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天下(女穿男)(101)

作者:爱杰辰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噗嗤,真是酸倒了牙了。

主公,您的信任就是一切的根源,慧眼识珠,然后他竭尽全力的报答,这才是有始有终啊。”

伍子胥真的替好友无比开心,千里马与伯乐的典故,算是真的发生在眼前。

文种也调侃道:“就是,就是,后代人看史书记载,明朝的第一位丞相居然是个寒门子弟,而且还是个连举人都没考到的,不得说是走了天大的狗屎运。”

得,这话让众人皆笑的肚子疼。

*

事情就是这么巧合,被俘的老者陶先生就是当初察觉出甘宁才能,并且引荐给礼王的恩人。

于是甘宁在活捉其人后,不管怎么对待都是让手下兵好吃好喝的伺候。

引得想拔剑自刎的老者因为被绑着,都没有办法。

又因为怕他咬舌自尽,嘴里堵着团布,这也无法说些什么。

老者心里其实也没有想骂人的心思,当初闹的那么难看,他亦是眼睁睁的看着甘宁是受了那些太监们怎么样的折辱、奚落。

他只是想说,不要伤害百姓,可是看着大军秋毫无犯,并且把运来的军粮赈济灾民,还有百姓对其脸上的笑容,他沉默了。

作者有话要说:有了新灵感,想写个关于救赎的主攻文,这个我快进完结。

当然了。本咕咕下本开的《天作之合》,这个会先写完的。

比心哦----------来自扑街扑到底的小透明笨蛋咕咕。

谢谢写的这么丑,都一直追的小天使亲们,不,是大天使亲们,可是真的是热爱啊。

可惜这热爱也抵不过心里那道坎,让我去学让我恶心的什么火葬场,我是真学不来,为什么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呢。

不过,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真的是没有那么宽的路。话痨了又,今天二更啊。先保证,不二更,明天补上。

第86章 两年后

革命军掌管了所有黄河以北的渡口和船只, 甘宁和张顺去了黄河上游,李俊就直接带着童威、童猛负责送张长胜三大军横渡黄河,到达龙南郡。

此时的龙南郡, 除了政治中心龙南城以外,到处是烽火连天, 打杀不休, 数不清的大小势力。

白起眼睛射出一道寒光,这真是又重复了初入龙安郡的地步, 那时候可是大开杀戒一番。

于是,这些定好命运的炮灰们下场来临了。

而一郡之隔的太原郡已经被革命军占领平定后,甘宁直接熟门熟路的带领他们横渡长江, 直接南下抵达云州。

这里以前可是“锦帆贼”甘宁的扬名之地, 熟悉的不得了, 让张顺等人是做了一回客人。

李俊张顺都是龙南郡, 长江以北人士,这云州真的是从来没来过。

云王闻听消息,是没有丝毫迟疑的下令沿途的城门大开,所有城池易主。

至于他自己携带家眷赶往京城定居, 他比礼王还悲天悯人,仁慈心软。

连自己王府里的下人都依靠着王妃管理,哪怕是犯了大罪, 念及这伺候一番的情份, 总是不忍心的处置, 然后就是求情。

底下的奴才们都一个个的胆大妄为,偏偏在其面上都是做做的紧,直到这王妃实在是忍无可忍,处罚果敢, 面无私情。

这才让云王府内的风气为之一清,底下的所有奴仆、侍女都收起了狐狸尾巴。

朱远早就知道这礼王是满口仁义道德的小人,可是这云王是真正的表里如一。

锦衣卫拿出大帅的亲笔信,这云王夫妇看完立刻流泪叩首,至于改头换面在京城生活,可是上面说了钱财随他们带走,不会收其分毫。

云王夫妇只以为以他们的身份,最好的下场就是被囚禁在京城,过着没有任何自由的生活。

可是万万没想到,这心胸如此宽广。

比起前朝王爷等身份,良民身份反倒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很快,随着革命军掌控云州后,云王夫妇消失闲云野鹤去过着神仙般日子的消息据为流传。

很久很久之后,许多传记上写到,这对夫妇是因为功德巨大而升为神仙眷侣。

*

---------两年后

自从那年冬天,革命军初平定天下后,蒙恬及其下军队就被调往北疆与李牧将军共同防守边境。

而其他的将军分别在太原、龙南、云州和江南郡剿匪。

占领城池后,这些耗子般太会躲藏,各种地势险要的山脉与道路都被其占领,政治中心的城池虽被主动献上,可是这境内却不太平。

还有这整个天下的所有人口普查,耕地丈量····是无法完成的。

在这方面,萧何等想做出前人没有的功绩也是对军队极为大方。

不像前两个朝代,只要一平定天下,所有的文官都会迫不及待的上奏,那兵马就连忙放置南山,让将士们解甲归田。

唯恐无法掌握,造出事端来。

更何况,说白了就是萧何对这革命军是信任的,因为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而他们亦服从于政治。

在这些遮天蔽日、蚊虫蛇蚁肆虐的密林里,彭越和夏侯的士兵是如鱼得水,这些善于山地的汉子们,除了北郡的需要防护厉害些,都是如履平地。

让白起这些将军们看的眼红,也舍弃面子寻求经验和帮助。

如今,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就是百姓们最好的回馈。

在朱远及文臣武将们的努力下,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提倡节俭·····致使天下太平,百姓们也缓了过来。

苦难终将过去,崭新的生活来临了。

近一年,民间的生子存活率显著提高,原因就是白大夫和科技院合作出的药丸。

分别是各种病症,还有大人和孩童、小儿、幼儿各不同的药丸大小与成药。

例如受凉、感冒、咳嗽等小病再不用费劲的把脉开方再抓药,回家三碗煎盛一碗喝下去。

很多时候,百姓们都会遇见庸医,明明连把脉都不会,却镇定的口若悬河欺骗至生命做儿戏。

于是,在这种种好日子的情况下,这百姓间拥立称帝的心思是越来越高涨。

开满大地的报纸书坊,上面都是摁着手印的请愿书。

自从第一个刊登这方面消息赚的盆满钵满,效仿者是比比皆是。

不过,另朱远更为欣喜的是百姓们的认字律高了。

这才是最让他开心的。

一面是文言文,一面是白话文,如今老百姓都能把白话文一面读个大差不离,这潜移默化之下就成为了常态。

毕竟原先还没占领黄河以南的四郡时,这报纸就在北地盛行开来,他们甚至都用自己的人脉购买传阅,那时候了解革命军都是从这些报纸上得来的。

墨家、商家、纵横家、阴阳家······这些明面上都是村落的伪装,革命军也睁只眼闭只眼的对待。

大帅说了,除了儒家在明面上,它们反倒是更无威胁。

总是里面有大能,可是论忽悠人心,都比不上儒家一门。其上至权贵,下至百姓,可是渗透的厉害。

至于佛教也是严格的措施,佛教中人是信奉吃素,可是他们大多比不信奉吃素的道教还胖,油光满面的,这香油钱都进了他们的肚子里。

只有每个郡县有那么几座就行,即使这几座里,官府严控掌管其钱财捐做善事,再不会像以前一样,偷奸耍滑的男人剃度当和尚,就是只为了图享受。

他们把豆腐做出了千百道花样,然后配上蘑菇、新压榨的香油···,这前朝的王爷都连连称赞是王府内的厨子手艺差远了。

这道教的呢,馒头都混不上,更别说这“素中之肉”了。

自从这当和尚都要考试后,不用锦衣卫多么管,数量被裁撤了九成。

然后这些还不老老实实的劳作的话,直接运到北疆修城墙,这些比起吃苦耐劳的农夫可是更好的人选。

农夫还能种地、生孩子增加人口,这些假和尚断子绝孙都是积德。

让观看的百姓们啼笑皆非,问答中这佛语居然都不会,这又不是让你识字书写,真是令高高在上的地位一落千丈。

其中那些信奉的更是丢脸愤恨,真是以前瞎了眼。

从今以后,去他奶奶的佛,这个钱我就是扔了也比给这些骗子强。

其中也有好处,就是真才实学的高僧们更得人心。

*

不过,这些朱远就不关心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