女孩儿式的不服气。
“‘六艺’又谓‘六经’,为古人古书中最受看重,其次为‘记’或‘传’,乃解释或补注诸经者,《论语》就属于这一类,再次,就为诸子了,是六经之外,别成一家之言者,《孟子》,就是这一类。”
“《论语》和《孟子》两书,在殷时也就排在二三等而已,到后来孺国曾兴盛过,但也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一直到有陈一代……科举试题悉出‘四书’,自此,‘四书’终盛过‘六经’。”
“自从本朝太宗起,科举制度逐渐变革,尤其是近年来,世人更重格物致知,但四书内容依旧是考试的热点。”
“古时书籍赝品极多……《论语》大致可信,但其中一部分依旧是后人附益窜乱,就如《雍也篇》末‘子见南子章’,《乡党篇》末‘色斯举矣’章等,皆与孔门无关,或文义不类,疑非原文……”
小姑娘先是站着,后来随意扯过一把椅子坐下,语声清亮,滔滔不绝。
“小女学问不广,有幸了解到一点诵读经义的方法,今日便说一说给诸位听。”
一众客人先是失笑。
小小年纪一小姑娘,有胆子在酒肆里讲经,何等可笑?
先不说这等地方有没有人对这些知识感兴趣,就是他们真感兴趣,也没敢想过能在酒肆里听学。
当下,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举办义学,鼓励儒生就读,可读书依旧是个难事。
他们这些人,多是江湖人,或是商人,大多在世上艰难求生已久,对读书有着本能的敬畏。
一开始都觉得这小丫头在闹笑话,可是听着听着,众人忽然发现,小姑娘说得居然似模似样,一点也不像胡编乱造。
而且不止如此,那些本应只有读书人能听得懂的东西,他们只偶尔听个几句,居然也不觉得晦涩难懂了。
甚至有几个年轻时候读过书的,忍不住听了进去。
当年他们读书,先生教的东西那个……怎么说呢?佶屈聱牙,就是让自己不停地读,不停地诵,哪里会告诉他们,这书究竟应该怎么去读?
就是那些先生们知道,那也是要严格保密,只传自己的儿孙,或嫡传弟子们,他们想摸到边都不可能。
“我们先说一说,读《论语》之法……”
杨玉英不急不缓,慢慢悠悠地开始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