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道:“我信得过你,你我多年相交,有郭家一天好,就有你一天好,但凡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叫你饿着,本想着老大这里出了头,外出做官时,叫你同你那次子跟着,多少也是条出路……看而今情况……”
被唤作“恕成”的幕僚面色微变。
他同郭保吉身边谋士不尽相同,常年奔走于宅院同郭保吉身边,也为谋主照看家业,也帮着出谋划策,比起普通谋士,更了解郭家情况,可以说是看着郭家三个小孩长大的。
郭安南此人志大才疏,貌似忠厚,实则小气,又容易被人蛊惑,莫说不可能创业,便是守成,也只是个笑话而已。
依着饶恕成来看,郭安南最好就只做个辅佐官,跟着主官,上边怎么分派,他就怎么做事,只要不自己拿主意,老老实实按照吩咐来做,也许还能顺利些。跟着这一位,自己年纪大了,倒也算了,儿子却如何能出头?
不过这样的话,自然不能说出口。
郭保吉人中龙虎,叫他的儿子去做旁人跟屁虫,比杀了他还要难受罢?这同打主家的脸又有什么区别?
饶恕成本来是想着这一阵趁着主家缺人,把三个儿子都塞到郭保吉身边,此时心中一凛,壮了一下胆子,道:“监司,恕小的直言,大公子尚且年轻,还待要跟在监司身边历练一番,轻易不要外出的好——州县中老官胥吏,哪一个是好对付的?他自小读书,周遭多是正人君子,少有遇见人心险恶,怕是一时辨别不出……”
这样一句话虽然诸多润色,可其中意思,明晃晃就是说郭安南能力不行,不堪重任。
郭保吉如何又会不知道。
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问道:“你看向北又如何?”
饶恕成迟疑一下,道:“监司看重下小人,小人有一句托大的话,虽是越俎代庖……”
他半抬起头,左右看了一眼,见门窗紧锁,外头并无什么动静,复又上前一步,压低声音,道:“男子八十尚能再得新子,监司年富力强,夫人也……为何不……”
饶恕成的声音越来越小。
“当年监司远在边关,大夫人又体弱,无力管顾儿女,外人照看,难免不能精心。而今监司已然转官,虽然忙于政务,可要每日抽出些许空当,好生教管子嗣,却也不是全然不能……有监司亲自管教,何愁不能得良子,况且再有弟妹,想来大公子、二公子也能遇得激励,更为上进……”
再生两个。
多生几个!
两个里面选不出来,十个八个里边,矮子拔高子,总能挑出一两个可以看的了吧!
郭保吉正当壮年,完全来得及再生养七八个,再过二十年,是龙是虫,一目了然,何苦要绑死在郭安南、郭向北两棵歪脖子树上?
饶恕成自觉这法子十分妥帖,正为釜底抽薪,谁知话一说完,甫一抬头,就见郭保吉满脸铁青,道:“我当日答应过夫人,必会精心教养儿女,她当年独自支应一府,又生儿育女,叫我在外并无半点忧虑,临终前只这一个念想,宁骗活人,不欺死者,这话你不必再说了!”
又道:“归根到底,子不教,父之过,这两个不成器,正为我的过错。”
半是奉承,一半也是出自真心,饶恕成叹道:“监司如此胸襟,何愁不成大事!小的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道:“虽如此,大公子早已及冠,二公子虽然年纪小些,过不得两年也早到了年岁,正是说亲时,不如早些把妻族选定下来,从古至今,俱是先成家,再立业,想来有了家室,当能更为老练知事。”
“不知当日监司去得京城,有无合适的人家,届时成了亲,有岳家一同照应,岂不比自己一门来得便宜?”
饶恕成又道:“便是岳家不行,只要女子品行贞娴,毕竟与公子朝夕相处,同处一室,说起话来也更为管用,温言软语,劝人上进,岂不美哉?”
他说到此处,不忘补道:“正所谓娶妻娶贤,便是如此了!”
郭保吉半晌没有说话。
这法子并非没有道理。
他也是娶妻生子之后,才愈发踏实稳重,感觉到自己承担一府压力,行事时也更为谨慎。
想要扭转一人,就要设法多叫他做出改变。
如此来看,早点给儿子说一门亲,未必不是一条出路。实在不行,儿子不行,总有孙子,趁着自己正当时力,总能手把手把孙子带起来。
***
儿子的事情尚在其次,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建平县的进度。
打发走了幕僚,郭保吉又打铃让人去叫自己的属官,拟要另行安排得力人前去收拾烂摊子。
儿子既然做不了用,那就老老实实滚回来,此时没空去追究,将来再说。
做同样的差事,裴继安一人跟着其余两县,半点纰漏都没有出,相反,色色都顺顺当当的,便是从前时常出幺蛾子的清池县都安安分分,顺滑无比。
而郭安南带着一群人,还另有两个自己信得过的属官在侧,管的还只有对方一半,依旧能把差事做得成狗屁样。
属官自然也有错,错在不知道督促郭安南,也错在不晓得早点过来同自己回禀。
然而郭保吉并非那等不近人情的,自然知道如果郭安南不是自己亲生儿子,下头人哪里会如此碍手碍脚。
对比如此强烈,这结果还是自己强要把事情拆劈两半,给儿子出头立功的机会闹出来的,他到底要脸,哪里好叫裴继安去接手,只能喊来信任的属官同幕僚,叫他们群策群力,想个办法出来。
郭保吉本是武功出身,身边得用的并无几个管过州县事,大部分连流程都理不顺,他自己则从来抓大放小——又不用他去处置,只要安排会做的去做就是——一时之间,又哪里想得出什么好办法来。
众人商议了半日,虽没有什么成体系的好办法,也总算敷衍出几样应对之策来。
郭保吉纵然不怎么满意,也只好先把人打发去往建平,至少人要先到,催促一番,再把干吃白饭不做人事的郭安南换下来。
他看着下头人瞎忙一通,一个个无头苍蝇似的,恼火之余,更是心生无力之感。
——还是苦于手头无人才可用。
如若能多几个裴继安那样的,又何止于此!
***
书房里头忙到天边鱼肚白,才各自纷纷散去。
郭保吉看看时辰,索性又处理了些事务,等到困意上涌,实在支撑不住,才在里间眯了三两个时辰。
次日一早,他起来收拾一番,正待要去点卯,不想忽然有人敲门,抬头一看,那门开着,外头却是站着一人要进不进的样子。
那人身着劲装,脚踩皮靴,头发束得利索干净,光看着就十分爽利——却是郭东娘。
郭保吉虽是心中十分烦躁,见到这个宝贝女儿,还是不由自主地露出一个笑,道:“站在那一处做甚,进来吧,一大早的就跑过来,说罢,又要问我讨要什么东西?”
又道:“上回那个八尺弩就别指望了!你什么时候能拉得动五石弓,我倒是可以考虑考虑把五尺弩给你摸一摸。”
他笑着打趣了两句,却见女儿进来先反手掩了门,复才走到自己面前,将一册文书放在桌面上。
“女儿昨日去得建平县,见了大哥……”郭东娘低声道。
郭保吉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就收了起来,问道:“你是要来给我学他是个什么德行,还是要来给他求情?”
又道:“你虽是个女儿,我却不只把你当作吃茶弄花的来养,而今是要为了旁人做的错事,让我失望吗?”
听得郭保吉这一句,郭东娘再多的话也不能出口,哽咽一声,把脸上眼泪一抹,道:“我晓得而今朝中形势不好,爹为了圩田堤坝事,寝食难安,只大哥乃是被人哄骗,并非出自本心,等他回来,爹再给他一次机会罢……”
郭保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你都知道而今朝中形势不好,他做官快满一年,却是毫无警觉之心,本性如此,将来如何再改?倒不如老实做个富家翁,倒不至于惹出大事来。”
郭东娘无话可说,只默默擦眼泪,又把桌案上那一册文书打开了,推到父亲面前。
郭保吉还以为是长子写来认错的书信,虽然仍在生气,可看在女儿面子上,到底又还心软,最后还是低头略扫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