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盲女的英雄之旅(553)

作者:青薇筱语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等我幡然醒悟的时候,我才又赶紧捡起书本,好好学习。

你知道吗?我之所以会离开文山上北京,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时我在店里看店,无聊的时候就看书。

看得热血沸腾,总想去外面的大世界闯一闯。所以,才会在正好有借口的情况下离开。”

——“可是,这又和你现在学的什么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

青云飞把沉浸在回忆里的楚丽华拉回现实。

——“有关系,太有关系了。如果,我一直这么进取,现在的我,就不会是现在的我了。”

楚丽华后悔万分,明明是去北京追梦的,结果,从林华明的离开,到吴铭,到……一点点,不知不觉,偏离原来的轨迹越来越远。

人啊!果然应该在该拼搏奋斗的时候努力,一眨眼,五年的北京生活结束了。

除了青云飞,什么都没有留下,该弄得自己身心疲惫。

——“你说什么?绕口令一样。”

——“我刚才给你解释了什么是D认知,现在,我再和你说说B认知,你就会明白的。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的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小男孩,看到了皇帝没穿衣服,这是最经典的B认知。

有B认知的人不会因为任何原因改变自己对事物的原初认识。所以,可以说B认知是自主人格的基石。”

——“这么说,我们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丢掉了最真实的部分。通常这被人们称为成熟了。你刚才不是说有十四种吗?这才说了一种你接着说吧。”

青云飞若有所思,好像有些理解了。

——“看来,学习新东西你也是很乐意的,就是不愿意自己看书。这样也挺好,我学了。再讲给你听,你若听懂了就证明我理解透彻了。”

楚丽华觉得能拯救她的,果然是青云飞。不过,是自己先要学习,接着才是有这样一个学生正好。

见青云飞点头,楚丽华就低头看了一眼手机,找到刚才说到的地方;然后,简单回忆一下,继续讲下去。

——“第二呢,就是宽容但又嫉恶如仇。

具备这种人格特征的人能看到事物的两面性:

一方面,他们深切地理解人性的脆弱,具备高度的宽容;另一方面,他们对人性中的恶又有高度敏感和抵触。

例如王小波,他的作品对恶和人性弱点描绘得入木三分,嘲讽起来仿佛不留余地。但同时,他的作品中又有着无限的宽容。

至于第三,就是对自己的体验全然敞开。

具备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对自己的内心体验欣然接受,自然地表达情绪和思想。他们坦率、自然,又不落入俗套,而且按照本心去行动。

第四种,是以问题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

具备这种人格特征的人,他们为工作而工作,而那些非自我实现者,是为生活而工作。

以问题为中心的人在做事情时,非常投入、忘我,为事业自身所吸引,而不是相反,把事业的副产品,例如钱权名利等当作主要目标。

非自我实现者则正好相反,他们也许工作会很卖命,但追求的不是事业自身,而是为了副产品,比如控制别人、赢取社会经济地位,甚至变态地要求其他人服从自己。

在工作中,自主者总是新意不断,创新仿佛总是信手拈来,这也是因为他们有B认知,而不是D认知。

第五种,是超然独立的性格。

具体就是指具有独处与独立的强烈需要,自己做判断,不依赖别人。

第六,不迷信权威和文化。

也就说指权威和文化对他们没有压力,不随大流,不受制于文化环境、权威而被动选择。

第七,有清新隽永的鉴赏力。

具备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像是没有“审美疲劳”,能以敬畏、惊奇和愉悦的心情体验并鉴赏一生中所遇到的各种事情,并频频产生“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这是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创造的一个名词,是人类最高的需求。

人类在超越自我实现后的超然经验,强调的是心理上主观的感觉。

高峰体验是指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

第741章 心理拉锯战(一)

青云飞突然把两手搭在楚丽华肩上,打断了她继续滔滔不绝,她回过头看他。

——“你继续,我只是突然觉得这样的你让我有些害怕失去,所以,忍不住先把你抓住。”

——“傻瓜,我早就是你手心里的孙猴子了,永远也逃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我们现在还是趁着你我都那么心无旁骛的时候,接着说说高峰体验吧。它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与完美体验。

在高峰体验时,人会产生一种存在认知,这与一般的认知不同,这种体验仿佛与宇宙融合了,是人自我肯定的时刻,是超越自我的、忘我的、无我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其他事,都会处在身心合一的极佳状态中。

马斯洛归纳了高峰体验的六个特征,分别是:

产生的突然性;

程度的深刻性、强烈性;

感受的完美性;

存在的普遍性;

结构的同一性;

保持的短时性。

高峰体验其实是“我”的本质与其他存在物的本质的碰撞,马斯洛对此提出了B价值和D价值的概念。

所谓B价值,就是存在价值。自主者既理解自己,又理解别人和自然,他们能以孩子般的心欣赏一切,可以看一千次日落而不厌倦。

D价值,就是匮乏价值。非自主的人需要别人和外物来满足自己,他们根据这些需要给别人和外物硬安上了一些意义。

当需要丧失时,别人或外物对他而言所具备的价值也就消失了,“审美疲劳”也因此而生。

就是说,B价值是一个人看到了事物本身的价值,而D价值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匮乏而产生的需要,然后用自己的需要去评判对方,而赋予对方的价值。

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一个男人因为寂寞而恋爱。一开始,因为恋人填补了他的孤独感,他对恋人“很有感觉”。

但当寂寞消失后,这种感觉也随之消失,所谓的“审美疲劳”油然而生。

他看到的是恋人对自己的“用处”,这是一种匮乏价值。他并没有看到恋人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人的原初的美,那才是存在价值。

同理,工作也是如此。自主者看到的是工作自身的意义,这是存在价值。而非自主者看到的是工作带来的“好处”,这是匮乏价值。

但当匮乏得到满足时,非自主者就觉得工作越来越没有意思了,而自主者就不会产生这种感觉。

将以上几点做一下概括的话,我们会看到,自我实现者与非自我实现者的最大差别是,前者可以臣服于其他人和其他存在的真相,而后者则陷入在自己自恋的想象中。

对此,我个人的理解是,自主人格者是充分把自己活出来的人。结果,这个充分被看见的人,也可以很好地看见别人和外部世界了。当“我”被充分看见后,也就能看到“你”的真实存在了。”

——“楚儿,这个被充分看见可以理解为被他人彻底换位思考了吗?”

——“大宝贝,我越来越发现,你真的是太聪明了,一点就通。我们不光是生活伴侣,还是精神伴侣啊!”

楚丽华两眼放光的看着青云飞。

——“别给我整这些虚头巴脑的快说说还剩下的需求。”

好在,楚丽华已经适应了青云飞这种一被真情感动就口是心非的无措,她稍作整理思路,就接着给青云飞和自己的独处创作精神粮食了。

——“之前我们讲到,马斯洛的七层需要分为两大类,较低的前四层称为基本需要,也被称为匮乏性需要。

关于匮乏需要,我再多为你讲一点。

依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基本需要处于匮乏时,人的心理能量就会集中在追求这些基本需要上。

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严重匮乏时,对它们的追求就会成为第一位的,毕竟这涉及到生死问题。

也就是说,当死能量成了压倒性力量后,对生存资源的追求就成了人最渴求的东西。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